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鄭雁馨、許宸豪/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低生育率這個已經在台灣發生多年且持續探底的人口問題,在近日因為一個來自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所發布的一則報告,指出台灣生育率在全球兩百國敬陪末座,又引發台灣各大媒體爭相報導。本文就這個多年來不斷被討論,卻經常缺乏實證資料與充斥各種迷思的社會議題提出一些分析與討論。

迷思:時期總生育率=婦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數?

一般媒體在討論低生育率時,經常使用的人口指標是「時期總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且認為其代表婦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數。但實際的人口計量操作上,它是由某年 15-49 歲女性的年齡別生育率所加總而成,背後包含 35 個不同出生世代女性的生育率,例如 2000 年的總生育率就由 1951-1985 年次女性在各年齡的生育率所組成。該指標合成 35 個出生世代的生育行為來加總,背後假定了所有女性一生若經歷這樣的年齡別生育率,就會得到當年的生育率。但是這只適用生育行為在每個年齡沒有逐年大幅延遲或下降的狀況。當社會變動迅速,女性越來越晚婚,第一胎也越生越晚,這指標就失去準確性。當然,比起嚴格定義的世代總生育率(Cohort Total Fertility Rate, CTFR),時期總生育率的確有其便利性與意義,但學界在討論低生育率時,一般會很謹慎地避免只考量時期指標,而忽略世代指標。

由於世代生育率(即嚴格定義的某年次婦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數)要等到某個出生世代女性年滿 49 歲才能計算(或最至少要滿 45 歲才可計算相對可靠之數值),因此在實用性上有其時間限制。但重點來了,當一個社會因為其人口(尤其是女性)教育程度提升與就業擴張,而經歷大規模的婚育延遲,時期總生育率經常會低估真正的生育樣貌,參考價值打折扣。以圖一來看,目前 1973 年次女性是我們能計算世代生育率的最年輕一代(2017 年時約 44 歲),一般在拿世代生育率對照時期生育率的年份時,會將後者前推三十年(也就是平均生育年齡)。如此一來,常用的時期總生育率,果真普遍低估了世代的完成生育率。雖說與媒體常報導的超低(時期)生育率相比,世代生育率的圖像相對樂觀,但是台灣生育率直直降是不爭的事實,而世代生育率下降是更根本的問題,可預見的未來恐怕也將是如此(預估 1985 年次世代生育率僅剩 1.35 人)。

迷思二:超低生育率都是因為年輕夫妻不敢生二胎?

從圖一的 2003 年時期總生育率 1.23 人來看,其相對的 1973 年次女性的世代總生育率是 1.61 人,這便凸顯了步調效應對實際世代總生育率的低估效果。然而一般媒體在討論近年台灣 1.1-1.2 人的(時期)總出生率時,經常說這是因為年輕夫妻不敢生第二胎,甚至誇張的說台灣有一半學齡小孩是獨生子女?!這又是另一個謬誤,首先 1.1-1.2 人是因步調效應被壓縮的生育率,再者就算沒有步調效應,也不能直指因為所有人都不生二孩。

這其實是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假設總育齡女性人口一百人,會造成平均生育數只有一人的情況有兩種可能:其一是每個人確實都只生一個;另一種可能性是 50 人生兩個,50 人完全不生。比起前者,台灣的總生育率背後的組成成分更像是第二種。在台灣,會有人主張「超低生育率都是因為年輕夫妻不敢生二胎」這種說法,某種程度反映出了傳統社會對於人生軌跡的想像,即預設多數人終究都有(會)結婚,只是生得少。所以一般輿論認為:台灣的生育率剩下 1.1 人,代表多數夫妻都不敢生二孩!這是個誤導性的詮釋,但很多媒體甚至學者在沒有分析人口數據的狀況下,自我幻想與解讀為年輕夫妻不敢生二孩,然後開始一系列偏頗的報導與政策建言。

以圖一中較準確的 1973 年次世代總生育率來說,1.61 人更可能反映有近兩成這世代出生的女性在 45 歲時仍舊未婚,其餘八成平均生兩個孩子。而實際分析婦女婚育就業調查 20132016 的資料發現,已婚的 1973 年次婦女(分別為 40 歲與 43 歲時)其世代生育率達 1.93 人,以目前 40 歲以上生育率逐步上升的現象,可預估在他們滿 49 歲時此數值極有可能接近兩人。而查閱 2017 年內政部人口統計的婚姻狀態資料,證實的確有近兩成 40-44 歲(約 1973-1977 年出生)的女性尚未結婚,而這年齡層在四十年前的 1977 年僅有 2.3% 仍未婚。

