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運如何成為「拼裝捷運」?科技混生性與北捷的誕生

2009年7月,施工多年的台北捷運內湖線通車,採取與原有的木柵線「一線到底、無需換車」的營運模式,並且更換為加拿大龐巴迪公司(Bombardier Inc.)製造的CITYFLO650自動導軌駕駛系統,以取代原本木柵線上、由法國馬特拉公司(Matra)所研發的VAL(Véhicule Automatique Léger)256系統。然而,通車不久之後的內湖線卻頻頻發生故障、停擺的事故,也引發民眾對於全名「木柵內湖線」的簡稱「柵湖線」的訕笑,嘲笑原來這條捷運線根本沒有準備好,根本就是「詐胡」!許多批評攻擊文湖線完全就是一條「拼裝捷運」,完全是拿台北市民的生命開玩笑。無獨有偶,較早通車的台灣高鐵,也從興建開始到通車之後,同樣持續接受類似的批評,提到這條歐日混血的軌道系統完全是「拼裝車」,遲早會因為安全問題而從高鐵變成「廢鐵」。 然而,十多年過去,不管是台灣高鐵還是文湖線都已經穩定且安全地為乘客提供服務,這顯示了過去那些針對拼裝捷運、拼裝高鐵的指控的失效。這樣的批評指控的問題出在哪邊呢?除了文湖線、高鐵,還有高雄輕軌也同樣採取了系統整合的「拼裝」作法,面對這樣子在台灣獨特的拼裝現象,我們應該如何來分析與解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