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相互主體之路:近現代帝國史脈絡中的台港關係

各位社會學界的先進朋友,大家好。今天非常榮幸能夠有這次機會,來到這樣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場合,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對於香港的看法或思考。首先,讓我先說明一下今天的源起,稍微解釋一下我要講的題目。我在反送中運動的第一週年、第二週年演講的時候,有如雷蒙.阿宏(Raymond Aron)所說般,扮演了一個「入戲的觀眾」的角色。我的演講當中,有客觀的分析,但也有主觀的期待;有學術的內涵,但不是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因為我將自己的演講定為運動的一環,也就是我說的「未完的革命」的一環。但今年受邀來學術研討會,談反送中三週年,怎麼辦?該怎樣闡述才能符合學術的規範?我做了一個決定,就是我「入戲」的動機與姿勢不變,但形式會改變。今天我不再直接談運動本身,而是談運動的歷史脈絡,而且不是談短時間的歷史脈絡,而是談「長時段」(longue durée),看整個香港形成的歷史脈絡。一個原因是這才是我的本業,我是從政治學界被放逐的歷史研究者,我的專業是國家形成(state formation),還有民族主義(nationalism)的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y)。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香港問題顯然跟民族主義有密切的關係。我希望能比較認真地結合自己的專業和對香港的關懷,我也不介意被貼標籤。

環境資源如何形塑工業資本發展:以日不落與日之出帝國的比較為例

從以前耳熟能詳的石油危機、前幾年的稀土禁運、到現在中國與中南半島國家之間仍在進行式的湄公河奪水糾紛,環境資源一直是國際政治經濟衝突的導火線與催化劑。沒有水,就無法滋潤土壤,無法蘊化作物,無法生產糧食,無法填飽人的肚子,飢餓使勞動力無法維續,也帶來社會動盪、擾亂經濟發展。任何人、社會、國家都不願承擔環境變遷與資源匱乏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環境及其資源做為人類與經濟存續的條件之一,不僅以災難、汙染等樣貌影響我們,也隱身在所有農工業生產活動以及生活的物質基礎之中。當18世紀後半英國邁向工業化後,整個世界也逐漸捲入工業資本主義的生產與消費模式,各國在世界之中競奪與運用資源的能力所帶來環境資源的差異,也使各國工業化的經驗大相逕庭,形塑各自不同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樣貌。

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陳嘉新/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精神醫學的標準化診斷系統,如何移植到台灣本土脈絡?透過台灣「不正常的人」迂迴反覆的生命歷程,折射出精神醫學何種特殊樣貌?精神醫學是如何鑲嵌於國家、司法與醫療體制,在台灣現代性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該如何帶著歷史視野回應現代精神醫學與在地社會文化的匯聚、糅合與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