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紀行:日本社會學學會參與心得報告

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

應日本社會學學會西原教授的邀約,臺大社會系藍佩嘉老師、東華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的Mayumi(田畠真弓)老師和我,參與在早稻田大學舉行的日本社會學學會第88屆年會,順道在東京停留了幾日,再次貼身觀察這個臺灣人很熟悉的亞洲城市。

日本社會學學會成立於1924年(大正13年),會員人數一度達到3,600人,僅次於美國的社會學學術社群(蘇碩斌,2008)。[1]但是目前會員人數正在減少中,一方面受到高教緊縮政策的影響,公立大學中的人文社會學部在系所整併中消失,出現公立大學教師往私立大學流動的趨勢;另一方面,區域型學會,如關西社會學學會、東北社會學研究會,以及各個次領域專業學會增加,如日本法社會學學會、經濟社會學學會、地域社會學學會、環境社會學學會、運動社會學學會以及都市社會學學會,在社會學細膩的學術分工下,也造成會員的分散。

整個日本社會學界也在問,未來如何維繫社會學專業的發展。名古屋大學的丹边宣彥教授認為,相較於其他文史哲學科,日本社會對於社會學的「有用性」似乎不曾質疑,社會調查有助於解決地域與社會發展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連電視教學都出現社會學這門專業科目。傳播媒體會廣泛運用社會調查方法來瞭解民眾意見,NHK即有「世論調查」,隨時針對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進行群眾意見調查,並即時發布調查結果,以反映民意,做為政策決策與社會議題判斷的依據。如這次茨城常總市鬼怒川潰堤水患事件,報導的記者不但有能力掌握水患形成的過程,同時可以追蹤居民的動向,透過災民的調查,瞭解為何有四成居民未積極避難,並持續追蹤瞭解災民的需求以及未來重建的想法。反觀臺灣,媒體使用民意調查的範圍十分狹隘,集中於政治選舉議題,對於社會事件發生的情境也缺乏調查的概念與能力,只見滿街跑的SNG車,記者一窩蜂追問民眾烏龍問題,經常是在消費受災者,甚至是在受訪者傷口上灑鹽。

 

回應日本社會的社會學研究

第88屆日本社會學年會中總共有59個討論專題,主題報告包含:社會學的理論、概念與方法的移植、空間接觸領域的再思考、從消滅地方到再生地方、朝向幸福的社會學觀點、食物與農業社會學、朝向世界的資訊深化、男性生存困境(男性の生きづらさ)的社會學。其中最有趣的是日本社會學討論的性別議題並不是針對女性所面臨的不平等場景,而是男性在職場與經濟緊縮中所面對的男子氣概危機,這或許是日本男性社會學家對於學術崩壞的反身性思考。另外,針對跨國主義、學術專門職業教育、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倫理也有專題討論。

而在一般性的主題中,討論最多的是地域社會與地域問題(6場)和產業勞動組織(5場),其次則是福祉、保健與醫療、民族與族群問題以及歷史、社會史、生活史,各有3場。地域社會與地域問題主要是延續都市社會學的傳統,探討日本地域社會所面臨的產業結構轉化、人口變遷、家庭結構變化,運用問卷、訪談的社會調查方法,發掘地域社會轉型所面臨的難題,有關觀光、教育、婚姻、家庭、移民結構等問題都被置放在一個功能整合的社區空間框架中來檢視。受到傳統普魯士學科影響,日本社會學與地域發展息息相關。而產業勞動組織的論文針對企業組織、就業、職場健康,也針對建置化下的職場、勞動市場來診斷產業經濟、僱傭結構、薪資差距以及勞動意識變化等問題進行研究。日本社會學界務實,取向於社會問題解決,使社會學在公共政策中扮演一定角色,但是在社會運動以及國際化方面則略有不足。

