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上功夫,頂真人生:美髮建教生的社會書

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編按:長期以來,國雄老師鼓勵學生改寫碩士論文為社會書,不遺餘力。本文是他為涂曉蝶即將於游擊文化出版的《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一書所作的推薦序,指出該書的社會學意涵,並簡述了社會書的精神。

攝影者:張國順

「明明滿是憂愁,卻又能從憂愁裡頭找到喜悅;明明盡是困難,而他們總能夠憑藉勇敢繼續劈荊斬棘。」

這是在說誰?是經歷千辛萬苦打拚成功的頭家?還是修行有成的人生典範?都不是。他們是一群十五、六歲、國中剛畢業的臺灣美髮建教生。您看過他們嗎?您認識他們嗎?您讓他們洗過頭、剪過髮嗎?

迫於家庭的經濟環境,他們參加了建教合作,一邊上學,一邊在工作現場學習,希望同時解決經濟的難題並學習到就業的技術。但事與願違,他們在工作現場的大部分時刻,其實是在勞動,無法學到技術,而且獲得的報酬不高,只能在下班後額外付費學習。然而,他們不是不知道,卻仍接受這樣的處境,甚至肯定建教合作。建教生面對不合理的待遇卻還投入,為什麼?建教合作的美意最後變成惡果,為什麼?

《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透過精彩與引人入勝的故事來解開這個謎題。作者涂曉蝶當然提供了她的答案,但更重要的是讀者您,您要在這些故事中找出自己的答案。

深具社會學洞識的紮實研究

二○一四年夏天,曉蝶完成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有關美髮建教合作的碩士論文,並獲得該年度臺灣社會學會的最佳碩士論文獎。歷經將近五年的改寫,這本碩士論文得以出版問世,成為一本結合紮實的基礎研究、深刻的社會學洞識與通暢易讀寫作的「社會書」。

個人困境與公共議題有何關係?公共議題又如何進入個人的意義世界?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與社會?我們為何以這樣面貌活在這樣的時代與社會之中?我們的集體身世是如何形成的?我們自身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嗎?

這本書以深刻的社會學洞識,照亮了書中主角的經驗,為讀者帶來「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本書問了一個令人困惑的謎題:號稱讓學校、學生與企業三贏的建教合作制度,為什麼會變成三輸?明知產學合作有這麼多缺失,為什麼學生還繼續參加?本書作者提出了令人深思的答案:產學合作中勞資範疇的兩可性與參加產學合作的學生來自底層的「生存至上」邏輯。

這本書有三方面的成就。首先,是點出資本主義帶來的最艱難困局:或者受雇成為薪資勞動者被剝削,或者連被剝削的機會都沒有?作者以這群美髮建教生的經驗,活生生地說明了這個兩難。

其次,這本書揭示弱勢者的主觀意義世界。弱勢者的主觀意義世界在主流的意識形態底下是不會浮現、不被了解的,甚至是被誤解的。這本書讓讀者看到臺灣最底層家庭的這些孩子,他們如何以「生存邏輯」來運作建教合作制度。

具體地說,雖然這群孩子陷於上述兩難的困局,並不意味著他們不知道或者是被動的,實情是,他們看穿產學制度實際運作的理路,但迫於現實,必須接受這個制度。這樣的看穿與限制,就不同於Paul Willis的《學做工》(Learning to Labor)當中,英國中學生的看穿與限制。

第三、這本書凸顯了建教合作制度所帶來的雙重身分:他們既是學生,又是勞工,既不是學生,又不是勞工。目前的狀況是「兩壞」:學生的好處他都沒有,學生的壞處卻都有了,當工人的好處沒有,可是當工人的壞處都有了。可能的出路就是將「兩壞」改造為「兩好」,也就是朝建教合作制度的原意發展,這是建教生的能動可以戮力之處以及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啟發。

《失去青春的孩子》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結構困境,展示了底層弱勢者的主觀意義世界與能動,點出制度的雙元性,暗示了能動與制度雙元性的可能連結。它探究社會生活中的限制與可能,試圖擴展自由的界線,並激發出批判與對話,這正是社會學研究可以對臺灣社會做出的貢獻。

延續社會書傳統,豐富臺灣的非虛構寫作

「社會書」一方面立基於紮實的研究,體現社會學精神:結合個人的困境與公共的議題、與常識保持距離、並推動三部曲─診斷現狀、勾勒另類理想以及提出可行的策略,另一方面則嘗試不同的再現方式,如說故事,藉以親近讀者。就像先前已出版的《血汗超商》、《成為他自己》、《萬能店員》一樣,《失去青春的孩子》也加入了社會書的傳統,豐富臺灣的非虛構寫作,增進了解臺灣社會的知識庫藏,提供公共議題辯論的基礎,以及開拓臺灣社會的想像。

如果您是高職或高中生,這本書可以讓您走出舒適圈與同溫層,看到和您同年紀的朋友,如何為了自己的學業與生活打拚。

如果您是高中老師,這本書是您「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最佳教材,是帶領學生探索社會生活有力的觸媒。

如果您是記者,這本書將可以協助您寫出精準、深入、溫暖、感人的報導。

如果您是官員,特別是負責教育政策的官員,這本書可以讓您如臨教育現場,讓您在做決策時慎思明辨。

如果您是社會科學系所的學生,您會看到社會學的研究如何增進我們對社會的理解,進而看到往前行的方向。

如果您和我一樣,是社會學家,這本書將讓您了解:我們的研究成果可以透過社會書對社會做出貢獻,提供臺灣社會理解自身的養分。

如果您是默默為臺灣出版界打拚的「做書人」,這本書將讓您看到:「做書人」將學術研究轉化成為平易近人的公共知識的艱辛與重要。從曉蝶的碩士論文《扭曲的學生,變調的勞工:檢視臺灣美髮建教合作制度,一九五三-二○一三》到本書《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是一個需要理解、耐心與陪伴的蛻變過程,容我向本書編輯李晏甄小姐致敬。

曉蝶因為體會到無法完全設身處地以及未能具體回饋報導人而愧疚,但何妨將本書當作送給報導人與臺灣社會的一份禮物,心意十足,「禮輕情意重」。至於這份禮物對報導人以及臺灣社會的意義,大可留給時間來回答。

在〈頂上功夫,頂真人生:美髮建教生的社會書〉中有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