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物品與我發生了什麼關係:社會學的想像

鄭依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被各種東西所圍繞,我們與物品互動的頻率常常多過於與其他人的溝通互動(例如手機)。然而,我們與我們身邊的物質物品的關聯究竟為何?

物品(objects or things)從哲學脈絡討論下的精神/物質二分,或者是心物二元概念,物質物品一直作為個人精神投射的『客體』。而近期社會學如何看待物質物品呢?它開始強調人與非人、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動態連結網絡。物質物品不再只是消極、被動的客體,而是成為共同建構、(缺其無法)完成行動的一部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物質物品,諸多社會活動與社會關係都經由與物品互動而達成。

舉例來說,椅子作為一個物質物品,它會以多種面貌(摺疊椅/椅墊/和室椅)來融入個人日常生活實踐中,而個人也會以學習到的方式使用椅子(坐/盤腿/跪坐等等)。亦即是說,物質物品與行動者之間不應該只是單向的關聯,而應該被理解為是一種雙向、彼此互相影響、共同建構的社會關係。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物質物品,諸多社會活動與社會關係都經由這些物品中介、橋接、轉譯、挪用或合作而達成。以下筆者簡要羅列三項田野研究中有趣案例(保溫杯、食物跟收藏品),以介紹物質物品如何與個人相互建構、定義、參與其日常生活實踐。

2018041008.jpg椅子作為一個物質物品,會以多種面貌(摺疊椅/椅墊/和室椅)來融入個人日常生活實踐中。圖片來源:https://goo.gl/nuStCH。

 

隨處可見的保溫杯:物質物品與非物質的社會關係

阿傑自己一個人住,常受到很多親戚、長輩們的照顧:『我之前根本不用保溫杯喝水……天氣這麼熱,到底為什麼要喝熱的?而且還要保溫?……用的原因只是因為是我表姊送我的……不用她可能會傷心?』

以可重覆使用的容器喝水,背後所隱含的非物質意涵非常多,可能是因為環保,想減少一次性的塑膠使用,亦或是因為生活週遭有完備的飲用水供水系統建置。在台灣,一個常見的情況是大家習慣使用不鏽鋼保溫杯,希望將飲用水保持在特定的溫度區間。當詢問行動者為什麼使用此樣物品時,一般都能夠得到:「飲用溫開水,對身體比較好」的健康、養生相關論述。這顯示著,特定物質物品的使用,必定有其相關的非物質論述相呼應。在保溫杯的例子中,凸顯了台灣特定的醫療/飲食文化脈絡下,任何季節都飲用溫水是一種健康、養生的態度,其反應在物質文化上,就變成了隨身攜帶/使用保溫杯是一種健康、養生的實踐活動。在阿傑的經驗裡,物質使用與非物質意涵間的社會關係連結是游移與動態的,阿傑即便知道「溫水……對身體比較好」,但影響他攜帶/使用保溫杯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是一個禮物。在原本非物質意涵之上,疊加/賦予物質物品社交意義的情形,也時常出現在行動者與物質物品互動、互相社會性建構的過程中。

當然,如前面所言,日常生活飲用水、保溫杯與行動者之間的物質與非物質關係有更多的層次可以討論。台灣家戶慣常需要煮沸飲用水來做為「淨化」的手段,透露著對於日常生活飲用水品質的焦慮。挪用多種「淨化」科技技術(濾水器、活性碳、逆滲透等等)與家戶容器(熱水瓶、飲水機)來「準備」飲用水,讓水在家戶中的物質流動軌跡符合家戶成員的需求(乾淨、溫水)。保溫杯的使用也是在這個物質流動軌跡中的一個容器,呈裝溫水之外,亦呈裝了家戶中認為什麼是「健康、適當」的飲用水概念。在喬阿姨的例子裡,她特別強調:『她們在家中也是一人一個保溫杯 [用來喝水]

2018041001.png喬阿姨解釋為什麼她們家中的保溫杯排排站。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食物:物質物品與時間/空間的社會關係

