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的越南移民:社會融合與認同

鄭得興 /東吳大學社會系

越南移民不管在台灣或在捷克,皆是重要的移民族群。在捷克,越南移民是最大的亞裔移民社群(約6萬人),前年(2013)成為捷克第13支少數民族;在台灣,越南配偶的子女在102學年度(2013),是佔台灣國中小學童中比例最高的學群。台灣與捷克的越南移民目前都已有第二代,捷克的越南移民第二代有上大學者,台灣的越南移民第二代主要是以中小學為主。基本上,第一代越南移民最主要的問題是社會融合(social integration),而第二代則有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的問題。

DSC02065

【許多越南婦女透過婚姻而成為越南政府口中的「越僑」】

捷克及台灣都是強調多元文化主義的移民融合政策,然而事實上不管在台灣或捷克,第一代越南移民在社會融合上都相當艱困。第二代「越南人」的社會融合問題不大,但對越南的認同不無疑問。結果越南移民第一代的跨文化成效,是否能傳承到第二代,值得我們關注。本文嘗試從越南移民的觀點來談社會融合與文化認同的議題,尤其是從捷克越南移民的故事來討論在多元文化與跨文化的框架下,有關移民二代的認同處境/困境。

維基百科有一個估計,在台灣的越南人大概有20-40萬之多,是全球越南人分佈第四多的國家,僅次於美國、柬埔寨及法國。他們有越南戰爭後的難民、來台灣工作的國際移工、與台灣人結婚並移居台灣的越南人。其中有經由合法手續來台者,也有非法移民及遭人口販賣的受害者。這個人口數,約佔台灣總人口數的0.8%-1.7%,超過在捷克的越南移民比例(約0.6%)。

◎取得少數民族地位的捷克越南裔社群

在捷克,0.6%的越南移民社群可以申請到捷克的少數民族地位,他們可以合法獲得政府預算補助,保存其文化、傳統、語言等,並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使用雙語文件,以及在政府部門及法庭上使用母語。其實最主要的作用還是在心理層面,捷克的越南移民族群透過少數民族地位的取得,對於社會融合與文化認同的傳遞更具自信。下文將從越南移民的觀點來談論全球的越南移民流向、捷克的越南移民發展脈絡,以及捷克越南移民第二代的文化認同等,最後再從捷克的越南移民故事裡,尋找與台灣社會及越南移民社群的對話與反思。

近代的海外越南移民(又稱越僑,Viet Kieu)據估計大約有三百多萬人,他們通常被分為四類。這四類海外越南人的形成跟越南國內歷史發展密切相關,但這四類海外越南人彼此之間的相互連結性不大。主要是以1975年(南北越統一)做為切割點,第一類海外越南人是1975年以前就已移居越南以外國家的越南人,他們大多居住在鄰國如柬埔寨、寮國及中國等地。另外還有法屬時期,移居法國或其他法語地區的越南人。第二類海外越南人是1975年越南統一後,許多越南難民移居國外,這是海外越南人最多數的一群,他們大多居住在北美、西歐與澳大利亞等地。第三類海外越南人是1970年代以後被派往前蘇聯及東歐國家留學或工作的越南人,蘇聯解體後他們許多人留在當地。之後,仍有許多越南人移民此地。第四類海外越南人是1980年代以後的經濟移民,他們大多前往台灣、日本、韓國等地工作,其中也包括婚嫁到台灣及韓國的越南女性。前往捷克的越南移民是屬於上述第三類的海外越南人,前來台灣的越南移民則屬第四類的海外越南人。

1970年代捷克與越南政府根據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互助理事會(COMECON)互惠原則,雙方簽屬合約。越南政府派遣留學生及客工(guest workers)前往捷克,學生以學習理工科為主,少數學習語言及文學,客工主要從事機械業與輕工業。越南政府認為這些留學生與客工將來歸國可以貢獻其所學與技術,然而1989年捷克發生絲絨革命,根據合約規定,這些越南人應該歸國。不過,許多當時在捷克的越南人趁著捷克新政府尚未步入正軌之際,選擇留在捷克。1980年代大約有3萬人在捷克,其中有3分之2是工人,1994年捷克的越南人數為9,633人。

