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人生百味:照護彼此和協力面對不確定性

林文蘭/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社院學士班、運動科學系

(2021年5月29日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小畢典致詞)

 

給清大人社21級畢業生的祝福:

不曉得各位是否還記得初來乍到清華的時刻,那種新鮮、不安、雀躍、擔心,充滿百味雜陳的滋味。想必我們都未曾預見今天的小畢典會採取線上遠距的方式來進行。

當下,由於疫情的緣故,臺灣社會的生活動能彷彿靜滯般,卡在一種套牢的狀態,似乎看不到未來的盡頭。這促使我們需要透過不同的方式與人互動和交流,重新安頓日常生活的重心,觀照內在的不安與煩躁,練習照護彼此的不便與差異。與此同時,有更多的社會行動者奮不顧身地維持臺灣社會運轉的能量,為我們撐起安全防護和保全日常機能。坦白說,我們目前所身處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為我們擋住風險。

 

發揮社會學的想像力

然而,我們要如何理解和面對眼前的疫情呢?C. Wrights, Mills(1996)認為「社會學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提醒我們不要錯認自己的社會位置,要嘗試透過自覺和反思,成為具有行動力和有感的存在,更要把個人生命情境中的煩惱轉化成為社會結構的公共議題。這促使我們可以結合個人傳記和歷史脈絡,更深刻地理解當下所處世界的運轉節奏,也可以試著讓自己生命的有限性,撐開更多的無限可能。

在過去這段時間裡,我們看見許多位居前線的醫護人員、從業者、獨身者、無家者、住在疫情重災區的民眾蒙上被社會譴責的污名印記,這反映出民眾對於無知的恐懼和劃界的歧視,使他們在這波疫情下成為無辜的代罪羔羊。我們看見許多家庭照護者、移工、新住民、外籍生,由於家庭、工作和學習的緣故,迫使他們必須在風險縫隙中努力生存。我們也看見嚴峻的疫情衝擊了許多在社會底層、邊緣和弱勢的人們,並且導致許多店家倒閉、中年人失業和新鮮人求職的困局。這一切似乎還看不到解決的曙光,政府的紓困措施和振興方案緩不濟急,經濟成長率創十年新高點的榮景,並無法反映出人民的生存安全感和幸福指數。更遑論許多勞動者遭遇到防疫照顧假的申請障礙,以及防疫照顧假津貼和工作風險津貼的付之闕如。

在這個共體時艱的時刻,我們更看到許多人挺身而出,秉持著利他奉獻和互助善念,籌募緊急物資,串聯紓困資源,提供照護網絡,不讓任何人在這場無情病毒的蔓延之際被拋下,點亮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間溫暖。以清華為例,有許多善心人士捐款成立「COVID-19之愛」紓困助學金,若家人因疫情被迫放無薪假、減班休假、非自願性離職,致使家戶失去收入均可申請,希望支持經濟弱勢同學與家人共度難關。而部分同學由於疫情暫停校內外工讀更導致生計困難,清大EMBA校友們也及時贊助紓困愛心便當。此外,臺灣民眾更踴躍捐贈愛心防疫包、食物銀行、檢疫設備,各種疫中送暖的善行義舉,讓我們見到人民協力互挺的光亮。

 

培養感受力、揭露和解碼的能力

在疫情時局中,我們可以妥善發揮社會學想像力的三種特質(Giddens 1995):首先、透過「歷史的感受力」,讓我們重視歷史脈絡和社會變遷,不把既有的社會現況視為理所當然。其次、藉由「人類學的感受力」,讓我們避免傲慢的自我中心,試著站在以人為念的立足點,深刻的理解彼此的差異,拓展狹隘的視野和胸襟。第三、培養「批判的感受力」,讓我們與常識保持斷裂,蓄積社會行動的能量,打造改變的可能性,促進人類的集體福祉。

面對險峻的未來,我們需要反思疫情表象背後的成因,運用「揭露」(debunking)的能力破解迷思(Berger 1982),仔細地洞察和解構各種疫情假消息、政治口水和泥巴戰。藉由保持適當距離來抽離情境,瞭解社會運作的機制。此外,我們也需要培養質疑和「解碼」(deciphering)的能力,對於不同行動者和我們自身的存在處境進行批判的分析。我們更要溫柔的善待彼此,成為彼此的堅強依靠,耐心的面對和緩解疫情所帶來的相關衝擊。

 

擁有HSS、勇氣和智慧

各位都明白清大人社的簡寫是HSS(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你們即將投入品嚐人生百味的真實社會。面對複雜、變動和不確定的未來,我無法給各位解答。但我誠摯的祝福並祈願在過去的四年裡,清大人社已經培養你們擁有「HSS」的能力,讓各位有勇氣和智慧去追尋未來的可能:

第一個H指的是Hoping:懷抱盼望的能力。永遠不要對自己失望,也不要對社會喪失實踐的熱情。相信自己擁有力量能夠付諸行動,相信自己能夠為家庭、為社會帶來一些改變的願力是很強大的。後疫情時代的重建之路需要你我的集體力量與付出。世界就像是個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弘一大師 2008)。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耐,但也別小看自己的潛力。

第二個S指的是Searching:尋找解答的能力。你們在人社自由的學習場域中,擁有許多探索自我的機會。你們在不同的專業訓練中彼此對話、切磋交流,針對社會議題探究可行的解決之道。在這條尋找自我和解答的道路上,當你學得越多,你就會發現自己懂得其實很少,你會變得更為謙遜和柔軟。千萬不要停止探詢,但也別忘了沉澱與反思。