承上,台灣生育率超低的關鍵點,不在已婚夫妻少生或不生。實情是從替代水準的時期總生育率 2.1 人 [1] 到目前不到 1.1 人的過程,幾乎全由結婚率下降驅動 [2] 。圖二左半顯示在生育率陡降的頭十年,有偶率與已婚婦女生育率下降,同時對總生育率產生減少約一人的效果。第二階段(1986-2000)近十五年,台灣生育率持平在約 1.7-1.8 人之間;但接下來的十年可說是雪崩期,總生育率一下落到 2010 年的超低點 0.9 人!很可能由於 2009 孤鸞年而 2010 適逢虎年,生育率因而降至歷史新低點。爾後五年總生育率回升至約 1.2 人,主要來自已婚者的貢獻,尤其是 30 歲以上已婚女性,其生育率之回升貢獻了約 0.29 人的時期總生育率,即便結婚率降低的負面效果仍在。這四十年間,有偶率下降可說是持續存在的重要生育率壓制因素。

圖二右半則呈現總生育率從 1975 年的 2.8 人降至 20151.2 人,主要來自適婚年齡女性有偶率的大幅下降,尤其以 20-29 歲區間為主,30-34 歲區間次要。因此,晚婚以至於終身未婚且未育,才是促成台灣在後工業化時期生育率持續探底的主要原因。以世代觀點來看,基本上只要有結婚,已婚夫妻的生育率直到 1974 年次這世代仍接近兩人(見圖三灰色線)。另外,已婚女性的理想子女數也在 2004 年以後就大致維持在替代生育率之 2.1 人的水準(圖三中藍色線),顯見已婚夫婦一般還是有很高意願生二孩,而並非如媒體所渲染的「多數人都不敢生二胎」。

至於為什麼結婚率下降?背後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沒打算生小孩或是養不起小孩,所以不結婚。但事實上更多人應該是找不到合適對象,所以一直延後結婚,等到一定年齡後就逐漸不考慮結婚了。圖四呈現了 2013 年 15-49 歲未婚女性的結婚意願以及目前不結婚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在 30 歲以前,有超過九成的未婚女性表示將來某個時間點有意願結婚,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到了40-44 歲時,僅剩 40% 的未婚女性仍期待婚姻。同時,與一般輿論相反地,教育程度越高結婚意願越強。至於為何現在仍未結婚?可以看出:不分年齡或教育程度差異,大多數女性均認為「尚未遇到適婚對象」是導致他們持續觀望而未馬上結婚的主因;且有可觀的 40 歲以上女性認為年齡是問題之一,某種程度反應傳統價值對適婚年齡區間的保守態度,以及大齡女性遭遇的潛在歧視。至於媒體報導常援引的經濟及就業因素,對多數未婚女性來說只是次要的考慮條件。

總而言之,無論是跟經濟環境與就業情況有關的「因為養不起小孩而不結婚」,或者是受性別角色變動所影響,導致兩性對理想關係期待有落差而「難以尋覓適婚對象」,兩者都不是發幾萬塊生育津貼可以解決,而後者更是棘手。比起著眼於追求短期成效(且不一定有效)的生育補貼,更根本之道應是從小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提升男性的性別意識,並建構更加友善、平等的就業與社會環境,使年輕世代能安心地兼顧家庭與個人發展。目前各縣市的跟風生育津貼政策相當程度是下錯藥,至於部分論者表示政策補貼力道不足,應該提高津貼或是增加對二胎三胎獎勵,更有劃錯重點之嫌。事實上,真的覺得生養不起的年輕人不會因為兩三萬元去結婚生子,而沒對象或遍尋不著對象的更是用不到生育津貼。

說到這裡,如果是歐美人士一般一定會很直覺地問,那婚外生育率呢?這對東亞社會乃至台灣是很難想像的問題(沒結婚怎麼可以有小孩?!)[3] ,但現實是目前諸多已開發國家,婚外生育率從高達六成以上的北歐和法國,到德國的 35%,已經是無法忽視的事實,部分拉丁美洲國家也有高比例婚外生育 [4] 。在女性因為接受教育而有職業與穩定收入後,選擇在婚外生育的單身女性或是同居伴侶,已成為許多西方社會中普遍的現象。這種行為其反映的是年輕一代對傳統婚姻規範的反動。因此,如果我們的社會還是認為婚姻是唯一合適生養小孩的環境,生育率降到這麼低幾乎是命定的了。

