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大學及其背後的故事–以中山大學為例

葉高華 /中山大學社會系 

十八歲的那個夏天,是許多人生命旅途中最重要的分歧點之一。有些人如願考上理想中的大學科系,而他們的成功通常被歸因於過去三年的努力。每當放榜那幾天,新聞媒體照例又要找幾個榜樣,報導他們勤奮向學而考上第一志願的勵志故事。另一些人,也許是沒考上熱門校系、沒考上國立大學、或是沒考上大學,他們往往被歸咎於努力不夠。

test-good

【沒考上大學,是努力不夠嗎?】

資料來源:twimg.edgesuite.net/images/ReNews/20120806/420_3443bd431b0a12d93f5f601fa242df2d.jpg

確實,個人努力相當重要。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個人努力可以提高考上理想志願的機會。然而,一旦你打開社會學之眼,就會看到比個人努力更深層的因素。那就是,你在什麼條件下努力?好比說,你在乾燥的山坡地種植稻米,努力耕耘當然可以提高收成。但是,即使你付出加倍的努力,你的收成不一定比得上那些在水田裡種稻但疏於照料的農人。考大學也是如此,你在什麼條件下努力,影響你考上哪裡。而這個努力背後的重要條件是:你父母是誰

誰的子女進入中山大學?

大量的社會科學研究已指出,是否考大上學與父母的教育程度高度相關。尤其,是否考上臺大與父母教育程度的相關程度又更高(註1)。也許有人覺得臺大的例子太極端。那麼,像中山大學這種被稱為「中字輩」的大學(註2),其學生家庭背景與一般人口有多大差異呢?

由中山大學社會系學生執行的2015年「中山大學基本調查」,可提供關於學生家庭背景的資訊。這個調查以中山大學在學學生為母體,根據各系級(共21個科系 × 4個年級)人數佔母體的比例分配樣本,以面對面訪問完成354份問卷(註3)。換言之,這個調查對於全校的科系與年級具有代表性。另外,由於大學生的父母年齡大多落在40-59歲範圍,我從2013年「臺灣社會變遷調查」的資料中擷取出當時38-57歲(2015年變成40-59歲)的受訪者,代表同大學生父母年齡層的一般人口。

首先,讓我們比較中山大學學生母親的教育程度與一般女性有何差異。圖一顯示,在中山大學學生的母親當中,學歷為高中職或以下的比例,低於同年齡層一般女性;學歷為專科或以上的比例,則高於同年齡層一般女性。換言之,母親學歷為專科或以上的人,進入中山大學的機會高於其他人。

母親教育

圖一 中山大學學生母親教育程度:與一般女性的比較

圖二顯示,中山大學學生父親學歷偏高的現象比母親更加突出,超過四成擁有大學學歷。其中,父親學歷為專科或以下的比例,低於同年齡層一般男性;學歷為大學或以上的比例,則高於同年齡層一般男性。由此可見,受過大學教育的男性,其子女進入中山大學的優勢更是明顯。

父親教育

圖二 中山大學學生父親教育程度:與一般男性的比較

入學管道的差異

以上觀察,其實跟既有研究的結論沒什麼不同。不過,接下來我要探討的是還沒有明確答案的謎題。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舊時代遺老跳出來呼籲:恢復聯考最公平!對於升學而言,什麼叫做公平,實在難以討論。不然,抽籤決定最「公平」了,但應該很少人能夠接受這種「公平」吧?我們與其在語意上爭辯公平是什麼,不如從實質層面思考值得社會追求的共同目標是什麼。讓高教育家庭背景的人不要享有過多優勢、低教育家庭背景的人不會難以翻身,這應該是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的目標吧。換言之,大學生的家庭背景最好不要跟一般人口結構差距過大。那麼,哪一種升學方式最接近此種目標呢?

