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乎你所求所想的「同志」╳「基督」 (下)

很多非基督徒會問:既然教會這麼反同、恐跨,為什麼同志、跨性別基督徒不乾脆離開教會,就不會受到每日每週來自四面八方的敵意和傷害了? 社會學中有個概念叫「非預期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也就是一項社會行動或機制表面上的目的或功能,跟它潛在可能發生的目的或功能,不必然一致。 有時候,看似美善的功能,可能導致負向的結果。例如,當1950年代以自由主義學風設立的東海大學,在戒嚴時期堅定拒絕國民黨威權的政治勢力涉入校園,具有進步、自由的時代意義。但到了2012年,反同志教育運動興起時,卻經由校牧室的牽線,讓東海校園的教室搖身一變,成為訓練「反同精兵」的練兵場,藉以阻擋性別資訊的自由傳遞。 相反地,負向的行動或機制,也可能產生了積極、建設性的「非預期結果」。《當同志遇見耶穌》中集結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是在性壓迫、性別歧視的教會生活中,同志、跨性別基督徒每每「轉角遇到神」,在壓迫、受苦中,經歷神蹟救贖的動人見證。

超乎你所求所想的「同志」╳「基督」 (上)

人常習慣把自己不熟悉的東西簡單化,用片面的刻板印象來化約理解複雜的人事物。在2009–2020年間,當台灣社會面對總統大選等級的「挺婚權」(同志/性平運動)與「反同婚」(護家/愛家運動)的政策辯論和「屬靈爭戰」時,「同志」和「基督徒」兩種身分受到嚴重的刻板化約,造成許多誤解、無知、傷害、排除與集體不信任,連帶拖累「基督信仰」在台灣的社會意義,負面影響甚至延續到《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簡稱同婚法案)於2019年通過後的台灣社會,至今仍餘波盪漾。 《當同志遇見耶穌》的出版,集結了23個故事,呈現了23位基督徒LGBTQI同志(包含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酷兒與雙性人/間性人)細膩、真摯、動人的自我敘說和批判反思,透過感性表達及理性分析,他/她/TĀ們用生命影響生命,幫助我們打破刻板印象,挪除眼中的梁木,聆聽彼此交織、豐富的生命故事——那些,性/別與「基督」信仰的意外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