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關於巷仔口
  • 社會學是什麼
  • 台灣社會學會通訊
  • 社會學科系
  • 封面故事

巷仔口社會學 Streetcorner Sociology

另類眼神看凡人世界

cropped-corner1.jpg

http://twstreetcorner.org/wp-content/uploads/2013/02/cropped-corner1.jpg

發表者:巷仔口社會學

觀看 巷仔口社會學 的所有文章

文章導覽

上一篇文章 cropped-corner1.jpg

最新文章

  • 照顧的一千零一夜:一個「再生產」的社會學 2021/02/09
  • 為何都說我白目?:從亞斯伯格看台灣的社交常規 2021/01/29
  • 談談「死」這檔事─社會學觀點看死亡的現代性 2020/12/29
  • 環境資源如何形塑工業資本發展:以日不落與日之出帝國的比較為例 2020/12/15
  • 參與式預算中的陌生人 2020/12/01
  • 「游」出舞蹈的社會學研究 2020/11/17
  • 飄浪酷兒:穿梭在短期停留簽中重組親密生活 2020/11/05
  • 路會怎麼問?從問路看台灣與德國陌生人的互動差異 2020/10/27
  • 信仰的創新與轉型:佛教為什麼走向人間? 2020/10/13
  • 南方的南方:行動作為倫理 2020/09/29

熱門文章︰

  • 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ADD/ADHD)的社會學觀察
    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ADD/ADHD)的社會學觀察
  • 你念的真的是一所好大學嗎?——公立大學健康檢查報告
    你念的真的是一所好大學嗎?——公立大學健康檢查報告
  • 搶救大潭藻礁事件的社會觀察
    搶救大潭藻礁事件的社會觀察
  • 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 關於女性生育的二三事:高教﹑遲育與外配
    關於女性生育的二三事:高教﹑遲育與外配
  • 照顧的一千零一夜:一個「再生產」的社會學
    照顧的一千零一夜:一個「再生產」的社會學
  • 為何都說我白目?:從亞斯伯格看台灣的社交常規
    為何都說我白目?:從亞斯伯格看台灣的社交常規
  • 繁星的天空真的如此美好?對繁星身分的異質性觀察
    繁星的天空真的如此美好?對繁星身分的異質性觀察
  • 台灣孩子的第二輪班:課外活動中的階級、性別與社會界線
    台灣孩子的第二輪班:課外活動中的階級、性別與社會界線
  • 像「朋友」那樣叫妳綽號:青少女綽號裡的象徵意涵與性別互動探究
    像「朋友」那樣叫妳綽號:青少女綽號裡的象徵意涵與性別互動探究

