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淪還是提升?國際階層體系裡的流動

丁允中/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日前一則新聞報導指稱,台灣的薪資水準與墨西哥看齊,引起許多人慨嘆台灣的發展大不如前。雖然事後發現該報導所引述之指標,實為誤植,台灣薪資水準相較於墨西哥仍有相當幅度之領先,但仍引起對於台灣的發展是否「向下沉淪」的討論與質疑

在一般大眾的討論裡,許多人在講到台灣社會發展或政經情勢時,常會習慣地用「向下沉淪」或「向上提升」這類說法。要回應這種焦慮,我們可能必須先確認國家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階層體系,然後探討這樣的階層體系內部的流動與升降,然後我們就能繼續追問:從國際發展比較的角度來看,台灣在發展上有所流動嗎?程度又有多少?

在思考與回應這些問題上,尤其是針對台灣發展現況的「定位」問題,我們可以從世界體系的網絡分析中,獲得一些啟發。所以本文將先簡單介紹世界體系理論,以及此理論如何理解國家間的不平等,其次介紹世界體系理論與網絡分析的結合,並延伸探討世界體系的網絡分析如何測量、評估世界體系階序的結構與流動;最後,則藉由上述的分析觀點,簡單地討論一下台灣在世界體系中的位置及其影響。

2018032305.jpg喊拚經濟之前,先好好思考台灣在世界體系中的定位和影響是什麼。
圖片來源:https://goo.gl/jVtRVS。

 

世界不是平的:依賴發展與世界體系

在有關經濟發展的論述中,最常聽到的論述,是以現代化為基礎的經濟發展理論,它強調自由市場的重要性,認為各個國家只要利用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來進行貿易上的競爭,就能循序漸進,取得一定程度的經濟發展,讓經濟水準向上提升。在這樣的觀點裡,開放市場、自由競爭被認為是開發中國家邁向經濟成長的法門。「世界是平的」,理想上只要遵從這樣的原則,努力「拚經濟」,要趕上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水平指日可待。

然而從第三世界或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經驗出發,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水平上的差距不僅不會縮小,如果遵循現代化理論的發展指導原則,甚至會擴大兩者之間的差距,其原因在於國際分工存在著不平等的交換。現實狀況是,已發展的工業先進國家自低度發展的國家進口、榨取原料和自然資源,而以加工過的工業成品回銷低度發展國家,並藉此獲取較大較多的經濟剩餘(surplus)價值;這樣的交換模式進一步導致並增強了後進國家的低度發展,形成「核心-邊陲」間不對等的依賴關係,這是所謂的「依賴理論」。

世界體系理論更進一步以「核心-半邊陲-邊陲」三區塊的社會空間展示了全球不平等。依賴理論學者強調「核心-邊陲」的宰制關係,而世界體系理論衍伸出做為核心和邊陲間中介的半邊陲,則給了理論解釋更動態的討論,因為半邊陲可能是流動的管道,但也可能只是扮演隱形天花板的角色、發揮正當化國家發展迷思的功能。

總言之,從世界體系理論觀點出發,我們可以將世界各國組成的「世界體系」,視為依循「核心-半邊陲-邊陲」排序的階層系統,透過特定的國際分工秩序而在經濟及其他形式的權力、資源上形成不均等的分配。

 

世界體系理論與網絡分析的結合:計算世界體系的階層排序

在世界體系分析中,為定位不同國家所屬的層級,研究者也發展出不同的計算方式。最直觀的方式當然就是比較各國的經濟生產或收入指標。除了直接進行比較,有學者將世界人口依照各個國家經濟生產/收入指標高低排列,藉由形成多峰的分配曲線後,判別不同層級區塊的界線,並進一步區別核心、半邊陲、邊陲的組成國家(如下圖)。

2018032701.png

            圖一: 藉由排列經濟表現指標以進行世界體系區塊劃分。圖片來源:Arrighi and Drangel 1986:29。

 

不過這樣依照收入或經濟表現高低排列,以區分世界體系層級的方式,固然直觀、簡便,但主要呈現的仍是經濟表現的差異;就依賴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所談的「核心-邊陲」關係來看,核心和邊陲之間的關係與互動並沒有被充分地表現出來。相較於此,部分世界體系分析納入了社會網絡分析的技術,不僅表現經濟表現的高低,還能將核心、邊陲間不對稱的權力關係具體描繪出來。網絡分析將對象彼此之間的關係以端點間的連結來表現,而對於不對稱的權力關係也可以用具有方向性的連結來表達,諸如關係的闕如(null,完全沒有連結)、單方向的不對稱(asymmetric)或是雙向的(mutual)對等關係。

2018032702.png圖二:雙元社會關係的基本構造。null:完全沒有連結;Asymmetric:單方向的不對稱;Mutual: 雙向對等關係。圖片來源:Holland and Leinhardt 1976:5。

 

除此之外,網絡分析也可以納入了可能影響兩者間關係的第三方、及三者所形成的三邊互動關係(triads)。藉由計算任三個端點間的連結互動的頻率與強度、以及特定端點在該網絡上所具有的網路中心性指標(network centrality measures)的高低,不僅可以鋪陳出整體網絡的結構形式,還可以更準確地理解特定的端點(即特定的國家)在網絡(即世界體系)裡所佔據的位置。

2018032703.png圖三: 三角關係的基本構造。圖片來源:Holland and Leinhardt 1976:6。

 

總而言之,不同於使用一般經濟指標高低排序來區隔核心-半邊陲-邊陲區劃,網絡分析透過對於網絡結構與各種連結組合的計算分析,並使用block-modeling、hierarchical clustering以及尋求結構對等項(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技術,將國家間交換關係(例如國際貿易)的測量操作化,因而得以進一步克服分辨世界體系區塊的模糊性。

