回應:教育部有關自經區的釋義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系

    隨著學運有關服貿議題的發燙,巷仔口熱鬧了起來。這次有關自經區議題的討論,比較特別的是圍觀鄉民從平常百姓加入了官員,討論的版面也從部落格延燒到教育部的官方網站訊息公告中的即時新聞

平常高高在上的教育部官員以難得的效率,三天之內連續透過官網、電話多管齊下,來回應作者的看法,令作者受寵若驚,也該向巷仔口的鄉親交待一下,作者對於教育部「示範區推動教育創新不會影響國內大學生源、不會只有空白授權、不會造成市場不公平競爭、不會有大陸移民」的回應

MOE-protest

【自由貿易區讓教育更加商品化】

資料來源:farm3.staticflickr.com/2888/11848364814_6a54c3836a_c.jpg

推動自經區的教育「創新」,不會影響國內大學生源嗎?

教育部認為自經區的教育「創新」,是在國內大學與外國大學合作的架構下,設立實驗性質的分校(分部)、獨立學院、學位專班或專業學(課)程,「除了鼓勵招收境外學生,把生源做大之外,招收國內學生的名額,也必須從國內合作大學既有的招生名額來挪用,不會影響國內其他大學的招生來源。」

首先,這個說法與高教司司長黃雯玲日前公開發言前後矛盾,黃司長說:『我們會突破相關法令的限制,就是說讓博士班它可以直接招收學士班學生;第二個是碩士的在職專班的話,它可以招收境外學生,招收的對象,就誠如我剛剛說是以招收境外生為原則,但是占有國際優勢或國內發展極需要的學術領域的話,它可以招收國內學生。』(原音) 我們不知道教育部如何認定「占有國際優勢或國內發展極需要的學術領域」?也就難以評估自經區學校是否會藉由發展「占有國際優勢或國內發展極需要的學術領域」而招收國內學生?但可以確定的是自經區雖以招收境外生為原則,但是可以招收國內學生

其次,這個說法本身也有前後矛盾之處,如果自經區的學校不設立「占有國際優勢或國內發展極需要的學術領域」,如何加入臺灣已經飽和的高教市場競爭?如無創新教育或實驗性可言,臺灣又何必特別設立自經區的教育創新產業?

第三,教育部完全忽略了少子化衝擊下,國內大學在生源有限的狀況下正面臨市場緊縮的存亡競爭,即使招生名額不變,自經區內與非自經區的學校之間有關生源競爭也將更形激烈。按照教育部說法,假如目前國內有5間大學(ABCDE),每一間學校招收20名學生。其中的A大學將20個名額放到自經區。隨著少子化,隔年只有80名學生入學。一旦自經區學校以低學費(這是自經區容許的「彈性學費」政策)搶收學生之時(所以A校仍有20個學生),臺灣自經區外的公私立學校必然受到衝擊(此時BCDE四校只能每校平均分配到15個學生)。這樣子不會影響到國內其他大學的招生來源嗎?

low-fertility

【面對少子化的結構問題,教育部仍用新自由主義的方式思考】

資料來源:blog-imgs-44-origin.fc2.com/c/a/r/carefit/img065s.jpg

教育部一味強調境外招生把餅做大的好處,卻忽略文中分析的亞洲高教市場往中國發展趨勢,也無視臺灣內部迫在眉睫的高教招生危機,顯示教育部缺乏對於高教市場的評估。

推動自經區的教育「創新」是不是一張空白授權書?

教育部雖說明針對雙方合作學校認定基準、學校共管機制、涉立條件、變更或停辦要件、監督、招生、學生修業、教職員進用、採購、內部稽核及其他應遵行事項,另訂授權子法及適當配套措施。但是目前僅看到教育部鬆綁的政策方向,卻沒有看到任何授權立法以及配套原則。南韓的松島國際大學園區開發經驗告訴我們,一旦教育部介入辦學,國際名校馬上就會撤退。以臺灣高等教育現行管制的經驗,從學校合併、系所設立、學費與招生員額管制、教師評鑑要求,從教學品質到品保機制,從環境管理到交通安全,高達42種大學評鑑與訪視,在教育界以及高教工會的批判下,仍不願意放棄各式評鑑控管機制,究竟有那一所國際名校會接受教育部無釐頭的管制來臺設校?如果教育部不改變以評鑑遠端操控大學的心態與作法,一邊是在教育部層層的行政控管下辦學,另外一邊則是依市場機制來辦學,當然會形成自經區內、外學校間的不公平競爭。

推動自經區的教育「創新」真的不會造成市場不公平競爭嗎?

