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盛夏邁向楓紅的2020年秋初,聖嚴法師的紀實電影《本來面目》正在台灣各地公開播放,在這經歷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的一年,只見觀影者戴著口罩,檢測了體溫,如行禪般魚貫進入電影院,靜默觀照各自的本來面目。這位擁有博士學位的漢傳佛教禪師,以一位風雪中的行腳僧之姿,畢生歷經時代的變遷,從中國到台灣,再從台灣前往日本留學、美國弘化,在世界多地留下足跡,最終在台灣創辦法鼓山,推動漢傳禪佛教邁向現代化。他的生命故事,如一面透徹的鏡子,讓許許多多人回看自身。 為什麼一部佛教電影會在台灣社會激發起許多心靈上的共鳴?尤其許多觀影者未必是佛教徒,更不是聖嚴法師的弟子或法鼓山的信徒。聖嚴法師曾說:「我早早就立定了這一生的志向,就是做好一個和尚。」是否,我們在時代的洪流、現代性的快速發展列車中,共同透過這樣的一部紀實電影,見證一位捨離世俗而追求出家覺悟的「和尚」,可以在世界上發揮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