舉例來說,法國自 1960 年代起也經歷結婚率大幅下降,但是半世紀多以來,法國的時期總生育率一直貼著替代水準 2 人邊緣徘徊,從未崩盤。這個社會與台灣不同之處在於:它對女性生命與理想生育環境的看法開放自由許多,所以法國當今被人稱羨的 1.9 人生育率,其中來自已婚父母的只有 0.8 人,也就是有六成的法國新生兒,出生當時父母沒有婚姻關係,而是穩定的同居關係,並且他們的同居關係受到政府法令(PACS)保護,而國家也擔起照顧教育小孩的責任到成年。這樣的新生兒結構在高生育率的北歐也是一樣的,也就是過半新生兒的父母親在生育時都沒有婚姻關係。雖然不少這樣的父母最終也步入婚姻,但是在育兒之初僅有註冊同居關係。目前全世界高所得且女性平均教育水準極高的國家,幾乎沒有例外地都出現婚外生育普遍的現象,其中生育率接近替代水準者更是箇中翹楚。少數的例外是生育率近三人的高所得國以色列,婚外生育率極低。除此之外,高所得、女性教育程度高且有低生育率困境的國家,一般都有相當傳統的社會氛圍與極低的婚外生育率。

這樣一說衛道人士恐怕開始擔心:難道要鼓勵大家未婚生子嗎?Yes and no. 高比例未婚生子在高所得又高生育率的國家恐怕只是個表象,反映的是年輕世代對傳統意義婚姻與其牽扯的權利義務更深層的反彈,而社會也夠開放、多元、自由,允許這樣的鬆動:對女性、家庭與人類,面向上都更開放。換言之,非婚生育率極低(東亞諸國)的社會,其傳統婚姻家庭規範是相對根深蒂固的,而進一步導致婚育停滯。這些規範對女性的生命與發展充滿箝制與束縛,使女性對進入婚姻變得更加謹慎,花費更多時間尋找伴侶而間接影響生育行為。另一方面,傳統價值對男性在婚姻與育兒過程中所該承擔的角色過於死板,也導致人口政策失靈,例如男性分擔過低比重的家務、請領育嬰假的父親比例太少等,諸此種種都反映出傳統性別分工模式在現代台灣社會逐漸不合時宜。有趣的是,非婚生育率偏高的國家通常男女權力關係更均等,男性分攤家務與育兒工作是稀鬆平常的情形。換言之,突破傳統的未婚生子行為背後是一系列觀念和行為的鬆動,進一步改變男女性別角色與權力關係,使更多年輕一代男男女女可以組成家庭、享受育兒並發展事業。法國與北歐並不是一開始就民風開放自由,一百年前它們同樣封建父權且傳統。然而開放自由後的法國與北歐沒有崩壞,仍舊是歐陸強國。在東亞社會,可能因為經濟發展過速,伴隨生育率急速崩落,在時間向度上沒有歐陸來得從容,社會氛圍反應不及之下,目前極可能是處過渡陣痛期,所以一般大眾對女性角色、何謂「正常」生涯規劃、「正常」婚姻或理想生養條件等依舊抱持傳統價值。若觀念改變遲緩,政策方向又未切中要害,生育率持續探底似乎是無可避免,輕者有德奧南歐諸國前車之鑑(下探超低生育率後回升),重者有東亞諸國的今日與未來。

 

 

[1] 所謂人口替代水準的生育率 2.1 人,主要是因為每對夫妻應生育兩名子女來替代父母輩,以維持整體人口長期不致萎縮。多出的 0.1 人是考量並非所有出生的小孩都能存活到生育年紀,故在開發中嬰幼兒或青年人口死亡率偏高的國家,替代水準生育率將高於 2.1 人。

[2] 在台灣特殊的社會脈絡下,是否已結婚幾乎是判斷個人能否正當生育的標準,因此我們有必要細究整體社會的總生育率下降背後究竟是由結婚率變動或是婚內生育行為變動所驅動。關於這個議題,過去已有駱明慶做過相關分析,指出 1985-2005 年台灣的時期總生育率下降,其實大多由女性在各年齡層之有偶比例下降所驅動;細究其年齡層變化趨勢,女性在 20-29 歲之有偶比例降幅尤其明顯。駱明慶的研究可參考其於 2007 年發表的〈台灣總生育率下降的表象與實際〉《研究台灣》3: 37-40)。

[3] 根據戶政司最新的統計數據,直至 2017 年非婚生子女占出生總數的比例仍僅有 3.78%

[4] 2012 年,每 100 名新生兒中非婚生子女在以下國家所占比例分別是:冰島 67%;愛沙尼亞與斯洛伐尼亞 58%;法國 56%;挪威 55%;瑞典 54%;比利時 52%;丹麥 51%;英國 48%;葡萄牙 46%;捷克 43%;奧地利與芬蘭 42%;美國 41%;德國 35%。截至 2014 年,OECD 的統計顯示全球有超過 35 國婚外生育率超過 20%(最高者為智利 70%),其中有 33 國為歐美紐澳等高所得國家。

 

Cover Image: Photo by Andreas Wohlfahrt from Pexels.