教育部釐清了推動自經區的教育「創新」,他所規劃的免稅範圍僅適用於學校提供教育勞務所得的收入(如學雜費、學分費、學生宿舍住宿費等),並不是校內任何的經濟活動都可以免稅。但是臺灣私校缺乏有效的行政監控,教育部面對部份私校淘空校產、胡做非為的舉動呈現無法可管的困境,許多私校濫用「用於教育、研究或實驗之必需品免徵關稅及營業稅」,以教育研究為名實則進口各項生產設備;教育部也知道早有部分大學辦理旅館、醫院等附屬機構,被詬病為掛羊頭賣狗肉、挪用辦學資源興業,針對「學校所有並供學校使用之不動產經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同意者,免徵房屋稅及地價稅」一項,如何監督私校不濫用稅賦機制來興業?如何釐清產學合作的界線?(參考長庚醫院、長庚大學跟長庚集團的關係,就可以知道以營利為主的私校如何利用這些免稅規定來鑽漏洞)。

推動自經區的教育「創新」不會有大陸移民問題嗎?

教育部說,自經區的大學,必須以「外國」大學為國際合作對象、「外國」博士生的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得申請隨同入境居留,而外國包含「港澳地區」,但未包含大陸地區。教育部似乎不清楚港、澳早已在97年、99年回歸大陸的事實,香港、澳門的高等教育早被大陸學生攻陷,許多陸資也透過港資包裝的方式進入臺灣,沒有任何具體的移民控管機制,如何確保臺灣不會是下一個被中國移民衝擊的香港?

另外,教育部解釋目前來臺就學陸生的配偶或二親等內直系血親(不含兄弟姊妹),每學期可申請來臺探親1次,期間為15天,卻難保來臺探親的人道考量成為夾帶短期停留、甚至長期滯留人口的風險。如果配合來臺就醫條款,更衝擊臺灣搖搖欲墜的醫療與健保制度。大陸和台灣一樣,即將步入高齡化社會,台灣未來正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高齡化照護問題隨少子化以及外來移民勞動力短缺而雪上加霜,未來臺灣有無餘力照顧大陸病人,醫院空間如何容受一個病人、四位照護者?是否可能形成假就醫、真留滯人口的管理漏動?不限額開放大陸人民來臺就醫不僅消耗臺灣有限的醫療資源,更可能大開假看病真移民的後門。

教育部一再宣稱,其首要目標在於「標竿學習」,但是卻看不到開放對於當前高等教育亂象可能製造的問題,避重就輕地回應文中所提出的根本疑問:在自由市場機制下,有那些國際名校會在無利可圖的條件下來臺辦學?在國家高度控管機制下,有那些國際名校願意接受評鑑與生員控管下來臺辦學?在缺乏有效監控的私校法下,如何釐清產、學的邊界,杜絕假辦學真興業、假投資真土地炒作的弊端?在缺乏就學移民、探親控管下,如何確保流動人口不會滯留?在開放就醫以及夾帶照護人口之下,如何確保臺灣醫療資源不受衝擊?

 ◎不要黑箱作業的自經區教育崩壞

自經區在立法院召開少數參與的公聽會默默進行,教育部除了以一貫的 Z > B做為修辭之外,慣常用決策圈當掩護偷渡,如果要說服大眾接受自經區不會造成一臺兩治,必須詳細進行自經區開放的風險評估與控管,而不是以一年時間修法就要強行闖關,也需要建立實質的民主審議程序,擴大參與管道,讓公民團體、教師工會、家長、老師、學生以及更多鄉民,可以瞭解參與決策過程,才能避免自經區淪為下一個黑箱作業的服貿協定。

在〈回應:教育部有關自經區的釋義〉中有 6 則留言

  1. (參考長庚醫院、長庚大學跟長庚集團的關係,就可以知道以營利為主的私校如何利用這些免稅規定來鑽漏洞)的連結已被移除…………

  2. 你要不要解釋一下,為什麼故意說中國病人可以來台灣移民?

