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成立,由13個各種弱勢團體組成,成功結合青年和購屋無望的中產階級,將社會(出租)住宅變成一個新名詞,取代以往的國民住宅政策。其開啟新的都市住宅模式,建築設計以促進鄰里關係為考量,也增加公共服務。以都市治理角度來說,社會住宅改變了以往政府只做建設不注重管理維護的弊病,提升政府角色為更精緻的都市管理者。從韓國的經驗可看到,社會住宅(或社宅)是一個不斷擴大、受到跨黨派支持的政策;在都市房地產市場不斷發展下,社宅正是能夠回應無住屋者日益嚴峻居住需求的重要政策。
標籤: 居住正義
臺灣住宅體系的結構性調整之道:寫於社會住宅運動十周年(一)
臺灣的住宅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很貴、不美觀、品質不佳又不好用。住宅做為投資保值的工具,遠大於提升生活品質的價值,也因此,住宅已是加劇社會不公平的重要因素。根據內政部調查2021年第2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臺灣房價所得比是9,臺北市高達15.8,這已經超過一般歐美所訂定的可負擔標準。臺灣的房屋有一半超過三十年,其普遍有結構上的安全問題,加上無障礙的設計缺乏。目前臺灣對於建物品質的調查,既沒有美觀的標準,針對都市也沒有訂定法律去要求建物立面與品質的維護,違章建築也缺乏有效的法令去規範和管理。
台灣住宅有「三高」——淺析台灣的土地、空屋與社會不平等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傅偉哲】2016 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積極回應台灣高房價的居住正義問題,無論是 2019 年的實價登錄 2.0 修正、青年租屋政策、或是各地社會住宅興建都顯示執政黨對於台灣住宅問題不同於過去的重視。然而,日前內政部回應社會課徵囤房稅引發不同團體爭辯,桃園航空城數千公頃的區段徵收通過、新竹璞玉計畫如火如荼展開 [1];民進黨政府看似回應高房價問題、但卻又在稅制與徵收議題上傾向財團。台灣的住宅問題一直存在著「高空屋率」、「高自有率」以及「高房價」的『三高』問題 [2];土地與居住正義牽涉民眾的生活負擔與財富分配,不動產所得分配是導致台灣所得差距惡化的原因之一 [3],是重要的社會學課題。藉由內政部近期回應空屋問題引發的爭辯,本文以空屋與房價數據,釐清城鄉差距造成的空屋區位與價格差異,探討導致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的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