1990年代以後在捷克的越南人,除了共產時期結束後選擇留下來的數千人之外,尚有從德國遷移至捷克的越南人,他們大多居住在德捷邊境的Cheb城鎮、捷克越南移民的家庭團聚、以及透過仲介及捷克越南移民的社會網絡等管道,從越南來捷克尋找工作機會的人,包括無證移民(undocumented migrants)。21世紀初的10年,是捷克越南移民大幅成長的時期,他們有許多是背負債務,透過各種管道前往捷克尋找謀生的機會。然而,這群人剛好碰到2008年金融危機,他們的處境相當艱困。2009年捷克政以提供一張單程免費機票或車票,以及500歐元現金的方式,鼓勵境內非法移民離境,結果此政策除了吸引一些烏克蘭人、哈薩克人及蒙古人之外,並無越南人參與。2001年根據捷克人口普查,越南移民數目為17,462人。不過2009年捷克統計局估計越南移民約有61,012人,僅次於斯洛伐克與烏克蘭族群,是捷克的第三大外國人族群,而越南的阮姓人口數己成為捷克第九大姓。

◎越南移民整合入捷克社會的困難處

第一代的越南移民,不論曾經是以甚麼身分進入捷克,他們幾乎都是從街頭擺攤起家。這是捷克在1989年後社會巨大轉型中所出現的新現象,再加上後來的中國移民,亞洲的攤販文化複製在後共產社會裡。封閉40年的捷克社會及其市場,此時突然出現越來越多的亞洲人(越南、中國及蒙古),捷克人非常不習慣,此其一。這群亞洲人都很認真工作賺錢,這對剛從共產社會走過來的捷克人更無法接受。這些亞洲移民一週工作七天,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這對重視文化及生活品質的捷克人而言,簡直是非我族類,此其二。捷克人擔心他們的潛在犯罪問題,包括賭場、販毒、組織性犯罪等,此其三。捷克改革開放初期,對越南移民社群是相當排斥的。不過,隨著捷克深化改革開放,以及加入歐盟(2004),捷克已經蛻變為成熟的已開發國家,因此越南移民留在捷克的決心更堅定不移。越南移民曾在2004年提出少數民族的申請(其人數已超過2萬門檻),不過被當時的捷克政府以其非為在地長時期居住的少數族群為由拒絕。直到2013年捷克政府終於接受越南為其國內第13支少數民族,也是捷克境內唯一亞洲族裔的少數民族,同時是捷克新興(1990後)外來移民中最大的族群。

VN-Handler-CZ

【越南人在布拉格附近開設的越南商店街】

資料來源:www.campingoaseprag.de/ImageHandler.ashx?UploadedFile=true&pg=%7B0%7D&image=/App_Data/UserImages/image/foto-okoli/sapa-oase-2.jpg

   第一代越南移民想融入在地社會,過去十幾年間他們有助力,也有阻力。2003年有一群查理大學的畢業生,有越南人,也有捷克人,他們創設了「河內俱樂部」(Klub Hanoi),這是一個非政府組織,目的以協助越南人進行社會融合。2009年4月捷克民調(Stem)顯示,有66%的捷克人不喜歡越南人作為他們的鄰居。2009年捷克實施新修改的移民法,捷克語能力成為移民取得永久居留許可與成為公民的必要條件。2010年有一篇文章這樣寫著「捷克的傳統價值未來將由越南人、中國人、烏克蘭人、蒙古人及其他民族共同創造,一百年後,捷克歷史對捷克人而言將不再有意義,布拉格市長可能由中國人擔任,然後他決定不再修建查理大橋,而是直接拆毀。」文章作者擔心捷克文化認同的喪失。2012年捷克人成立「布拉格融合中心」(Integration Center for Prague),這是向歐盟申請經費的捷克本土非政府組織,目的在協助外國人融入捷克社會,越南移民是他們服務的最大族群之一。第一代捷克越南移民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能夠成功立足在捷克。他們有些人已開始創立大事業,不過大部分的越南移民仍是做小生意。不管捷克社會對他們是否仍存有種族歧視的異樣眼光,但至少捷克人對越南移民第二代的學業成就是讚譽有加的。

◎捷克越南移民第二代的教育成就與認同處境

   越南文化深受儒家影響,越南人奉行認真工作、重智識教育、低調、有禮等傳統價值。其實捷克的第一代越南移民很大比例是低教育程度者(小學),但他們認真工作,目的之一是為了其子女教育。他們通常不讓子女幫忙工作,而是讓他們專心讀書。結果他們的在校表現獲得普遍讚揚,甚至有捷克人說捷克未來要靠越南移民第二代了。在捷克經常會聽聞越南移民第二代的捷克語競賽獲首獎,這些都不是新聞了。越南移民第一代與第二代在捷克的努力,逐漸獲得在地人的認同,這也是他們在2013年獲得捷克政府承認其少數民族地位的重要因素。