在〈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中有 74 則留言

  1. 以統計解釋常見的相關非因果謬誤來看
    這裡有另一種非常可能的結論供參
    就是真實狀況是因為不生育所以就缺少了結婚的緊急性
    因此育兒津貼非常有幫助 如果不顯著 那是因為津貼太少

    1. 請問為何育兒津貼會對於「因為不生育所以就缺少了結婚的緊急性」啊?

    2. 我的確是因為不生育所以不結婚的狀況,我都沒打算生育了,育兒津貼我也不需要阿,哪來的太少問題?不生育的人都知道育兒津貼是無法解決源頭問題(國家地位不穩固,整體社會無法理性對話,教育培養發展受限,國民智能平均水準等等不適合延續下一代的生活要件).

    3. 應該是台灣的競爭太大。
      女生眼光高。
      很好啊! 有實力才有女人。
      這個問題不需要解決。
      競爭才有實力,才有更多台灣no.1。
      只是某些方面很辛苦而已。
      尤其是男生。
      女生都是寶。
      醜女都有人要。
      活在台灣認命吧~
      我可不想犧牲台灣的總體實力

    4. > 我都沒打算生育了,育兒津貼我也不需要阿,哪來的太少問題?
      現實是任何事物都有個價碼的。就算有人不打算生育,如果育兒津貼高到她生一個孩子得到的津貼可以讓她一輩子不用工作一直玩一直玩,她還是可能會決定要生的。

    5. 不生育不是只因為經濟能力,更因為生育後整體生活品質的下降。錢不能解決的事情比錢能解決的事情難多了。就算補貼到18歲以下免學費免醫療費,還是會有很多人因為養兒育女的種種壓力和剝奪感而不願生養。

  2. Cohort measure 有 cohort 的問題,period 或者 cohort measure 要看量的是什麼。如果是生育的話,period measure 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對社會的影響是 period 比較大。如果大家都在同一年生小孩而 cohort rate 不變的話,那一年大量的小孩(或者是暴減的出生數)對醫療系統教育系統就業市場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但 cohort measure 因為不變,所以看不出來。我個人認為做了很久的 quantum and tempo 可以不用繼續做了,已經有點像再細分頭髮。第二點沒錯,整個東亞生育的崩潰都在於遲婚和不婚,但這背後就有非常多的原因了,很重要的一點是 gender 和勞動與教育市場的僵固性的問題,這很多人談過了,像是 Peter McDonald 或者是 Bumpass 那篇。但還是沒有良好又考慮全面的實證研究。

  3. SDT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還沒有傳到東亞來(或許會,或許不會),整個東亞的同居比率還是相當低(日本有在上升,但是跟歐洲比起來差很遠)。

  4. 有台灣非婚生子女的學歷、犯罪率、跟精神疾病的資料嗎?以美國來說,非婚生子女的這幾個數字都很慘的。不要為了衝人口數而降低人口素質,造成更長期的社會問題

    1. 沒錯,法國人可以這樣是因為法國人水準高,台灣人水準很差,會歧視非婚生子女,我也覺得不妥

  5. 現在的數字一定不會好看,基本上是 negative selection 的緣故,但這不是非婚生本身的問題。

  6. 不就是經濟問題和情感問題有沒有平衡的問題吧?
    硬要門當戶對,但常又「互不對」,能勉強誰呢?

  7. 目前有些爸媽認為結婚才是懷孕的允許書,如果沒有結婚就懷孕,整個家庭就會被街頭巷尾的鄰居笑到被迫搬家。所以女生非預期懷孕時,有的偷偷生下來棄養,有的墮胎,有的是告男生準強制性交。在台灣這樣的社會中,懷孕是否能被接受,婚姻才是關鍵。
    就算未來民眾普遍接受「不結婚不代表不生小孩」,國人對人生階段的安排是求學、找工作,安定後再結婚、生子,這些階段截然分明、不能重疊,如此一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求學時間變長,等於「地板提高了」,但生育年齡的生理上限天花板沒有提高,自然會壓縮到初婚與生育的年齡。

    1. 真的,彼此兩人可能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而活動
      但是意外發生時,男的拍拍屁股走人,了不得被罵個人渣,然後3個禮拜後就被大家忘光
      而女生不論生下還是打掉,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與傷害,更別說在懷孕被發現時會被整個社會怎麼評論,而且那標籤還可能跟著一輩子。
      不論生理還是心理,女性始終承擔著過多的責任。