新文是個會煮飯,連家裡廚餘亦由他處理的爸爸。他提及食物與家戶生活時間以及儲存空間之間的關係非常傳神。

『主要是因為它(饅頭),有時候就早上蒸了,然後忘了吃,就匆匆忙忙出門忘了。回到家就已經一整天了,到下午一整天了 ……就覺得說,因為饅頭本來也不是太容易壞掉的東西,但你就覺得說,它已經放一整天了,那你要再蒸,口感也不好……,饅頭,就是說,吃不完 …………它其實也不是吃不完……就是說,有時候我們早上早餐都弄好了,小孩一忙就出門,那個東西就忘記了……第二天才 [發現](攤手)……有一個問題是在於說,它也沒腐敗啊,那你也不知道它,它,怎麼樣(笑) …..就錯過預計要吃的時間……這就是實例』(新文 

2018041002.png新文的廚餘日記記錄。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2018041003.png新文提及的廚餘照片。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食物是特殊的日常物品,家戶中的食物在洗滌、處理、烹煮、食用的過程中,經歷日常生活時間與儲存空間的置換,一次又一次的篩選出什麼是社會、文化需要的食物,其餘的則是剩餘、廚餘、垃圾。由新文的訪談內容可以得知,在日常生活的時間節奏脈絡下,如果食物沒有在該吃的時候吃它,它就容易變成廚餘。

家戶中常遇到的另一種狀況是,食物進入家戶的速度與頻率不可預期(例如禮物),並且伴隨著日常生活時間的緊湊,因此便不斷的考驗家戶成員處理食物的能力。在筆者的研究訪談中,一般最常使用的策略是使用冰箱、冷凍櫃或真空收納盒等等空間科技,來延長家戶食物的保存時間。舉例來說,小慧除了準備一家大小的三餐,也幫忙準備先生工廠裡員工的伙食,因為常常處理大量的食物,她對於食物與剩餘有特別的堅持,認為經過好的存放與再烹煮,可以達成食物零浪費。

『怎麼放喔,冰在冰箱啊……啊我就……保鮮膜起來,不可能第三餐了啦,有,肉的時候超過三餐……一般青菜都不會啦……第二頓,你第一次炒這麼多,吃也吃剩下一點點嘛,再來你稍微把它加熱,一餐就吃掉了,就沒幾口,剩沒幾口啊。』(小慧

家戶中的食物轉變為廚餘並不是一個簡單、單向的必然丟棄過程。食物的「新鮮、可食」與廚餘的「垃圾、不可食用」定義互相轉化、互相建構而形成家戶中的食物實踐歷程,其中更涉及了家中多樣物品和諸多相關家電科技的社會關係,這些社會關係網絡都可能影響廚餘的產生與處理(例如:碎泥器與冰箱/冷凍櫃),進而延長或縮短食物的保存時間。亦即,在人與非人/物質與非物質的實踐活動裡,只要其中一個物質物品出問題,就可能讓整個系統無法達成預期的目的。在新文的例子中:『……我們現在冷凍櫃也有一個問題啦,我們家那邊不知道為甚麼,颱風天,……去年那個颱風停了大概有一整天,對,一整天,我們家冷凍櫃的所有東西都 ……整個都壞掉了 。』

 

收藏品:物質物品之間的社會關係

收藏品作為一種日常物質物品,也會與其他物品間存在著多重的社會關係。那麼收藏品是如何與其他的物品進行互動並且建立社會關係呢?以下我先講兩個田野故事。

 小安阿姨的杯子收藏

小安阿姨自己一個人住,喜歡旅遊,當問到個人的收藏品時,她提到:『收藏品的話,這些[杯盤組]就算我的收藏品吧,我沒有特意收集這些,有一些是人家送的,有一些是我出國的紀念品,這兩個[杯子]是我自己做的……這個藍色都讓我想到愛琴海的浪漫藍色海洋……

而我在透明櫥櫃對面的廚房抽屜櫃中,發現她收了許多的(空)盒子,小安阿姨解釋:……這些是剛剛那些杯子的盒子,我都會留起來,搬家的時候很有用阿……

因為小安阿姨家中受白蟻侵害,才剛重新整修過,對於家中物品的陳述多與打包、搬動有關,以「方便搬家」、「方便歸類」為理由,也一併收納了「收藏品」的包裝盒。小安阿姨的例子對家戶中的收藏品提供了一條動態的流動軌跡:因為搬家、整理櫥櫃等等理由,收藏品從一個容器(包裝盒)循環流動到另一個容器(展示櫃)中。收藏品的物質軌跡,因為家中生活事件,而循環流動於透明玻璃的展示櫃與空的包裝盒(不透明的櫥櫃)之間。