圖三比較經由繁星、個人申請、指考分發進入中山大學者的母親教育程度,及其與同年齡層一般女性的差異。首先,我們可以發現無論何種入學管道,低學歷(國中以下)母親的子女都不容易進入中山大學。除此之外,指考分發使高學歷母親的子女獲得最大優勢,個人申請使其獲得次大優勢。有意思的是,繁星並未讓高學歷母親的子女享有太多優勢,反倒是提高了中等學歷(高中職)母親的子女進入中山大學的機會。如此看來,繁星最接近前面提到的目標,而指考分發最遙遠。

入學管道-母親教育

圖三 中山大學學生母親教育程度:三種入學管道的比較

再來觀察父親的部分。相似地,圖四顯示無論何種入學管道,低學歷(國中以下)父親的子女都不容易進入中山大學。除此之外,繁星並未給予高學歷父親的子女太多優勢,並提高了中等學歷(高中職)父親的子女進入中山大學的機會。有趣的是,相較於指考分發者,個人申請者的父親教育程度分布較為離散,同時包含較多的國中以下學歷者以及碩博士。我猜測這可能是個人申請包含面試的效應。父親學歷超高的學生,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本而擅長談吐。出身低教育家庭背景的學生,則容易獲得教授們的讚賞與刻意提拔。這兩類學生顯得與眾不同,較容易經由面試脫穎而出。

入學管道-父親教育

圖四 中山大學學生父親教育程度:三種入學管道的比較

以中山大學而言,恢復聯考只會讓高教育家庭背景的人享有最大優勢,這就是所謂的「聯考最公平」嗎?我無意將這裡的觀察推廣到所有大學。其他大學的情況如何,需要調查才能夠知道。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實證問題,得透過實驗、調查來解答,而不是透過想當然爾的腦補。

入學之後呢?

既然繁星讓較多父母學歷不高的人得以進入中山大學,這些人入學之後的學業表現會輸給高教育家庭背景的人嗎?針對學業表現,「中山大學基本調查」詢問受訪者下列問題:「平均而言,您的學業成績在班上大約排在什麼位置?」選項編碼為:1表示「前四分之一」;2表示「前半段,但不到前四分之一」;3表示「後半段,但不到後四分之一」;4表示「後四分之一」。換言之,數字愈大,表示名次愈後面。

我以學生自述名次做為被解釋變項,入學管道(只考慮繁星、個人申請、指考分發)、性別、父親教育年數、母親教育年數做為解釋變項,跑了兩個次序邏輯迴歸(註4)。結果如表一所示。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在兩個模型中,繁星的迴歸係數都是負值,而且都標有星星或十字架符號。這表示繁星生的自述名次顯著低於指考入學者,也就是成績較好的意思。再者,申請入學者的迴歸係數沒有任何星星或十字架符號,表示其自述名次與指考入學者沒有顯著差異。

表一 與學業表現相關的因素

迴歸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自述名次的測量太粗略,是否真的有效?幸好,我從教務處取得全校學生的匿名成績資料,可做為檢證(註5)。以2007年入學者的畢業平均成績為例,繁星生79.2分、申請生76.6分、指考生77.1分。確實是繁星生最高,申請生與指考生差不多。其他年度的情況大致相同,不再詳細列舉。由此可見,自述名次是有效的學業表現指標。

走筆至此,不禁使人感嘆:繁星真是偉大的發明啊!這種制度不僅使父母學歷不高的人也有機會進入中山大學,而且入學之後的學業表現還高於平均水準呢。假如恢復聯考的話,這些人很可能就進不來了。當然,我得提醒讀者,統計描述的是整體趨勢,而不是個案情況。換言之,繁星生的平均成績不錯,並不表示每一個繁星生都是如此。此外,學業成績也不一定反映畢業之後的成就。有些大學生將較多時間分配到學習技能或培養人脈上,這同樣有助於未來成就。

除了入學管道以外,表一也顯示其他與學業表現相關的因素。首先,男生的迴歸係數都是正值,而且標有星星符號。這表示男生的自述名次顯著高於女生,也就是成績落後的意思。事實上,這不僅是中山大學的現象,也是全球性的現象。為什麼男生成績落後女生,已成為當前社會科學相當熱門的議題。這足以再寫一篇文章專門討論,因此本文點到為止。

