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捐款文化與公民社會:「禮物經濟」在社會改革的角色

【田畠真弓(Tabata Mayumi)/臺北大學社會學系】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近海發生規模8.4的大地震,伴隨而來的海嘯與餘震引發了嚴重的災害。此「東日本大震災」發生後,台灣對日本災區援助的捐款高達了200億日元(大約54.6億台幣),給日本民眾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不僅災區的居民,一般的日本民眾也普遍認為,台灣民眾對捐贈具有高度的認同。「禮物經濟(gift economy)」的人類學概念,在台灣的社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國內著名人力銀行,針對一般公司職員進行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大約80%的受訪者回答曾經參與過各種公益活動,其中約70%的受訪者表示,曾經參與過捐贈以及捐款等非以經濟為目的的互惠行動。

新世紀公益組織的社會定位

老人說:「那個人兇的像隻母老虎!」 小孩問:「什麼是老虎?」 這樣的對話是有可能發生,當老虎成為絕種動物,年輕世代已不認識老虎的模樣。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在2010年宣布全世界的老虎只剩下3200隻,快成為瀕臨絕種的動物,比起一百年前的十萬隻,消失了97%。特別選在虎年呼籲,世界自然基金會想對最大幫兇,為補身藥材而大量獵捕老虎的亞洲華人國家喊話,需要建立制度保護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