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沒有教你的焦慮二三事:給有良知的新世代

范雲/臺灣大學社會系

各位畢業生、畢業生家長與親友團、系主任大家好,先恭喜大家,畢業快樂!其實,關於我今天要說些什麼,我很焦慮。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我第二次在小畢典致詞,為了多了解同學此刻的感受與需求,我請畢業生代表作了一份小問卷,讓同學們回答四個問題:一、在社會系學到什麼。二、畢業前夕最焦慮的是什麼?三、什麼是你覺得很重要,但社會學沒有教你的。四、對這個畢業致詞的期待。

【四年的社會學教育,還有什麼沒有學到的?】 

有超過半數的同學填了這份問卷。看了這份問卷同學們的回應,我的心情是既感動但又很沈重。感動的原因是,感受到你們對社會學知識的真誠珍惜,以及面對社會和自我的熱情、反思與焦慮。我的沈重是,你們所提出的許多問題,我並沒有確切的答案。我的專業訓練,也無法回應許多真實的人生困擾。從你們表達的四年社會學收穫中,我似乎不需再多說任何社會學知識。從你們所展現的社會熱情中,我更無須再鼓勵你們「成為解方的一部分」。

所以,以下,我只能以一個社會系畢業生的身分,以我目前為止的人生經驗,來回應你們的心情與困擾,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關於工作、生活與人生焦慮

許多同學都提到工作與生活,是畢業前最大的焦慮: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喜歡做的工作,覺得人生沒有足夠的金錢支持生活,大概馬上就會在台北活不下去。」

「找不到能夠實踐個人理想、又能存活的工作。」

「如何規劃人生,如何找到利基點。」

如何規劃人生,如何找到能實踐理想又能存活的工作,真的是大哉問。我沒有具體答案。我想建議的是,在你人生這個特別時刻,請你找一個沒有人會打擾的角落,靜下心來不再為任何老師,而是為自己寫兩個作業。

首先,請想像你即將離開人世,你要為自己寫一則墓誌銘,這則墓誌銘只有你自己才會看到,請先寫這一生你想完成的外在成就,再寫這一生你希望擁有的成長、能力或態度。

【思考一下,未來你的墓碑上面要寫什麼?】 

資料來源:en.wikipedia.org/wiki/Tomb_of_Karl_Marx#/media/File:Karlmarxtomb.jpg

例如,外在成就你可以寫,「張美美,享壽九十,年薪千萬、有車有房、成就非凡,談過很多次戀愛、子孫滿堂」。後者可以寫「張大頭,一個善良、有正義感的人,工作上不斷地學習新事物,能夠享受親密關係、也有能力愛人。」

關於這個作業,我想說的是,一個人是否能年薪千萬、成就非凡、談多少戀愛、子孫滿堂,都是可以努力追求的目標,但能否達成,其實充滿了不確定,許多取決於你的人生機運。後者是關於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無論是性格、能力或態度,是可以自己努力成長,別人拿不走的人生風貌與積累

第二個作業是,請思考,如果你意外得到絕對的財務自由後,你會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兩個作業,都是協助你了解工作與生活對你的意義是什麼,看清自己人生價值的羅盤。當然,這個羅盤也可能會隨著年歲、環境而改變。如果我們在每一個茫然的時刻,都能好好思考這個根本問題,應該會更能找對前行的路徑。

關於「痛苦的蘇格拉底」的焦慮

還有另一種集體焦慮,請容許我把它叫做「關於痛苦的蘇格拉底」。有人這麼寫他/她面對畢業最大的焦慮:

「如何與自己價值不同的人一起生活。」

「害怕自己不再那麼社會學,怕脫離同溫層。」

「要踏入目前很厭惡的社會,很害怕」

也有不少同學說,這些是「很重要,但社會學沒有教我的事」:

「我覺得學社會學的過程中,因為常常會發覺到社會上諸多不公不義,弱勢者被欺壓的事情,常常會讓自己心情很差」

「如何處理自己對社會學的學習後帶來的焦慮和對社會的失望」

「(面對)別人蝦爆的論點時,如何自處不崩潰」

如何和自己厭惡的社會,或不喜歡的人和平相處,真的是個難題,其實我自己也還在學習。在個人態度上,林國明曾提醒我們要避免「道德上的自鳴正義」的危險。「對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和實踐的行動傾向,可能會讓我們認為自己站在正義公理的一方,和我們對立的是惡魔黨,是邪惡體制的幫凶」。韋伯的「同情式的理解」,也是告訴我們,每一個可惡的人,也是他成長環境的產物。

當然,要動用「同情式的理解」,很需要「社會學想像力」的腦細胞與正能量。當我們累的時候,還是應該先保護自己,如何和負能量保持一個安全彼此不困擾的距離

如果大環境不改變,要立即改變身旁的個人,真的不容易。但是,團結,是弱勢者唯一的武器;對個人來說,起而行動,即使是一件小事,也是化解無力感最好的方式。蘇國賢老師曾經這麼說:「社會系的學生,是少數具有變化世界能力的學生,不過因為我們人少,所以常常會有無力感,或因為寡不敵眾而未戰投降。」他提醒我們要記得「一杯白開水只要加入少許幾粒鹽,就具有消毒的作用」