  8. 為啥只提升男生性別平等意識而女生不用?現在很多台灣女性講求性別平等,經濟獨立自主,但是談及家庭經濟支出突然又變得不自主了,大多交由男生付出,部分女性施壓給男性的枷鎖和束縛。這也是男人不想結婚和生孩子原因。https://screenshot.net/tw/7g11xf4

    1. 如果男的也會懷孕,當然可以如此主張,但是你會懷孕嗎?女性無論生不生都在承擔生育成本(更差的肌肉力量、月經),更不用說實際的生育成本(生理的與現實中機會成本的損失)都是完全由女性承擔,既然你比女的更強壯,也不承擔生育成本,你覺得自己在家務上、經費上要求跟對方一人一半合理嗎?事實上,男的必須在家務與經費上都要承擔一半以上,才能算是兩性平等,說真的,沒人逼你結婚,也不在意男人到底想不想結婚,婚姻制本來就是為了父權而創設的,對人類的繁衍根本沒有必要性,而且一個不補償女性生育成本的婚姻制度完全是對女性的掠奪,男的連孩子都生不出來,因此意見或看法對少子化問題根本不重要

    2. 既然是部分,那就不該是男人不想結婚生子的理由吧。
      貼張收入能代表什麼,不就表示現在負責育兒主要還是由女性來負擔嗎,
      更別提女性生產需要付出多少健康成本,而雙薪家庭在現代更是常態。

    3. 同意你的兩性都應提升平等意識的說法。

      男女因先天有別,本來就應該互相多些體諒,比如男方多承擔一些開支,及在有餘力時多分擔育兒與家事。但事實上,男方在育兒市場的確面臨較高的社會成本。

      就拿我實際碰到的例子來說,我們部門的媽媽就承擔較同職階的人更少的責任,且大家對她明顯標準更低。當然,一個育兒友善的職場,理應如此。但可以想一下,大家能夠以同樣的方式看待同樣狀況的男性同仁嗎?

      某位男性若願意主動分擔較多的育兒成本,相較於同樣狀況的女性更容易影響升遷,且要面臨更多的”沒路用”的社會評價
      因此,在男女雙方面臨不同的社會成本的前提下,一個家庭的理性選擇,本來就會傾向讓女方承擔育兒成本。

      要創造良性的育兒社會環境,降低女性生育與照護成本只是最基本,然而,對於願意承擔更多這些責任的男性,我們是否能給予同等的好處和提升社會評價?

      比起無限上綱地要男性多分攤費用、多照顧小孩、多接送、又要他有高於女性的社會成就,我認為這才是真的兩性平等

    4.   首先,本篇作者提及的【傳統社會對家庭的觀念】持有者並沒有分男性或女性呀,男性當然也受到影響,需要改變的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就如你提到的,現代社會可能認為男性需要一定經濟基礎才能結婚且須負擔開支,但在另一方面,女性在勞動市場的玻璃天花板,不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實嗎?而且在家庭中,女性負擔著更多家務,可能是公領域不平等的結果,也可能是原因。這都是需要改變的。

        另外,您說的台灣女性講求經濟獨立自主,但在支出方面又變得不自主,是否互相矛盾呢?經濟獨立自主不就是代表著自己負擔自己的支出嗎?兩者或許不是同一群人,後者更像是屈居於次級勞動市場或家庭,而沒有足夠經濟能力的女性吧。

    5. 現在就是父權要男性要多點經濟能力、多為了女性花點錢,扮演「出錢」角色的責任。

  9. 少子化的另類思考

    根據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發現,歐洲移民於十五世紀大規模殖民美洲之舉,造成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初地球溫度下降,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小冰河時期」(The Little Ice Age)。

    原來歐洲殖民美洲之際,大規模征戰殺伐再加上傳染病的流行,使得大量人口死亡。而人口大量減少的影響之一,就是大批農業用地的荒廢,以至於樹木及其他非耕作植物叢生,加快森林的成長,而這也使得當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造成地球溫度下降。

    筆者認為,這則新聞其實也意味著「少子化」並不全然是件壞事,畢竟人口若減少,可能有助於減緩地球暖化的現象。有研究指出,每減少一個小孩,父母每年碳足跡排放就可減少五十八公噸,對於環境保護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此外,英國牛津大學的老年學專家莎拉哈普(Sarah Harper)也指出,需要增加新生人口以提升國家軍事與經濟實力的想法已經過時,畢竟現代軍事仰賴的是科技,而不是數量龐大的兵力,何況無人機早已運用在現代戰事上,以減少人力傷亡。另外,移民以及餘命增加的成年人口,都是值得善加利用的人力資源,再加上AI科技的進步,所以需要仰賴照護的失能人口,其實也有其他解方。

    因此,「少子化」也許不是壞消息,其對社會的影響,值得我們再去重新評估!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78041

  10. 如果這就是台灣的”研究成果”的話,
    那不得不說,
    台灣的社會科學差不多可以打掉重練了。

    為什麼歐洲國家的女性可以有意願接受婚姻外的孩子?
    為什麼東方國家要成家才願意生孩子?
    關鍵不在道德,
    現實才是重點!