2018041004.png小安阿姨的杯子收藏。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2018041005.png廚房抽屜櫃裡的杯子(空)外包裝。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達為的模型收藏

同樣是收藏品與其他物品的關係,達為則是提供另外一種收藏品的物質軌跡經驗。達為與伴侶同住,平常的嗜好是組裝模型,由下圖可知達為的收藏品便是是模型。模型作為一種收藏品,需要組裝者按圖索驥的拼接各種零件、細心的上色/上貼紙及投注大量的時間與精神,完成之後使得稱作為「收藏品」而展示。在達為的例子中,他『強調盒子也是收藏品的一部分』,雖然盒子原本的收納功能消失(組好的模型放不回盒子裡),盒子外的模型照片及組裝說明都是該收藏品的重要符號索引。因此,他會將組裝好的收藏品及其外包裝盒一起放在透明櫥櫃中「展示」。

 2018041006.png
組裝完成的收藏品。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2018041007.png
放在櫃子內尚未組裝的模型。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這些是我組裝的,我很愛這些阿,但沒有什麼時間……櫃子裡的是我還沒組裝完成的……盒子一定要留著,雖然[模型]放不回去,上面有一些組裝說明,……盒子也算是收藏品的一部分阿……有一些我跟組好的[模型]放在一起[展示]。』(達為

 

上面兩個例子,說明了兩個重點。首先,收藏品的擺放位置會隨著不同的家戶生活事件而變化。這些家戶事件可能是不斷進入(買入/接受餽贈)家戶的新收藏品需要挪位置擺放(如達為的模型),也可能是因為搬家/整修家裡(如小安阿姨),必須重新檢視物品的意義與價值位階(偏愛的位階),然後調整位置。換言之,家戶生活事件會影響物品究竟是要擺出來做視覺性的展示,還是被隱藏的存放/收納。「展示」與「收納」的差別最主要在於:一種是將收藏品放置於「透明可見」的櫥櫃中,另外一種則是置於「不透明、不可見」的櫥櫃中。

而其次,這種透明可見/不透明不可見的差別呈現了收藏品作為一個物質物品,與其他物品的關聯。在收藏品的例子中,包含了與「包裝盒」、「展示櫃」以及「收納櫃」的關聯。我們回到收藏品的定義,它是個人有意識的、不斷持續的蒐集特定物品(系列),且擁有者亦賦予該類物品特殊的社會意義與價值。廣義來說,只要收藏品在家戶裡,都可以理解為「收納」在家中,然而家戶是一個流動、動態的社會關係場所,會有不同親疏遠近的家人及客人們來拜訪,透明、可見的櫥櫃提供「展示」的收藏品與這些人互動的機會與可能,而不透明、隱藏的櫥櫃則將視覺互動的可能排除。物質容器(櫥櫃)的透明可視與否,同時定義了擺放在其中物品的社交性、社會性(sociality),更說明其是被擁有者選取出來、賦予社交性的物品,就如擺在透明玻璃櫥櫃裡的小安阿姨的杯子或達為的模型。

 

物質物品會積極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實踐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質物品與我們的社會關係,當然不會只有以上列出的三種,上述的幾個例子,也只是比較簡要的凸顯這些日常物品如何共同參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實踐中。

最後,筆者想要強調,物質物品不只是一個消極的客體背景,它也會積極的在社會生活脈絡與各種社會關係中,參與我們日常生活實踐。更重要的是,物品的價值不再只停留在馬克思所說的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而這些價值也不再只是由商品市場決定,個人可以藉由物品與物品、物品與時間、物品與空間,以及物品與人的多重社會關係脈絡重新界定其價值與意義。

在〈日常物品與我發生了什麼關係:社會學的想像〉中有 2 則留言

  1. 我很好奇,保險套跟我的關係會是什麼?

ta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