按月搜尋

RSS 芭樂人類學

  • 水牛之眼:為何陽明山百年來都有水牛,陽管處牛年卻容不下牛?
  • 寫在二二八前夕:堅持說下去,因為這一場抗爭也是我們的

RSS 歷史學柑仔店

  • 熱蘭遮城的西藥箱與尤紐士牧師的紫羅蘭花園
  • 伊尹身分之謎:傳世與出土文獻的對照

Blogroll

  • 芭樂人類學
  • 歷史學柑仔店
  • 台灣社會學會
  • 新作坊
  • 好厝邊福利社電子報
  • 白經濟

標籤

2018九合一大選 (3) ADD (1) ADHD (1) ANT (2) Bataille (1) Baudrillard (1) Bourdieu (2) CAM (1) CERT (1) Charles Taylor (1) COVID (1) COVID-19 (5) CRPD (1) g0v (1) Geertz (1) Goffman (1) IVSA (1) Lolita (1) Polanyi (1) Rakyat (1) SARS (1) Scott (1) Simmel (1) Soyinka (1) STS (4) Stuart Hall (1) Tilly (1) Urry (1) Zerubavel (1) 不平等 (2) 不正常 (1) 世代 (2) 世界體系 (2) 中國 (23) 中國製造2025 (1) 中東,歷史 (1) 中藥 (2) 中醫 (1) 乳房 (1) 亞斯伯格 (1) 人口 (3) 人口流動 (1) 人口遷移與生命歷程 (1) 人工智能 (1) 人形地景 (1) 人權 (3) 人造社會性 (1) 仲介 (1) 伊斯蘭 (1) 低生育率 (1) 佛光山 (1) 佛教 (1) 俗民方法論 (1) 信仰 (1) 個人主義 (1) 倫理 (4) 做媽媽 (1) 健保 (2) 健康 (13) 健康不平等 (1) 健康主義 (1) 傳統 (2) 債務 (3) 價值中立 (1) 價值自由 (1) 充權 (1) 兒童 (3) 入世佛教 (1) 內部殖民 (1) 全球健康治理 (1) 全球化 (2) 兩岸經濟 (1) 八八風災 (1) 公共性 (2) 公共預算 (1) 公投 (1) 公民 (9) 公民參與 (4) 公民權 (1) 公民社會 (39) 公民科技 (1) 公益 (2) 共產主義 (1) 兼業農 (1) 冷戰 (1) 分配正義 (1) 初經 (1) 刻板印象 (1) 前台 (1) 劃界工作 (1) 勇武派 (1) 動漫 (1) 動物 (1) 勞動 (28) 勞動市場 (1) 勞工 (1) 勞工運動 (1) 勞資 (2) 北京 (1) 升學 (2) 半導體 (1) 南島 (1) 南方 (1) 南方理論 (1) 南方社會學 (2) 南水北調 (1) 卡債 (1) 印度 (1) 原始積累 (1) 參與式預算 (3) 反同 (2) 反商業主義 (1) 反恐 (1) 反抗 (1) 反毒 (1) 反相對主義 (1) 反送中 (3) 叢聚 (1) 口腔癌 (1) 古舞重建 (1) 台商 (1) 台江 (1) 台灣 (2) 右派 (1) 司法 (5) 同儕 (1) 同居 (1) 同志 (13) 同志婚姻 (2) 同志親職 (1) 同志運動 (1) 同性婚姻 (2) 同性親密關係 (1) 和理非 (1) 商品化 (1) 嘉年華 (1) 囤房稅 (1) 國家 (9) 國家機器 (1) 國家資本主義 (1) 國族 (11) 國科會 (1) 國際 (1) 國際化 (1) 圖博 (1) 土地 (1) 土地正義 (1) 土地超限利用 (1) 土地開發 (1) 在地安老 (1) 地圖 (1) 地方性別文化 (1) 地方政治 (5) 地景敘事 (1) 地震 (1) 城市治理 (1) 基因科學 (1) 外籍移工 (1) 外配生育率 (1) 多元入學 (3) 多元成家 (1) 多元文化 (1) 多胞胎 (1) 大埔 (1) 大學 (2) 太陽花運動 (1) 女力 (1) 女性 (2) 女性主義 (5) 女性主義領導 (1) 女性候選人 (1) 女性參政 (1) 女性教育程度與生育率 (1) 威權政府 (1) 娘炮 (1) 婆媳 (1) 婚外生育率 (1) 婚姻 (3) 婚姻平權 (2) 媒介 (1) 媒體 (2) 子女學業成就 (1) 孕產管理 (1) 孤單 (1) 學校 (1) 學術 (5) 學費 (1) 學運 (13) 學院 (1) 安樂死 (1) 宗教 (5) 官僚 (1) 客家 (1) 家務分工 (1) 家庭 (19) 家暴 (7) 家長參與 (1) 