    如果通篇文章就只圍繞的不相干的道德和數據兼硬扯關係的話,
    那只能說這種研究成果,
    連一個沒想過去念研究所(因為想學的研究所學不到。),
    都能當面打臉打槍。

    這真的是”中研院社會的學術水平?”
    那也太悲哀了吧…
    只要去關注一下法-德之間的戰爭-人口百年內的事情,
    基本上這整篇文章幾乎被打槍一半了。

    既然活著就必須要面對事實,
    而生活就是面對現實所做的妥協與選擇。

    1. 看不出你的論證在哪裡,所謂現實是指什麼?可以再具體一點嗎?

    2. 陳守志先生…..

      調查社會的「現況」,有什麼問題嗎?
      很多一般小老百姓連這種現況都「沒意識到」,何談你所說的「對現實做妥協」?

      更何況………
      請問這裡是論文期刊發表嗎?
      你睜大眼睛看,這裡是「巷仔口社會學」!
      巷仔口什麼意思?部落格文章是什麼型式?
      這兩種東西你可以跟論文搞混我也真敗給你了

      你怎麼不去罵市面上的科普書是垃圾?這種水準?

      這種研究本來就是在為解決問題的「基礎」「打底」啊

      難道中研院是行政院的角色,要做「執行」的動作嗎?
      不然我還真看不懂你把「關鍵不在道德,現實才是重點!」這個你批評的點
      「用力」丟在中研院的臉上做啥………….

      你這批評的點,只會讓人覺得,嘿,你有事嗎?

      我也想問你,現實才是重點對吧?
      別的不說,只說婚外生育率
      那現實不就是,一般社會大眾(那些可以生孩子的人、可以生孩子的人的父母)
      根本連這個概念的「雛形」都沒有,遑論接受甚至執行
      沒有人覺得婚外生育「很正常」,你他媽要怎麼去改變你說的「現實」啦

      用你給的「法-德之間的戰爭-人口百年內的事情」keyword搜尋只會找到百年戰爭
      德國 法國 人口危機才找得到你想講的東西:
      http://ir.no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546/2/S25_093-116.pdf

      所以,你留這篇文根本沒有實際產出(影響力、資訊傳遞),只有murmur(個人情緒)
      真對你所說的議題有興趣的人,人家還找不到你所提供的資訊呢,更不可能會懂你想講啥

  11. 雖然婚外生育率看起來是一條有可能的路

    但是台灣…我覺得有很多人是根本就沒有過性行為……

  12. 覺得這些人想的比較多,而且也想到下一代,很多人只看眼前的愛情。

  13. 沒有一份安全又保障在民主制度缺少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 目前是紅蘿蔔與驢子的設計的制度

  14. 我覺得直接拿國外的婚外生育率跟相關社會元素來鼓吹,實在有點跳太快了

  15. 不想結婚的原因很多
    像我ptt逛越久越不想結XD
    反正也不差我一個
    (然後結果大家都這樣想XD)

    1. 同意樓上,除了看到很多無差別攻擊的仇女廚之外,也看到不少腦子有洞的女性群魔亂舞,身為正常人這一間段的男女看久了都不會敢結…

    2. 男人多半都垃圾(我說多半,台男別對號入座)
      反正我仇男厭男是不會結啦ㄏㄏ

  16. 不想生子的原因…很明顯是現在台灣社會低薪高房價吧,台灣的土地制度,讓年輕人大半積蓄都拿去繳房貸了,自己都顧不好,誰有辦法生小孩?

    1. 別總提什麼很明顯但啥證據都沒,我也可以說不想生子女的原因很明顯是結婚率下降啊,避免情殺家暴還是不要碰愛情婚姻算了

      但我不會說這事很明顯ˊˇˋ因為這只是我的想法罷了

  17. 我原生家庭就支持女兒不婚生育。長輩認為婚姻對女性的壓迫太大,不如不婚自己生,省了很多姻親冤孽。

    1. 我的原生家庭也是支持女兒不婚生育~

  18. 這文章根本忽略了
    歐英這近十幾年來大量伊斯蘭難/移民遷入造成對生育率的影響
    這種族因素根本沒人敢研究
    只能從其他方面尋求答案
    英國從2016起取名穆罕莫德的新生兒高居第一
    德國也是一年快速從4*衝到26名

  19. 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友人也是這樣沒錯,有結婚的的確不少都有生孩子,生2個的也不在少數

  20. 怎麼不把所得與資產持有 放入 世代 比較,答案不就很明顯是經濟問題了嗎?