    1. 你要不要用頭腦想一下,事情會不會往最壞的方向發展?
      先說只是暫時,再來就可長期,最後是永久。距離投票權跟選舉權還來的遠嗎??
      放羊的小孩你會相信喔?

  3. 這是一篇立意良善而頭腦與邏輯兩皆混亂的文章。雖不是正式學術論文,但並不代表前提設定可以如此充滿成見。
    首先,作者在文中,既提出自經區一旦開放外國大學設分校,將讓國內大學更無生可招;另一方面又以例證說明,近年來國際一流名校在市場引力之下,除中國之外根本對在其他地區設校毫無興趣(那又怎麼會來自經區呢)。這竟是相鄰的兩段行文!作者毫不察覺這種自我矛盾會導致疑質無力化,反而認為兩者皆可作為攻訐工具,令人不解。
    其次,作者認為,在國內大學處處受教育部管制與掣肘的情況下,自經區的學校(若真的有的話)將因為沒有這些管制,而大有優勢,因此強烈反對。
    這種懷疑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方向未免顛倒了吧?我們該做的,是極力爭取去除教育部的不當箝制,而非讓沒有受到不當管制的學校不能設立。這種看似秉持良知,實則要求 “你也要和我們一樣被教育部控制,我才讓你設立” 的想法,不但是思想的反動和倒退,且置年輕一代獲取更良好的受教權益於無地。
    三者,作者在文中隨時混淆 “全球” 與 “中國”,並視自己的喜好和利益隨時暗中置換。這既然是一個自由貿易區,自是對全球開放。但作者無條件地把這個機制簡化為 “一國兩制” ,認為這完全是個對中國的開放機制,不知所謂何來?可有所本?另一方面卻又在某些行文中,跳回 “國際” ,以強調國際根本看不上這個地區這只是個毫無意義的爛規畫。
    在前陣子的服貿爭議中,大家最不願見到與接受的,不就是馬政府將所有的目光與開放,都孤注一擲於大陸市場嗎?那麼為什麼,今天有了一個向全球開放的機制,作者不但毫不樂見,還要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直接將它等同於兩岸間的另一協議?我們該做的,其實不是極力促成它能夠名符其實,真正向全球開放,以便分散雞蛋置於同一個籃子的風險嗎?
    四者,作者認為,自貿區裡的大學(若真的有的話),將嚴重破壞我們的學術自由。據我這些年在高校的經驗,對台灣學術自由破壞最嚴重的,就是教育部;我看不出為何不受教育部評鑑機制箝制的 “國際名校” 一旦來台,會對台灣的言論自由形成重大斲傷?作者自己也在下一篇回應中舉韓國為例,表示 “一旦教育部介入辦學,國際名校馬上就會撤退” ,如此看來,讓這些國際名校進入自貿區,對我國的言論自由實是有益無害,我們應該只怕它們基於教育部的干涉而離開才對,而不是反對它們來台。
    作者包裝在這些邏輯混亂的言語之下的真正原因,其實是 “這些學校將讓台灣本土大學招生更困難,傷及大學教授工作權” ,而絲毫不念及,讓更好的學校來台設校,且准許它們招受台生,將為我們培養出更傑出的下一代。我們既然對台生出國留學力贊其成,又為什麼反對國際名校來台設校招生?
    最後,這篇文章雖然看來與前陣子服貿協議中的許多傑出文章,頗為類似,但因作者的知識與邏輯都十分混亂的緣故,其實只是趕潮流的東施效顰,事實上不但充滿自我保護意識,且在不知不覺中反而去捍衛了台灣目前極不合理的高校管制體制。

  4. 和尚太多
    稀飯太少……偏偏又有中國和尚要來搶稀飯….台灣私校和尚當然緊張到不行…會餓死啊

路過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