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定芳/英國約克大學婦女研究】家中來了兩位客人。一大一小,一成年一稚齡。我們一起坐在客廳聊天。稚齡的客人盯著我瞧了我一會兒,對著我問:「你是男生還是女生?」身為奸巧難鬥陣的大人,我忍不住回問:「那你覺得我是男生還女生?」對方停頓了兩、三秒,說道:「我覺得你是女生,可是因為你留短頭髮,所以我也覺得你是男生」。
標籤: 女性主義
從意外到等待:台灣女性的初經(1950s-1990s)
【王秀雲/成功大學醫學系、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初經是大多數女人必經的歷程,既是身體的變化也是身分的轉變,是由女孩到女人的里程碑。「月經」是女性主義與性別研究關注的重要議題,西蒙.波娃在其名著《第二性》中的第一章提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她以女孩在初經前後的轉變為例,指出社會如何看待女人的身體。歷史學者Joan Brumberg則觀察到,十九世紀美國女孩們在女性網絡的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而得到關於身體的知識,理解初經來臨與成長的意義。
當幼兒發展成為母親的風險事業
過去女性主義對於母職的關注,經常以「科學母職」與「醫療化母職」等概念,來檢視兒童健康與發展的科學醫學研究,如何介入母親的育兒知識與行為。這些論述被認為是一種規範和評價母職實踐的體系,經常導致母親的責任加重,甚於提昇她們的能力和自主性。另一方面,長期的歷史研究發現:關於育兒的科學建議不斷與時俱進:19世紀專家以「醫學-衛生學」模型來認識童年身體與建立育兒指南,20 世紀後逐漸轉變為「發展模型」,強調教育與認知刺激;特別是在 90 年代,新的大腦研究將早期童年建構為影響終生發展的關鍵階段,母親被告知五歲以前的早期教育與適當刺激,可強化孩子的大腦能力,左右孩子的未來智力與成就 (Wall, 2004)。
找回女人味:女性與運動的矛盾情結
2016年夏季奧運會甫落幕,臺灣唯一一面金牌由女子舉重選手許淑淨奪下。檢視過去臺灣參與奧運歷史,女性運動員是主要的奪牌者,然而,女性選手為了獲得獎牌,必須經歷艱苦訓練歷程,不過,媒體報導總聚焦在其容貌、體型,並隨著個別運動員「女性化外表與否」而發展出不同的評價。
一個女性主義社會學家的界線思考
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比起任何現成的答案,提問的方式是更關鍵的。因為,問題的架構決定了你可能前往的方向。 … 閱讀全文 一個女性主義社會學家的界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