世界體系理論認為,現代世界體系的支配結構,是由核心和邊陲間的不平等交換構成。他還進一步問:過去世界體系的發展,是變得更為平等還是不平等?初步的量化分析顯示,世界體系的結構是持久且穩定的,僅有少數案例得以達成向上流動,而且多是東亞國家諸如日本、南韓、台灣。雖然半邊陲國家顯現了充足的國家經濟成長,但就整體世界體系來看,它們只是特例,而其國家發展模式也無法套用到其他邊陲國家的模式。也就是說,現代世界體系不止是階序性的,它在結構上更是不斷重複再製的、穩定的,流動性極為有限的;而半邊陲在世界體系中則扮演了中介性的角色,提供系統持存、再製的正當性。

不過也有其他學者並未否定向上流動性的存在,藉由世界體系網絡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個別國家的經濟表現和成長,不只是由該國本身的策略所決定,而是 考慮更廣泛的、外於單一國家的國際環境與互動。

 

在貿易連結之外:其他形式的全球化網絡

另一方面,雖然網絡分析有解析結構因素的能力,但應用在世界體系分析上,網絡連帶應考量哪些種類的國際互動與交換卻仍存在爭論。現今多數此類研究多僅著重於國際貿易網絡,後來則有學者使用了不同的國際關係來檢視世界體系之運作,諸如軍事介入、外交、條約簽訂等。部分學者將網絡分析應用到國際組織成員資格的評估上;關注在國際組織網絡中形成的權力不平等。針對參與國際組織的網絡分析發現,連結的性質比數量更具有決定性,國家在國際組織網絡中的不平等並不僅取決於參與國際組織的數目多寡,更決定於特定國家所連結之對象的網絡位置。

也有利用非政府組織網絡來思考國家之間的互動,例如Hughes, Peterson, Harrison, and Paxton (2009) 等人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網絡國家分數(The INGO Network Country Score)」,將各國對於INGO的參與轉換成網絡中心性的計算,而得以比較各國在潛在的全球INGO網絡上的核心/邊緣程度。 Clark (2008) 則將國際貿易網絡和國際組織資格網絡並列,發現只有透過佔據核心位置而達成的網絡整合(network integration)才有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如果將各種交換過度集中於單一、特定國家只會造成對國家經濟有負面影響的網絡依賴。

 

世界體系網絡上的台灣位置

透過以上對於世界體系網絡分析的討論,我們對於台灣的世界結構位置提問,也必須超越由經濟表現數據浮沉所挑起的簡單焦慮,考量它位處的全球性網絡結構位置,因為這些結構位置體現了更複雜的權力關係,還有真正影響居於世界體系特定層級之國家的發展。Wallerstein (2000) 就曾對一般有關社會發展的想法提出質疑:僅著重於尋求單一民族國家發展的發展策略,而忽略考量全球層次上的系統動力與相互連結,有可能完全跳脫世界體系的結構限制嗎?簡單說,只要自己努力「拚經濟」就可以了嗎?從這裡來思考,顯然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達到更廣泛的世界體系網絡整合,而避免陷入更孤立的網絡依賴。

 

 

 

參考書目

Arrighi, Giovanni and Jessica Drangel. 1986. “The Stratification of the World-Economy: An Exploration of the Semiperipheral Zone.” Review (Fernand Braudel Center) 10:9-74.

Clark, Rob. 2008. “Dependency, Network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51:629-648.

Holland, Paul W. and Samuel Leinhardt. 1976. “Local Structure in Social Networks.”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7:1-45.

Hughes, Melanie M., Lindsey Peterson, Jill Ann Harrison, and Pamela Paxton. 2009. “Power and Relation in the World Polity: The INGO Network Country Score, 1978-1998.” Social Forces 87:1711-1742.

Wallerstein, Immanuel. 2000. “Societal Development, or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ystem?” Pp. 112-128 in The Essential Wallerstein. New York: The New Press.

 

 

在〈沉淪還是提升?國際階層體系裡的流動〉中有 1 則留言

  1. 私校教師心聲:你的地板是我的天花板 請私校讓教師自己存錢

    筆者是私立高中教師,服務十餘年在私校的教學現場中,學務課務無比繁重。每日雜務忙的暈頭轉向,對於退休只是遙想,更妨說進行退休理財規劃。

    這兩年軍公教年金改革沸沸揚揚,公教人員退休給付制度浮出檯面,我才很認真的關注了自己退休可以領多少錢。 瞭解記算後,發現如果自己服務25年退休,公保費加退撫金僅接近3萬,與同級公立學校教師具有一段非常明顯的差距。

    進一步瞭解後,才發現為了拉近公私立學校教師退休金差距,法令設計了退休金增額提撥制度。私立學校教師可以自己幫自己多存退休金,而在一定的額度之內所存的退休金免繳所得稅。

    以筆者而言,等同每年可以享有約5000元的賦稅優惠。雖然如此,但在基層現況卻是老師想幫自及存退休金,學校卻不願配合開辦,只因為法令規定私校教師要多存退休金需要學校象徵性的每月為每位教師多存1元。也就只是這個1元,讓全國目前決大多數私立中學老師無法自己幫自己存錢。

    我想幫自己存錢,存的是自己的錢。如果我可以參加增額撥補,退休年金可月增6000至1萬元間,對我的退休生活將大有保障。

    在此,呼籲私校經營者們,照顧自己的教職員。有老師才有學校,有健全的退職福利,才能招募到優良的教師及職員。一個月只存1元,對學校財務沒有影響,但對老師的退休生活卻能有大大的幫助,何樂不為?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0327/1323346/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