第三個S指的是Supporting:支持彼此的能力。你們學習到如何同理他人的真實處境,共感差異主體的生存艱難。你們逐漸成為他人生活中的支撐力量,甚至在彼此遭逢困頓的黑暗時刻,努力編織照護協作的網絡。雖然保持社交距離和線上遠距成為我們的日常,但並不一定會讓我們的心靈距離變得遙遠。假使你有能力請守護需要你支持的人,倘若你需要溫暖也別忘了對外求援。千萬別讓自己成為一座孤單的島嶼,而要嘗試打造各種人與人的連結。

跨越挑戰、邁向不確定

我知道各位時常懷疑人社的跨領域訓練。在我看來,你們已經擁有很多「跨越」的能力,當然其中也包括:「跨越」作業繳交期限的能力,你們寧可把時間投注在追求值得的所在,即便蹺課、缺交作業也在所不惜。在清大人社的九個專業學程培訓中,你們並非汲汲營營於築起一道道的學科堡壘,成為掉書袋的炫學應聲蟲,而是透過厚植學力和彼此挑戰,搭起一座座對話的橋樑。每回看見你們的刀光劍影和唇槍舌戰,總覺得你們在公共議題和臉書筆戰要比作業更精彩萬分。我認為此種跨越的能力更展現在:你們如何跟不瞭解你的他者進行對話,以及如何在不輕易妥協的過程中,學會探索自我、傾聽理解和協商共處。

今日,是你們線上撥穗的日子,感謝我們有機會在此相遇。希望清大人社已經培養你們如何跨越未來的挑戰。願各位從這裡啟航,別忘了你們曾經年輕的模樣、曾經單純的信念、曾經相信各種的可能性。祝福各位勇敢邁向不確定的未來。

 


參考閱讀

弘一大師 (2008) 晚晴集。陝西:陝西師範大學。

Berger, Peter著,黃樹仁、劉雅靈譯 (1982) 社會學導引:人文取向的透視。台北:巨流。

Giddens, Anthony著,廖仁義譯 (1995) 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台北:唐山

Mills, C. Wrights 著,張君玫、劉鈐佑譯 (1996) 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在〈感受人生百味:照護彼此和協力面對不確定性〉中有 1 則留言

  1. 疫情之下、隔離之中,社會工作怎麼做?

    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為了降低感染風險,全台已大規模啟動居家上課、居家辦公,希望透過「社會隔離」阻絕病毒入侵。然而,當民眾長期無法出門活動,還要邊工作邊顧小孩,媒體不斷報導疫情,擔憂沸騰,自己一聽到有人清喉嚨就緊張的疑神疑鬼,怕限水、怕斷糧,怕得晚上睡不好覺,一整天都感覺很「怒」,那恐怕就是感染了「社會隔離症候群」。

    去年(2020)有研究指出,美國、中國、巴西、澳洲等國家,因疫情下的社會隔離,人們更容易情緒高張,對親密伴侶或孩童的暴力行為加劇。面對社會隔離症候群造成的家庭衝突,社會工作者該如何在現場工作中,保護服務使用者也保護自己,讓社會安全網依舊堅固可靠?

    Lena Dominelli(2021)以綠色社會工作的觀點提出建議。對照台灣文化脈絡,我們建議社會工作者:

    1.對於自身體況保持警覺:與服務使用者見面前,請與同事討論可能發生的狀況,並穿戴符合情境的防護配備及攜帶衛教單(information leaflets)。關照服務使用者的同時,請避免工作耗竭,允許覺察自身感受,並與支持系統保持聯繫。如身體感到不適,請待在家中,並與直屬督導討論處遇策略。

    2.對民眾心理變化要有預備:請注意,當民眾承受壓力並居住於密閉空間時,親密伴侶的暴力行為可能增加,導致家庭暴力與虐童人數大幅增加。我們也必須對於精神困擾者徵兆保有敏感度,並尋找情緒、身體、財務或性虐待的跡象。

    3.提供支持服務:針對地處偏遠或被隔離民眾,可提供電話或線上諮詢服務,支持民眾應對焦慮、損失與悲傷。同時,請確保他們知道如何與你聯繫,以及有哪些專線、社福團體或志工可提供他們支持。

    4.維持心理健康:隨著社會隔離的延長,孤獨感可能會加劇。我們可以在運送物資時,保持距離的向服務使用者問聲好;可以鼓勵服務使用者每天散步,並與其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向擦身而過的民眾打聲招呼;也可建議服務使用者使用Line、Facetime、Facebook等線上聊天方式,與家人、朋友和鄰居聊天,以減低孤獨感並保持心理健康。民眾也可以用線上方式舉辦虛擬午茶聚會、慶祝生日。

    疫情之下、隔離之中,牢固的社會安全網除了社會工作者自我意識外,政府的角色亦至關重要。然而,我們目前觀察到,各縣市政府對於保護性、家訪等服務延續或停止的標準不一,使得服務使用者與社會工作者面臨相當高程度的風險,服務使用者難以獲得最直接有效的支持服務,社會工作者亦可能暴露於高風險環境中。

    因此,在抑制疫情擴大的同時,我們建議政府應更重視福利服務需求的變化與社會工作者保障,以減低防疫所致的衍生風險。在支持服務部分,中央政府應確保福利服務提供的連續與有效性,並研議全國法定服務延續或停止的標準與配套,使處境不利者不因疫情受到更負向的影響。

    在社會工作者保障部分,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優先提供社會工作者充足的物理性防護,包括口罩、面罩、護目鏡、防護衣等物資。於此同時,請確保社會工作者有足夠的心理支持資源,例如提供線上的心理支持服務或專線、調整工作優先順序,並針對可能長時間肢體接觸的福利服務,評估優先施打疫苗的可行性,俾利福利輸送有效與安全性。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0934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