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病毒量」為何物?從U=U省思愛滋意義與異議

自2019年底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或許教導我們人類更加體認到病毒衝擊全球的威力,也多少知悉病毒的傳播途徑及特性。不過,其中有一項重要資訊經常讓民眾搞不清楚,那就是「病毒量」和CT值的關係。CT值越高,意味著病毒含量越低,也代表該名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傳染能力越低。病毒量的高低與傳染力強弱程度是正相關的。 病毒量這檔事,事實上也和當今我們如何分流愛滋狀態,以及感染者如何重新理解自己等面向息息相關。也就是,不同於HIV病毒,由病毒量引領的罹病敘事,正撰寫著不同版本的愛滋生命史。但何以為此?一切都要從「治療做為預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說起。

隱喻、科學、性階序: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的社會學思考

生病時,人們吃不吃藥?有哪些考量?2021年世界愛滋日前夕,疾病管制署依循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所訂的指標,公布我國當年達成的愛滋防治數值為「90-93-95」;其中的「93」表示,在已知道自己感染狀態的我國HIV感染者中,93%的人已開始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這個數值高於當時的世界平均數值87,顯示出疾管署與相關單位在提升國人感染者服藥率上的努力。但是若回頭看十年前,根據《愛滋防治第六期五年計畫》的紀錄,2011年時,HIV感染者服藥率最高只有57.2%。換句話說,過去十年來,我國感染者服藥率有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