  21. 文中還說要開放同志
    同志也是生育地的原因阿

    1. 關開放同志什麼事?就算不開放同志這些人也不會去生育啊,只是繼續受到社會壓迫躲起來保護自己而已。

    2. 說的同志不同婚就會生小孩,你腦子邏輯已死嗎

  22. 跟現實脫軌了
    先不論是否原因是結婚率下降
    (我記得之前看過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持恆了)
    註: 戶政司資料

    男女平等能提高生育
    指的不是男性該分攤多些家務

    而是在經濟平等的情況
    女性不該對男性存有過多的幻想
    簡單來說就是女權自助餐

    希望男性賺的錢家用,自己賺的錢自己花
    所以年輕男性頂多交女友但不結婚

    1. 如今的男性已是弱勢,該是女追男的時代
    2. 或是女性願意放棄幻想,實現真平等
    3. 抑或是開放一夫多妻,增加結婚人數
    4. 鼓勵非婚生子女,由國家養

    1. 某些男人就以為想著一夫多妻,就真的能一夫多妻,也不看看誰要你

      但我同意你說女拳的部分,有些女拳極端的我不忍直視,而且還不少

  23. 2019/8/8
    那篇是我打的,怕大家不懂解釋一下

    文中教授告訴我們
    女性更有權能增加生育的意願

    但大家仔細想想,這幾年女性地位提升
    權力不斷擴大,甚至都入法保障
    伴隨的結果是什麽???
    就是不結婚,不生小孩

    因為男性賺的沒比較多
    年輕時在婚姻市場吃香
    因此沒考慮結婚而錯過適婚年齡

    結論是教授提出男性要更卑微
    那豈不是倒行逆施,只會更加嚴重
    邏輯能力大概也就一個韓X瑜

    倒不是說要降低女性地位
    只是(窮人)就只能
    增加非婚生子女的數量
    不然就生完再離婚
    再交給國家,社福團體養
    再讓富人合法多娶幾個

    1. 富人合法多娶幾個、增加非婚生子女的數量、生完再離婚再交給國家

      wtf??? 你是想要養罪犯嗎
      看看美國的非婚生子女犯罪率、精神疾病、經濟狀況吧
      別把自己的白日夢說出來讓別人笑

  24. 目前有些爸媽認為結婚才是懷孕的允許書,如果沒有結婚就懷孕,整個家庭就會被街頭巷尾的鄰居笑到被迫搬家。所以女生非預期懷孕時,有的偷偷生下來棄養,有的墮胎,有的是告男生準強制性交。在台灣這樣的社會中,懷孕是否能被接受,婚姻才是關鍵。
    就算未來民眾普遍接受「不結婚不代表不生小孩」,國人對人生階段的安排是求學、找工作,安定後再結婚、生子,這些階段截然分明、不能重疊,如此一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求學時間變長,等於「地板提高了」,但生育年齡的生理上限天花板沒有提高,自然會壓縮到初婚與生育的年齡。
    https://learn.104.com.tw/cfdocs/edu/104coach/article_show.cfm?a=5526

  25. 為什麼不需要提升女性的性別知識?
    國外女性也會懷孕,難道她們就不用對家庭的經濟付出責任?

  26. 留言真好笑,標準的只會檢討他人的女權自助餐思想。女性完全不能被檢討
    既然說生育不是必要的,男人幹嘛要多花經濟在女性上面,就為了替國家生育一兩個小孩?
    所謂的性別平等觀念,就是要洗腦男性多賺點錢,家務、經濟不能平分,這不就是傳統父權觀念去要求男性該做的?

  27. 照這邏輯 同性戀也不用生育 同性戀應該為國家多繳稅 不能完全平等
    台灣女生真的以為別人的錢是從天上掉下來
    難怪被罵公主病台女 仇男廚認為男生窮是他們的問題

    1. 開啥地圖炮,嗆的時候請指向某些女拳,別搞得全台女被你貼標籤
      我仇男不覺得窮是問題,我厭男在於ptt顯示台男高程度垃圾(高程度,非全部ˊˇˋ)

  28. 文章中提到「圖四呈現了 2013 年 15-49 歲未婚女性的結婚意願以及目前不結婚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在 30 歲以前,有超過九成的未婚女性表示將來某個時間點有意願結婚,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到了40-44 歲時,僅剩 40% 的未婚女性仍期待婚姻。」

    1. 呈上,但是同一年度調查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思維是否有受到其他世代因素影響?如何歸納出「期待婚姻的女性比例下降」的主因是「年齡」?

