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企業帶回來:戰爭時期臺灣軍需工業的建立?

如果你走訪位在雲林縣的臺糖虎尾糖廠,會發現廠區內有兩座以紅磚砌成的巨大環形建築。斷垣殘壁的外牆,佈滿碧綠的爬藤植物,似乎隱含著許多歷史故事。實際上,這兩座建築是「酒精槽」,用來儲存工廠生產出的酒精。糖廠內出現酒精槽看似突兀,但有其獨特的歷史意義。這就要回到製糖業鼎盛的日本時代,在既有的產業基礎上,日本人引進機械化,大幅度提升製糖的速度與產量。而製糖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副產品「糖蜜」。原本作為工業廢品的糖蜜,隨著技術的革新,臺灣業者將其轉製為飲用的糖蜜酒或工業用酒精,大量銷售至日本國內。然而1930年代開始,日本發動一系列的對外戰爭,需要龐大的燃料資源,確保各式機具的運作。日本在缺乏石油資源的狀態下,又遭受能源禁運的打擊,內閣不得不尋找替代燃料,「無水酒精」在1933年的燃料協議會被提出。僅要將原本的工業酒精,經過蒸餾並脫水,便能製成可與汽油混合的新興燃料。配合政府的軍需產業政策,各大製糖會社擴建酒精工廠。換句話說,糖廠內的酒精槽揭示原先生產民需產品的業者,如何在短時間內轉為生產軍需產品,讓我帶大家進一步討論這個有趣的歷史過程。

近代民主的修羅場:俄烏戰爭給我們的幾堂社會學

1953年史達林去世,赫魯雪夫 (Nikita Khrushchev) 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直到1964年代下台的這11年間,除了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之外,赫魯雪夫還有兩個舉動,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看得到它們的影子,或是其影響。 1956年初春,蘇共廿大召開,赫魯雪夫發表談話,主要是針對史達林主義進行蘇共內部的自我批評,尤其是針對史達林時代過度中央集權、高壓式領導的反省,以及爾後對政治上「大清洗」(Great Purge) 的受害者進行平反。這開啟了東歐陣營的「後史達林時代」,讓東歐陣營各國蠢蠢欲動,試圖鬆動共黨階級領導的專制。尤其是在失衡的工業發展、路途坎坷的「集體化」政策困境下;再加上,戰後十幾年了,當初共產黨所承諾的無產階級民主,到頭來,也只淪為共黨階級統治。也因此,這個二戰時期犧牲了兩千多萬軍民性命來對抗納粹法西斯的「蘇聯」,被迫扛上了「極權專制老大哥」以及「共產制度的引介者」這兩塊大大的墓碑,成為了東歐其他國家異議者的標靶。

看不見的恐怖攻擊

趙恩潔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沒有一份關於文明的記載,不同時也是關於野蠻主義的記載。正如那樣的一份記載並無法免於 … 閱讀全文 看不見的恐怖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