再者,無論是父親教育年數或母親教育年數,迴歸係數都是正值,而且標有星星符號。這表示父母學歷愈高,子女名次也愈高,也就是成績落後的意思。這個發現相當違反直覺,而且既有針對中小學的研究都顯示:父母學歷愈高,子女成績愈好。為什麼在中山大學會出現相反的現象呢?我的解讀是,現有的升學方式可能高估了高教育家庭背景者的學業潛力。也就是說,他們的學業潛力其實沒有那麼高,但是現有制度讓他們佔了便宜,看起來比實際高一點。相較之下,低教育家庭背景者得擁有比前者更高的學業潛力,才能進到同樣的學校。等到進入大學後,後者的學業表現就超越前者了。 

總結

這篇文章要告訴讀者的事情可歸納於下列幾點:

  1. 你是否進入中山大學,跟你父母的教育程度是有關的。
  2. 以中山大學而言,恢復聯考只會讓高教育家庭背景的人享有最大優勢。
  3. 繁星不僅使父母學歷不高的人也有機會進入中山大學,而且入學之後的學業表現還高於平均水準。
  4. 現有升學方式可能高估了高教育家庭背景者的學業潛力。

 --- 

註1:讀者不妨參考這篇引發大量討論的論文: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 1,113-147。

註2:其實中山大學在教育部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排第7,也不算是排名中間的學校了。

註3:由於個人資訊的保護愈趨嚴格,我們無法取得全校學生名冊進行隨機抽樣。不過從下列跡象來看,這個調查的抽樣似乎沒有明顯偏差:我們分配樣本時沒有考慮性別,但事後檢查,樣本與母體的性別比例沒有顯著差異。

註4:我考慮過的因素還有:上大學前居住地的都市化程度、參加課外活動的頻率、打工時數。但這些因素與自述名次都沒有相關性,因此不在本文討論。

註5:特別感謝劉孟奇教務長的協助。 

在〈考大學及其背後的故事–以中山大學為例〉中有 30 則留言

  1. 低背景學生的平均成績較佳,原因可能在於對於機會的重視程度。
    另一方面,低背景學生也可能對於社會環境的認識較早,
    感受到念書比其他事情更輕鬆,
    也或許有較多社會歷練,容易和學習的內容產生共鳴。

    此外,透過繁星申請的學生,也許其畢業母校的排名較差,
    但其個人卻可能是母校的頂尖學生。
    頂尖學生的自我應驗效果和學校挹注,是否也該考量?

    再者,高背景學生也許不將成績做為第一考量,
    甚至有人會反思成績代表的意義為何。

    繁星的確是相對公平的方式,
    得以稍稍削減名校獨大的情況。
    若國中小學實施常態分班,高中和大學理應如此。
    繁星比例和實施年度的拉大,也許有助於平衡學校發展。

    但對於低背景學生是否有較高的學業潛力,
    光以大學成績斷言,似乎還有可以更完善的地方。

    1. 關於本篇學生學業潛力, 其實可分開討論, 一為(大致稱作)考試能力, 二為進入大學後學習狀態(與自身學習重點、是否重視課業成績相關)。
      第四點結論以大學成績代表學業潛力的確似乎太直斷。

      有趣的是, 成績可以代表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為甚麼我們總用成績來思考學習行為。

      不過不反對推論:繁星可能讓學生選擇到更符合志向的科系, 並在其中表現良好。
      另外非常同意自我應驗效果在台灣學習制度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2. 就我個人解讀,因為大學的學習方式是屬主動式,所以不受高中學習方法影響,故能發揮個人才能。

  3. Correlation is not causality. IQ, or gene in general, can explain the finding too. Using twins can help.

    1. This reply assumes that the members in families with higher salary have higher IQ as well as better gene. However, this assumption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since class reproduction is pretty easy in society of capitalism.

  4. 身為教育從業人,只能說出幾個現象…
    1.有些有錢的父母會看中繁星讓孩子去唸有繁星的學校,然後再請家教提升程度。(因為曾教過這樣的學生)
    2.推甄申請繁星最讓人垢病的是面試,有關係沒關係,常識可以想一下。純筆試的指考其實有相對的公平性存在。
    3.再說更有錢有關系的不會走學測指考的管道,僑生外籍生的入學方式更會令人瞠目結舌!!(你知道繳多點學費..只要面試不用筆試就直接唸醫學系的每年都有一票人嗎?)