相較於臺灣的擁抱美國社會學,日本的社會學承襲歐陸傳統,與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之間相互激盪,社會學者也不侷限於社會學系,而分散到人文社會不同學部;在稱為「社會學部」的學制之下,包納了其他學科,如心理學、大眾傳播學、環境科學等等,社會學的學科分界較臺灣模糊,擴大了社會學的包容性。

 

沉默的高等教育難民

日本的學術界和臺灣一樣隨經濟而大肆擴張,早就面臨人口結構轉型下生源不足的危機。不過,日本文化中深沉堅忍的武士精神,硬是讓問題無法浮出檯面,一直到2004年文部省調查,才發現有11.45%的博士生行蹤不詳或死亡,原因即在於無法面對就業困境。2005年,一支作者不詳的〈百人博士村網路創作童話〉引起學界討論,[2]當中提到日本社會的自殺率為0.024%,但是博士卻高達8%,揭露了學術新世代悲慘的未來。而依據2009年《大學院教育の實情與事例》,發現博士畢業生從事博士後工作者佔15%,大學專任教員11 %,大學其他教員8%,其他研究相關工作者16%,醫師及醫事人員13%,其他工作者10%,不清楚者佔23%,可見高教通膨問題之嚴重。

tokyo1

圖1 東京都人口成長趨勢,1990~2013年
資料來源:東京都の統計,http://www.toukei.metro.tokyo.jp/tnenkan/2013/tn13q3i002.htm

日本的研究生生活中流行四S:隔離(separate)、念書(study)、性(sex)、自殺(suicide)。[3]對於長期生活在升學競爭壓力下成長的人生勝利組,面對人生最重大的挫敗竟是完成博士學位而無法就業,真是情何以堪。臺灣高學歷者的困境也不遑多讓,只不過臺灣人好像比日本人看得開。

除了東京大學之外,當前日本各大學的研究生招生都面臨困難,只得仰賴外籍生來補充生源的缺口,而中國學生成為主力,在研究所的外籍生中比例高達63.4%,[4]也難怪東京重要的文教區—文京區人口不斷減少,而中國餐廳數量卻節節高升。

 

◎以專業化避免邊緣化

早在1991年,日本社會學學會意識到社會調查方法專業認證的重要性,與日本教育社會學會、日本行動計量學會合作,推動「社會調查士」認定制度,2003年11月開始成為「社會調査士資格認定機構」。社會調查士是由諸學會自主形成的認證制度,雖然不是國家認可的正式證照制度,對於深信證照專業的日本社會而言,通過社會調查士資格的學生在就業時仍具有文憑主義的功效。至於臺灣可否借鑑這樣的認證制度,仍有待商榷。

日本的高等教育學院制度早熟且建制化,形成高度組織化與本土化的學術系統,「洋博士」不如「和博士」吃香,加上門閥之見,聘僱以本校系所畢業者優先錄用,這種「內舉不避親」的作法,雖然有助於組織成長,形成高度的凝聚力,但是更鞏固原來學術界金字塔式的父權結構,造成排外效果,不利於創新。

日本女性教授的數量不僅稀少,且難以取得學術發言權,即使在女子大學,女教授的比例也往往不過半。公共場合仍必須恪守女性角色,例如為男教授倒酒。這次以臺灣社會學學會繼任理事長身份發言,日本社會學界感到不可思議,沒想到臺灣社會學界已經接受女性擔任理事長,日本的女性社會學家尤其興奮,她們對於日本女性仍習以家庭主婦做為人生的第一選項感到失望。

 

失落二十年的東京

東京都近二十年來人口成長緩慢,1995年核心區甚至呈現負成長,人口從8,163,573下降到7,967,614人。雖然1995年之後人口穩定成長,核心區本地人口卻仍持續外流,2013年總外流人口為2,174人,人口外流的區域除了外圍的八王子、府中市,還包含核心繁華的新宿、文京、豐島、杉並以及江戶川等區域。事實上,東京人口自然增加率已經呈現負成長,而逆勢成長的人口以遷入的外籍人士為主,中國籍移民已超過朝鮮人,扮演重要角色。