   不過正當越南移民第二代能夠順利融入在地社會之際,第一代越南移民開始擔心越南文化的傳承問題。筆者曾在2010年在布拉格等地進行捷克的中國移民及越南移民的文化認同及社會融合的調查研究,其中針對越南移民第二代發出47份問卷。表一是越南移民第二代與越南的社會/文化聯繫,表二是越南移民第二代在捷克的社會融合。調查結果發現越南移民第二代的越南文化認同與捷克的在地社會融合,似乎能取得一定的平衡成果(請參考,本文不再多加說明)。不過,根據筆者在實際的田野調查中,也發現有些越南移民子女不太會說越南話,尤其家庭經濟背景較好的越南子女越是如此。在捷克的越南人有此一說法,其文化水平較低的越南移民,越能保留越南傳統文化,而文化水平較高的越南移民,比較傾向接近歐洲文化。

DSC02791

【越南移民的第二代,還會記得河內的文廟嗎?】

越南移民第二代的文化認同並非沒有危機,除了上述所說的有部分越南子女已不太會講越南話之外。我們也看到表二中「想成為捷克人」的比例是超過受訪者的半數。尤其在他們已較少回越南生活的情況下,他們的越南朋友大都也是在捷克生活的越南人,而非越南國內的朋友。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儘管他們在捷克的社會融合已沒甚麼問題,但他們還是有很大比例(44.4%)感覺受到歧視。越南移民第二代是在捷克多元文化環境下成長,他們實際上更能以雙語的便利,傳遞捷克與越南的跨文化交流。絕大部分的受訪者(70.2%)都能以越南人為傲,這是對越南文化的認同。由於越南移民爭取到少數民族地位,也強化了越南子女認同越南文化的自信。儘管在捷克多元文化主義下強調主流文化的社會融合,越南移民第二代的文化認同危機似乎並非無法克服,其中關鍵正是他們對越南文化的信心。越南移民的文化認同現在可說是,既沒有不合時宜的優越感,更沒有過度的自卑感。

   表一、越南移民第二代與越南的社會/文化聯繫

題目(選項) (%)
1.越南朋友 (多+ 一些) 91.5
2.越南歷史文化興趣(多+ 一些) 83.0
3.越南政治、社會與經濟新聞(多+ 一些 74.4
4.回國 (一年至少一次) 10.7
5.收看越南電視節目(經常) 42.6
6.以越南人為傲(是) 70.2

 

 表二、越南移民第二代在捷克的社會融合

題目(選項) (%)
1.捷克語言能力(流利) 91.4%
2學校課業表現 (優秀 +好) 46.7%
3.捷克朋友(許多+一些) 74.5%
4.捷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許多+一些) 65.9%
5.關心捷克政經社新聞(許多+一些) 61.7%
6.社會融合(許多+一些) 72.3%
7.捷克人友善(許多+一些) 27.6%
8.捷克外警局找麻煩(許多+一些) 78.7%
9.捷克居住環境好(非常好+好) 38.3%
10.感覺受到歧視(是) 44.4%
11.想成為捷克人(非常想+常想) 55.3%

 

◎反思台灣多元文化政策

我在捷克讀書的時候(2002-2009),明顯感受到捷克社會普遍對越南移民的歧視。不過,我看到這麼一個弱勢族群(越南移民)在異地(捷克)奮鬥打拼,最終卻能獲得在地人的認同接受(少數民族),我覺得越南移民在捷克的故事應該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與省思。

台灣新聞曾經有播出一段「行為不檢,越女遭拔台籍」(2013.12.10),內容大概是這樣(三立新聞主播):「這名(越南)女子她之前嫁到台灣來,她也拿到了台灣的這個我們的國籍身分(2010),可是她後來跟同鄉的男子偷情生下的女兒被她的老公發現之後就離婚了,今年這名女子要跟情夫辦理結婚登記,後來內政部就查出說她外遇生女,就說她品行不端,撤掉她的國籍,但是這名女子已經放棄了她的越南身分,所以她跟兩個孩子就變成了人球。」最後主播說:「台灣有人痛批內政部長李鴻源(按:李部長有外遇)只許州官放火,國籍法規定要件品行端正定義不明,其實立委早已經提案刪除,修法卻遲未通過,婦人因為婚姻品德遭拔籍,波及兩個無辜小孩,引發爭議。」

VNimmigrant-TW

【某越南婦女竟然被台灣政府以「行為不檢」而撤銷國籍】

資料來源:www.jobmarket.tw/bbs/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4167&d=1386652937

相對於上面的台灣故事,捷克政府能接受種族、文化、生活習慣差異很大的越南移民作為其少數民族,我想著捷克民族還是胸襟夠大的(雖然我2013年在布拉格市中心買車票,被要求以捷克語對答,讓我感覺非常不舒服)。如何對待新移民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指標。我們是否要鼓勵台灣的越南移民像捷克的越南移民一樣,凝聚其族群意識,爭取更合理的族群地位,以保護其權益呢?

