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學生看台灣交通環境(下):機車騎士的怒火,重新審視「以汽車為主體」的社會

在前篇,我透過數據點出了台灣交通環境的現況:在台灣,一生中至少發生一次交通事故的機率為80%;日本在1970年代經歷過的「交通戰爭」,與 2020年代台灣的交通環境並無二致;而如此惡劣的環境背後,則是以「弱肉強食」邏輯來運作的世界。 在後篇,我將以前篇的內容為基礎,進行以下探討: 首先,透過(1)個人化(2)神秘化的分類,討論台灣交通環境的責任問題,並提出「交通3E政策」作為解決方案,以3E的視角考察台灣的交通現況。 接著,我將討論台灣的「機車問題」,思考機車高擁有率的背後原因,舉機車騎士的社會運動為例,呈現出機車族作為弱勢的面向。 最後,我將探討「汽車社會」概念本身的問題。

日本留學生看台灣交通環境(上):有如處於「戰爭狀態」,馬路上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我搬到台灣已經兩年了。在這段時間裡,我吃了美味的食物,感受到人的溫暖,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只有一件事我不太習慣,那就是台灣的交通環境。 在過去的兩年裡,我好幾次差點在台灣的街道上被撞。當我在外步行時,由於沒有人行道,我盡量靠近路的邊緣行走,但那裡擠滿了違停車輛,我被迫閃避違規停車的車輛,走在車道中間,朝我迫近的汽車和摩托車為了閃避我,而按著喇叭,疾馳而過。 這就是住在台灣的人的日常生活。 每天都會看到痛苦的交通事故新聞。最近,文史作家陳柔縉、 帕運游泳國手陳亮達等為台灣做出巨大貢獻的人,被交通事故奪去了生命。這種死亡交通事故在台灣各地正持續發生。一旦發生事故,不僅受害者,他們的親朋好友的悲傷是無法計量的。然而,不曉得什麼原因,這種情況尚未改善,人們似乎已經完全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