【一杯白開水只要加入少許幾粒鹽,就具有消毒的作用】 

還有不少同學表示,念社會學,很想改變社會,但很多時候看不到改變反而挫折。同學們,深化的改革難有速成,吳嘉苓老師在看到丹麥人進步包容的社會時,這麼說:「當時安慰且鼓舞著我們的是,哦喔,原來需要一百五十年。我們的民主體制才剛開始不久,體質脆弱也屬正常,只有細水長流地深化、別無速成法。」

如果,社會改革是何明修說的「體制內平凡無奇的長征」,是黃克先口中「未盡的長路,終點終非我們有限生命能見證的」,那在這個不盡理想的社會裡,一個有自覺的人如何自處,真的是一種人生哲學。

我想分享的是,快樂是可以練習的。有段時間,我很認真閱讀與學習「快樂學」,得到幾個答案:快樂是一種個人內在存量,如果能夠提高其固定存量,那麼小小的事情就很容易觸發你的快樂;快樂是和人生的意義感有關,很難外求;能夠外求的快樂通常短暫,只有了解自己人生的意義座標,才能擁有比較深遠持久的快樂。還有,快樂是可以透過身體的操練。我的氣功老師鄧美玲說:心病要透過身體來醫,聆聽身體的感受,這是東方的身體觀。慢跑、靜坐、冥想、練功,都是可以提升自己身體快樂存量的操作方式。

如何面對挫折與失敗,也是畢業後我們必須自修的功課。我曾經在社會學的課程中說過,希望同學們選擇比較難的報告主題,而不是選擇簡單,容易完成的。報告如此,人生也是如此。當你遇到挫折與失敗時,其實,這代表你已經走出了你能力的舒適圈,你失敗是因為你正在嘗試一個比你現在擁有的能力,更為艱難的任務。李明璁老師曾經提醒我們要「練習欣賞失敗本身」,「失敗不是成功的對照組」;劉華真老師引里爾克所說:「如果你不知道這些煩燥、苦痛、憂傷會如何改變你,那又為何要把他們都拒於門外呢?」的確,從人生的獨特性來看,沒有哪一個人生是失敗的,我們所經歷的失敗,只是把我們的人生,又往前推進到一個新方向。

感謝家長的放手

在這特別的一天,我也想感謝所有的畢業生家長,在這麼一個不確定的年代、只重視物質回報的社會裡,你們能夠放手讓子女選擇自己的志趣。此刻您或許會很擔心子女的出路,但是請您放心,只要給他們一些摸索與成長時間,根據科學統計,我們的畢業生幾年後都有很好的獨立發展。

給有良知的世代

最後,我想告訴親愛的同學們,也許此刻你還是不相信,這四年社會學的訓練已經給你足夠的裝備,追求自己的夢想了,無論這個夢想是你們所說的追求社會改革,或是想賺大錢,或是,當個自在的魯蛇。

社會學訓練所給你的裝備,並不是硬知識。你過去所學的許多硬知識,很不幸地,會隨著你們畢業的時間,逐漸被遺忘。你也不用過於擔心遺忘,因為在網路時代,再高深的硬知識也都可以隨時請教谷歌大神。社會學訓練留給你的,其實是一套理解社會、提問問題與分析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大家有一顆開放的心靈。這些是所有的老師共同努力結晶出的成果。

【社會學訓練給的是軟知識,而非硬知識】 

資料來源:www.thingswedontknow.com/sociology/

一位同學是這麼寫著他面臨的畢業焦慮:

「當自己不再那麼社會學,或是站在弱勢的角度,或是開始會為了自身利益去考量時,很常會沒辦法原諒自己而變得非常非常焦慮和憂鬱,又或是覺得自己不被以前的同學認同。」

對於這些害怕自己畢業後「不再那麼社會學」、害怕人生的選擇不被以前同學所認同的同學,我想說的是:be true to yourself!當我們不虛偽、不欺騙,每個人都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想要的人生,也能帶著欣賞的眼光支持其他想改變的人時,那這個社會,一定會變成一個更好的社會

你們留言中,各種真誠的焦慮、熱情與自省,我其實很感動,因為我看到你們長成了一個值得尊敬、擁有良知的世代。只是,這個社會的確不夠美好,常常讓你們失望,它並沒有公平地對待擁有良知的你們。但,請你們務必相信,你們已經擁有足夠的能力,成為自己獨特人生故事的作者。從大一到大四,我看到你們穩健地一路走來,能夠教育你們,帶給我許多快樂!未來,無論發生什麼事,只要記得一件事,讓自己快樂,只要你擁有快樂,請相信,世界會因為你而改變!

祝福你們,B03所有的同學!

 

在〈社會學沒有教你的焦慮二三事:給有良知的新世代〉中有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