密集母職 (1) 實務 (1) 審美社會學 (1) 審議民主 (2) 寫作 (1) 專家 (1) 專業 (20) 尋租中國 (1) 小畢典致詞 (3) 小農生產模式 (1) 少子女化 (1) 局內人 (1) 居住正義 (1) 居家照護 (1) 屏東 (3) 展演性理論 (1) 山寨 (1) 工人 (1) 工作 (4) 工具 (2) 工會 (2) 工會法 (1) 工業發展 (1) 工資 (1) 左派 (1) 巴西 (1) 巴赫金 (1) 巷仔口社會學 (1) 市場 (3) 年金 (1) 年金改革 (3) 底層階級 (1) 弱勢生 (1) 弱連結 (1) 強連結 (1) 影像發聲法 (1) 後台 (1) 後殖民 (2) 後現代 (1) 徵地 (1) 德國 (1) 心理健康 (1) 心理發生 (1) 志工 (1) 性 (16) 性交易 (1) 性侵害 (1) 性傾向 (1) 性別 (56) 性別化的友誼網絡 (1) 性別差異 (1) 性別氣質 (1) 性別角色 (5) 性工作者 (1) 性平法 (1) 恐同 (1) 恐怖 (1) 恐怖主義 (3) 恐懼 (1) 情感 (1) 情感勞動 (1) 情緒勞動 (1) 想像共同體 (2) 愉港 (1) 意義 (1) 意識 (1) 愛情 (1) 慈濟 (1) 憲政 (1) 成績 (1) 戒嚴 (1) 戰爭 (1) 房價 (1) 所得分配 (2) 才藝班 (1) 托育 (2) 技術 (2) 技術哲學 (1) 技術者 (1) 投票行為 (2) 抵抗 (18) 拉薩 (1) 捐款 (1) 捷克 (1) 推拉理論 (1) 支配 (12) 政大社會系 (1) 政府 (1) 政治 (18) 政治參與的性別平等 (1) 政策 (1) 政黨得票率 (1) 教學 (2) 教改 (1) 教育 (52) 教育社會學 (2) 教育部 (8) 數位文化資本 (1) 數位落差 (1) 文創 (1) 文化 (72) 文化工業 (1) 文化權 (1) 文化研究 (1) 文化資本 (2) 文化資產 (1) 文明 (1) 新冠肺炎 (6) 新加坡 (1) 新小農階級 (1) 新自由主義 (2) 方法 (11) 旅美台灣移民 (1) 族群 (24) 族群經濟 (1) 族群邊界 (1) 旗津 (1) 日本 (9) 時間 (1) 最佳生育年齡 (1) 月經 (1) 服務業 (1) 服裝 (1) 未來 (2) 本體論 (1) 東亞 (1) 校務研究 (1) 校園文化 (1) 核四 (1) 核心邊陲 (2) 核能 (3) 根源情結 (1) 權力 (23) 正常 (1) 武漢肺炎 (2) 歧視 (2) 歷史 (3) 歷史社會學 (1) 死亡 (1) 殖民 (12) 母職 (8) 母親 (1) 毒品 (1) 比較研究 (1) 比較社會學 (1) 民主 (36) 民主化 (2) 民族主義 (10) 民族國家 (1) 民族舞蹈 (1) 民族誌 (1) 氣候正義 (1) 氣候變遷 (1) 水產養殖 (1) 水資源 (2) 汙名 (1) 污名 (28) 河川 (1) 治理 (2) 法律 (1) 法規 (1) 法鼓山 (1) 流行 (1) 消費 (14) 消費者,市場,政治,社會 (1) 淡馬錫 (1) 淨選盟 (1) 清明上河圖 (1) 溝通 (1) 漫畫 (1) 災難 (5) 災難社會學 (1) 照片引談法 (1) 照顧 (3) 照顧勞動 (1) 照顧體制 (1) 熱錢 (1) 父權 (7) 物 (1) 物質 (1) 犯罪 (4) 現代性 (2) 理論 (2) 瑞典 (1) 環保 (5) 環境 (5) 生命政治 (1) 生命權利 (1) 生命歷程 (2) 生命線 (1) 生命軌跡 (1) 生態 (3) 生態不平等交換 (1) 生態債務 (1) 生殖 (1) 生活風格 (1) 生產 (2) 生育率 (4) 產婆 (1) 產業 (2) 產業工會 (1) 產業結構 (1) 產銷失衡 (1) 田野 (2) 田野的技藝 (1) 田野調查 (1) 男子氣慨 (1) 男性 (1) 疾病 (4) 疾病社會學 (1) 癌症 (1) 發展 (2) 發展遲緩 (1) 白領 (1) 相對主義 (1) 真實烏托邦 (1) 睡眠 (1) 知識人 (1) 知識份子 (2) 研發 (1) 研究 (24) 社交距離 (1) 社區 (4) 社大 (1) 社子島 (1) 社會 (6) 社會不平等 (1) 社會互動 (1) 社會交換 (1) 社會企業 (1) 社會保險 (1) 社會制度 (1) 社會創新 (4) 社會化 (2) 社會學 (14) 社會學是什麼 (1) 社會安全網 (1) 社會實踐 (1) 社會心理學 (1) 社會想像 (1) 社會投資 (1) 社會抗爭 (1) 社會排除 (1) 社會政策 (1) 社會比較 (1) 社會發生 (1) 社會福利 (3) 社會網絡 (3) 社會變遷 (2) 社會資本 (1) 社會運動 (41) 社會金融 (1) 社會關係 (2) 社會階層 (1) 社經地位 (1) 社群效應 (1) 福利 (2) 福利國家 (1) 禮物經濟 (1) 秀異 (1) 科技 (24) 移工 (2) 移民 (17) 移民政策 (1) 種族 (2) 種族主義 (3) 空屋率 (1) 空間 (20) 符號 (1) 米德 (1) 精神病 (1) 糙米 (1) 系統 (1) 紓困 (1) 組織 (2) 組織者 (1) 結婚率 (1) 結構 (2) 統計 (1) 經濟 (11) 經濟學 (1) 經濟社會學 (3) 網絡 (2) 網路 (3) 綽號 (1) 繁星 (2) 罐頭遊具 (1) 羅莉塔 (1) 美中貿易戰 (1) 美國 (1) 美容 (1) 老人 (2) 老年 (2) 老年社會學 (1) 考試 (1) 聯考 (1) 職業傷病 (1) 職業工會 (1) 股票市場 (1) 肥胖 (1) 能K能玩 (1) 能動性 (1) 能源 (1) 脆弱族群 (1) 腐之眼 (1) 自我 (1) 自我認同 (1) 自殺 (1) 自衛隊 (1) 臺灣 (2) 臺灣佛教 (1) 舞 (1) 舞蹈 (1) 色情產業 (1) 英國 (1) 華人 (1) 萌 (1) 萬年溪 (2) 薪資 (1) 藍綠 (1) 藝術 (5) 藥商管理 (1) 藥物 (1) 藥物濫用 (1) 藻礁 (1) 蘭嶼 (1) 虛擬社區 (1) 號子 (1) 融合 (1) 行動者網絡理論 (3) 街友 (2) 衛生棉 (1) 衝浪 (1) 被發明 (1) 補習 (1) 西方中心主義 (1) 西藏 (3) 視覺研究 (1) 視覺社會學 (2) 親密 (1) 親密關係 (3) 親職 (1) 觀光 (6) 角色 (8) 角色期待 (1) 言談 (1) 記憶 (1) 設計 (2) 認知社會學 (1) 認識論 (1) 語言 (1) 課外活動 (1) 諮商 (1) 證券營業廳 (1) 證照 (2) 貧富差距 (1) 貧窮 (2) 貿易 (1) 資本 (3) 資本主義 (7) 資訊 (1) 資訊社會學 (1) 越南 (5) 跨國 (2) 跨國灰姑娘 (1) 跨性別 (1) 身分實踐 (1) 身分認同 (1) 身心障礙 (2) 身障者 (1) 身體 (29) 身體社會學 (1) 身體論述 (1) 軍隊 (1) 軔實力 (1) 農村 (1) 農業 (3) 農業社會學 (2) 農民工 (1) 迷 (1) 遊戲場改革 (1) 遊民 (2) 運動 (3) 道德 (1) 達瓦諾布 (1) 遶境 (1) 遷移 (2) 遷移法則 (1) 遷移體制 (1) 選擇性 (1) 選舉 (2) 遺忘 (1) 邊界 (1) 邊緣 (1) 部落民 (1) 都市 (3) 都市主義 (1) 都市政治 (18) 都市更新 (2) 都市社會學 (1) 都市規劃 (2) 都市計畫 (1) 醫學 (3) 醫師 (1) 醫療 (11) 醫療社會學 (1) 金融制度 (1) 金融化 (1) 錢 (1) 長壽 (1) 長照 (2) 長照2.0 (1) 開放政府 (1) 陰柔氣質 (1) 陰陽人 (1) 陽剛氣質 (4) 階層 (1) 階級 (51) 階級分析 (1) 隔離 (1) 障礙 (1) 障礙研究 (4) 障礙者 (5) 隱私 (1) 集體主義 (1) 雙胞胎 (1) 雨傘運動 (1) 電力 (1) 電影 (1) 電玩 (1) 電車 (1) 需求不確定 (1) 霸凌 (1) 青少年 (3) 非典勞動 (1) 非典型 (1) 韋伯 (7) 韓國 (2) 韓流 (2) 預算 (1) 風險 (1) 風險社會 (1) 食品 (1) 食品工業 (1) 食物與社會 (1) 飲食社會學 (1) 香港 (3) 馬來西亞 (2) 馬克思 (2) 馬太效應 (1) 高教工會 (1) 高雄 (1) 高雄氣爆 (1) 高雄港 (1) 高風險妊娠 (1) 高齡化 (1) 高齡社會 (1) 魔神仔 (1) 黑客松 (1)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佈景主題採用 Automattic 所設計的 Lode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