    不過願意做這方面的探討,值得讚揚,因為願意去探討這社會的一些不公不義。
    但也希望能客觀的評斷,當我們在探討的過程是否會帶有仇富的情感?是否否定了富裕家庭小孩所付出的努力,這也是為何很多人支持聯考時代的原因,因為每個人的表現都需付出相對的努力,縱是富裕家庭的小孩也一樣,因為有再多的資源,他們仍需努力去學習,是不容你我去抹滅的!!

    1. 我覺得你說的話值得令人回味
      因為我相信每個人的學習的確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但是升學的努力相對於富裕家庭的小孩
      是一個目標明確的學習 (從小被灌輸的觀念)

      而不贊同聯考時代的那些人
      我相信一個人的天份絕對不是只能靠成績去衡量的
      畢竟目前社會上的菁英都是在各自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
      他們也曾經”不努力“的去學習考試
      但這也不代表他們不努力去學習自己所愛的事物

  5. 提供另一個有趣的觀點,做為您下一次研究的參考主題:
    可以做高學歷畢業生 VS 收入高低的相關性
    有許多身邊的案例,
    高學歷->上班族->低薪水
    低學歷->創業->當老闆->高收入

    1. 如:
      父母學歷高->考上中山大學->畢業之後沒有一技之長->上班族->低收入
      父母學歷低->考不上中山大學->讀技職體系+一技之長(或沒有一技之長,也可以創業)->小老闆->高收入
      這是很有趣的議題,不是嗎?

    2. 父母學歷低->東海化學->清大化研->化工技師->公部門->中收入->嗜好古典樂+繪畫+藝術+…
      父母學歷低->讀技職體系+一技之長(或沒有一技之長,也可以創業)->小老闆->高收入->嚼檳榔+維士比+滿口國罵+…
      這是更有趣的議題,不是嗎?

  6. 父母高教育年數,確實對申請入學比較有利,效果比指考明顯。
    可否再請老師討論看看,您心目中三種入學管道之間的合適比例?
    謝謝!

  7. 才354份樣本?人家台大是用2000多個大ㄧ生母體的數據耶!這份研究拿出來不怕丟臉啊啊?

    1. 同感,分佈到21個系,四個年級,樣本數根本超級少啊
      這樣看就覺得沒有參考價值了

    2. 數大不ㄧ定就是準

    3. 你是不是沒搞懂,越大的數據,需要越多的成本花費,你先出錢再說吧

    4. 所以樣本數4000 就比樣本數2000 的好嗎?

    5. 別忘了臺大學生數也比中山高很多

  8. 每年指考和申請入學的比例都不ㄧ樣,錄取名額,最低錄取標準和排名也每年浮動,像今年的申請入學面試,已經流於形式。ㄧ次抽四個年級,不也把這些外部因素都混進來,降低研究的可靠度嗎?

  9. 既然都辛苦面訪了,為什麼不做入學管道VS家庭所得的調查?這才是最強力的照妖鏡【他綜合了父母和社經背景條件】,還是做出來的結果和您的主觀認知不同,所以不敢公佈呢?

  10. 嘿~少了一個觀察指數,學生父母全台的男女受教學歷指數…以及入籍城市的父母教育指數做交叉比對

  11. Thanks on your marvelous posting! I truly enjoyed reading it, you could be a great author.
    I will make certain to bookmark your blog and definitely will come back at some point.
    I want to encourage continue your great work, have a nice afternoon!

  12. 不如說指考的分發方式,讓更多興趣不符的學生進入中山大學吧,造成學習意願較低

  13. 我覺得父母教育程度比較沒關係耶
    我爸媽都國中畢業的教育程度
    但因為工作賺不少錢的關係
    也給予家裡三個小孩很好的資源
    因此家裡三個小孩也都是台大生

    經濟狀況是不是比較準阿
    還是低教育水準父母 = 一定賺不到錢給小孩更好的資源?
    或是低教育水準父母 = 一定沒有辦法給予小孩教育上的指教?

    1. 與其說是教育程度(應該說教育程度有高收入吧)影響,不如說是經濟狀況才是真正推手。有錢就可以找家教找好的補習班,連申請學校都不用考慮花費問題。

匿名訪客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