1980年代由於地產狂飆,商業活動向郊區擴散,人口也從市中心大量移居城鎮。「シャッター街」 (快閃城市),意味著日本正在面臨去都市化,一般年輕人感受到傳統城鎮面臨商業活動的擴張,大型販賣店在郊區林立,24小時的便利商店從城市一直漫延到鄉村,人口也隨之移向郊區,年輕人不但捨棄在都市中購屋的慾望,甚至不願意在都市中租房。但是隨著經濟泡沫化,年輕人再度移回市中心。近森高明與工藤保近作「無印都市的社會學」(2013),說明便利商品、家電量販店、24小時柏青哥店以及時尚名牌店,這些都市消費的擴張,不僅造成日益同質化的空間,更構成當代「全新而孤獨化的個人經驗」。

tokyo2
圖2 假日新宿街頭:機器人餐廳宣傳活動

東京街頭總會有新鮮事!不斷推陳出新的行銷手法,促成購物消費。東京向來被視為「血拚之都」,新的商業購物中心不斷湧現,自由之丘已經取代台場、六本木,成為觀光客的新寵。在全球化的消費主義下,走在東京街頭,舉目可見的日式看板已經換上亞洲各國的廣告明星與外語詞彙,歐美、印度、泰國、臺灣、韓國餐廳隨處可見,廉價的中國與東南亞商品充斥,也讓東京物價更加平民化。各式中國餐廳以低價策略搶進新宿、池袋、澀谷等年輕人出沒的街區,饕客趨之若鶩,新大久保地區成為韓流攻佔的灘頭堡,上野的下町風情悄悄轉為東南亞廉價商品輸入區。做為縱慾的城市,日本長期發展的多樣化性產業服務,餐廳吃到飽、卡拉OK唱到飽,一直到酒類喝到飽,都在滿足人類食色性也的原初慾望。

tokyo3
圖3 臺灣料理成為新飲食風

tokyo4

圖4 新大久保地區的韓國市場

不過,日本富而好禮的社會傳統仍可以在公共空間的管理上看到一些端倪,像在滿是低頭族的電車上出現博愛座附近禁止使用手機的要求,公共廣場出現吸煙室,雖然這樣的管制對於年輕世代並不見得有用,但是市民社會卻有意識地維護公共空間的使用秩序。

tokyo5

圖5電車上禁用手機

tokyo6

圖6澀谷廣場的吸煙室

 

在失落的二十年中,日本百貨公司、商店的營業時間不斷延後,24小時的便利商店、超市、書店隨處可見,快速的人流物流,構成城市活水動力。隨著國際化,東京的舊外國人(如朝鮮)已被新外國人所取代,特別是中國留學生、西亞與南美的體力勞動者以及亞洲女性的性產業工作者,成為都市人口成長的動力。日本文化的排外,讓新移民難以融入日本傳統社區,也造成移民衝突。日本人過去引以為傲的街道品質也在逐漸流失中,除了持續擁擠的電車通勤族奇觀,街道垃圾充斥、爭相過道的行人以及隨處可見的街友,形成東京街景,或許在安倍晉三新自由主義的推波助瀾下,東京早已不再是日本的東京,更像是大亞洲的東京。

 

註解

[1] 蘇碩斌,2008,〈熟習的日本,陌生的日本社會學〉,《基礎社會學》導讀,http://socio.com.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16&Itemid=93

[2]百人博士村網路創作童話動畫版,http://www.youtube.com/watch?v=Liw1-Zjd-zo。

[3]柳黎明部落格,http://ameblo.jp/rei-mei/entry-10022018318.html

[4] 中國在線2013年出國留學趨勢報告,http://www.eol.cn/html/lx/baogao2013/page1.shtml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