    2. 就是一個觀念:相關不等於因果(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

      這是統計學裡很重要的概念。
      假設你的鄰居這麼跟你說:「我最近發現呀,冰淇淋賣得好的時候,溺水的人也多。所以我們要禁止販賣冰淇淋!不然,都是因為冰淇淋賣得太好,才造成很多人溺水的。」

      想一想你就會知道,冰淇淋賣得好,是因為天氣熱,而發生了溺水事件,也是因為天氣熱,才讓人想去戲水,進而有發生意外的可能。

      所以「冰淇淋賣得好的時候,溺水的人也多」,這是觀察,也是確實的。(相關性存在)
      但是「因為冰淇淋賣得太好,才造成很多人溺水。」這是因果推論,而且可能有問題。(因果性成立嗎?)

      如果上面兩句敘述的差異讀懂了,就可以回來看之前的提問。

      此文提及「圖四…在 30 歲以前,有超過九成的未婚女性表示將來某個時間點有意願結婚,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到了40-44 歲時,僅剩 40% 的未婚女性仍期待婚姻。」
      –> 仔細看,這邊是在提出因果推論嗎?他有說因為如此…所以這般…嗎?有提到年齡是「主因」嗎?

      還是,是在描述觀察的結果呢?

      對,他就是在說明而已。
      說明他發現了一個相關性。
      這個相關性就是,年齡和對婚姻的期待之間有所關聯,而且還是負相關-「年齡越高,對婚姻抱持期待的比例越低」。

      結論就是,年齡高低與對婚姻期待之比例高低有負相關。
      這段文字就是指出這件事而已,沒有因果推論的成分哦。

    3. 其實上面舉例的重點只是,「冰淇淋賣得好的時候,溺水的人也多」就是一句觀察而已。

      聽到這句話時,要意識到對方「沒有在做任何推論」,只是觀察到相關性罷了。

      所以「冰淇淋賣得好的時候,溺水的人也多」的意思,不是在說,溺水是因為冰淇淋賣得多(吃冰–>溺水),也不是在說,因為溺水使得冰淇淋賣得多(發生意外–>人群圍觀–>銷售增加)。

      就單純、真的只是「冰淇淋賣得好的時候,溺水的人也多」而已。

      回到本文的「年齡越高,對婚姻抱持期待的比例越低」也是一樣的。

  29. 有人PO此文,對我說從結婚率,而提出觀念家庭道德問題的對其影響,我是沒意見

    但是他用家庭道德觀念推翻掉居住、經濟、生活所影響的生育率比重,我覺得是在亂扯

    明明是溝通、居住、經濟、生活,從對結婚率,進而對生育率問題,是並存互不衝突的

    所以此文有被人誤導囉

  30. 台灣人口密度為649.93人(2021年3月底)
    韓國2015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9人

    台灣人口密度再降100人,都還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吧。大概1/6,360萬人,台灣總人口2000萬以下。

  31. 您好
    最近少子化議題又熱了起來,碰巧看到此篇文章,有些不解的地方

    文中說「與一般輿論相反地,教育程度越高結婚意願越強。」但僅以想要結婚與否為調查,而忽略了實際結婚比例與教育程度的比較,這樣的話就是否有所偏頗。畢竟口中說的結婚意願跟實際的作為也許存在著落差?

  32. 看到一半,父、女權的爭議又跑出來。說到底,觀念不合,怎麼可能在一起,然後結婚生小孩?

    換個角度想,人類其實也真的太多了,再多下去,不會是養得起與否,或是經濟是否能負擔。再多下去,生物集體滅亡,最後牽連的還是我們自己!

    在這年代,生小孩或許是種詛咒或造孽而已!徒有知識的人類,除了吵,還是吵而已!父、女權不過是個政治議題。吵的本質就是爭資源!什麼倫理道德,都是受國家教育得來的!妳自己的本質都搞不清,看到有人在提如果男人會懷孕的話….!

    連本質都想爭,怎麼不去問上帝,你搞甚麼飛機??

    議題,這不過是執政人的選票來源與工具,你是誰都搞不清楚!現在與舊世代思維相爭,過沒幾年,妳們就準備與新新世代相爭!這就是政治!什麼女權、父權都是偽命題而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教養出符合國家執政利益的武器!如果一個人不從根本去質疑,像這種蠢蛋的爭論,永遠都不會停!

    這種蠢生物,不管哪個年代都一樣!說實話,多生幾個,只是在扼殺整個地球生命圈而已⋯⋯我呢,樂得很!

匿名訪客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