其次,移民二代是跨文化交流的最佳橋樑。捷克的越南移民家庭結構與台灣的不同,捷克的越南移民夫妻主要都是越南人,台灣的越南移民配偶主要是越南女性,台灣男性。捷克的越南移民第二代是純粹的越南子女,台灣的新移民之子是具有台越各半的混血兒。捷克的越南移民族群在文化差異性極大的背景下,要能融入在地社會是相當的不容易。台灣與越南的文化差異儘管不像捷克與越南那樣大,不過台灣的越南移民族群仍是不容易融入台灣社會。捷克的越南第一代藉由爭取少數民族地位,與借助越南第二代的教育成就,在捷克多元文化環境下維持了(捷越)跨文化的傳承。然而台灣的越南新移民子女,是否能充當(台越)跨文化的橋樑,不無疑問?我們社會似乎將新移民子女視為奇特的族群,並且經常給予標籤化。相對於捷克的越南移民第二代在學業成就上的表現,台灣的新移民子女一直被擔心是否有學習障礙。跟捷克的越南移民第二代相比,台灣的新移民子女(越南)將來是否能擔任跨文化的連結者,顯示出我們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最後是多元文化主義移民政策的反思。捷克為使外國移民融入社會,制訂了移民融合政策。2005年提出修改過後的社會融合概念,指出「移民是社群中的成員,而移民所屬社群也必須是社會中的一員」,將公共政策的概念轉化為「共同意識的多元文化主義」,強調移民融合是雙向的過程,包含國家融合系統運作,與移民個人融合意願程度。但是捷克在這個移民融合的雙向過程中,於2009年實施新修改的移民法,其中規定捷克語能力成為移民取得永久居留許可與成為公民的必要條件。筆者曾經訪問過在捷克已獲有永居的外國人,他們表示居住在捷克多年,並未學習捷克語,但仍能融合得好好的。多元文化主義並非移民融合的萬靈丹,近來在法國等一些奉行多元文化主義的歐洲國家,也都有發生移民暴動事件,事件的導因常常就是在對差異文化容忍性的不足。

多元文化主義並不是意識形態式的口號,也不僅僅是執行的具體政策,更重要的應是如何公平對待各個文化的差異性,以及應有的包容性。否則語言的考試一旦被質疑是多餘的,這何嘗不是移民接受國家的強勢作為。筆者並非否定語言在移民融合的重要性,而是應避免其中的文化同化思維。因此,我們可以評論法國在強調文化多元主義的同時,又強勢禁止穆斯林女學生戴頭巾上學的適當性。台灣也強調多元文化主義,但我們可能要捫心自問,有多少台灣的公公婆婆,或是台灣先生不喜歡「新台灣之子」學習他們母親的語言及文化?我個人覺得「新台灣之子」也是標籤,在這個標籤的分類下,我們更需要反思—(1)我們如何對待新移民(避免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2)移民二代是否能成為跨文化的橋樑,以及(3)避免主流文化強勢主導下的多元文化主義,淪為一場華而不實的表演秀(就像選舉時「新台灣人」的口號)。

在〈捷克的越南移民:社會融合與認同〉中有 4 則留言

  1. 移民可能會吃掉社會福利,但人口減少將帶來經濟衰退與社會崩解。與其被動拒絕,不如主動接納移民。
    像是德國近年吸引的優秀人才,不少是因為2012年的「藍卡政策」而來,它針對兩類外國人——曾經或正在德國留學的畢業生、出現人才荒的特定領域人才(醫師、數理、資訊、工程等),不再須經勞工部審查,只要找到雇主,就可立即由駐外部門發證。一般工作簽證大概要花兩、三個月,但藍卡申請隔天就能拿到。
    這些移民繳納與本國人同樣高達40%所得稅、幫忙負擔社福財政,保障全國民眾的退休金。http://certify.104.com.tw/cfdocs/edu/104coach/article_show.cfm?a=7888

  2. 身為「新台灣之子」的父親,我有三點看法
    1.「新台灣之子」是標籤。因為很多「新台灣之子」的家庭背景來自是中、低社會,教育資源比較匱乏,如何有效分配資源,的確要注意.
    2.移民文化都是弱勢文化。如何強化將有助於多元融合,盡速推動12年國教的移民母語,將有助於提升文化認同.
    3.培養移民二代成為跨文化的橋樑。生在地球村,國際化是重要趨勢,語言只是工具,如何將移民二代連接上母(或父)原生國,進而了解其文化、歷史,成為跨國籍、跨文化的多語人才。

  3. 被拔除國籍是因為她一開始就是以拿了身分證後要把家人接到台灣為目的才跟台灣人結婚的,這種人現在很多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