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社會性的未來?——社會學參與人工智能研究的幾個途徑

【劉育成/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德國社會學家 G. Simmel 在對 Kant 有關「自然如何可能?(How is nature possible?)」的探問中指出,Kant 之所以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其前提是自然「只不過是對自然的再現而已(nothing else but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Simmel, 2009[1908], pp. 40-41)。這意思是說,我們所熟知的自然界中的顏色、溫度、味道、音調等,都是透過我們的意識所延伸而來的主體經驗,是透過心智的活動而將世界中的各種元素放在一起——包含因果連結等,使其變成為所謂的自然。據此,Kant 認為真正的自然意謂的是,「世界的不一致且沒有法則的快閃片段(incoherent and lawless flashing fragments of the world)」(Ibid.)。總而言之,Simmel 指出,自然對 Kant 而言,「就是個特定種類的經驗,一個透過且在我們的知識範疇中所發展出來的圖像」(Ib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