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母職、育兒衛生與知識典範競逐

家中有學齡前嬰幼童的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往往對於處理髒污不陌生。從嬰兒時期處理孩子的吐奶、尿床、大便、流口水、清洗奶瓶、準備副食品;口腔期的小孩喜愛用嘴巴啃咬各式物體感受世界;到幼童時期學習拿餐具吃飯、喝水的杯盤狼藉、四處玩耍用手觸摸感受世界。照顧者時常花很多時間處理各式各樣的髒污,打掃清潔消毒,希望能降低孩子接觸病毒生病的風險。

「感恩惜福」錯了嗎?育幼院教養文化如何生產院生的階級恥感

您是否曾造訪育幼院抑或看過新聞媒體上對育幼院的報導?當您看見這些有安置保護需求的孩子,可以住在几淨窗明、舒適整潔的機構,過著吃穿用度不虞匱乏的日子時,心中是否曾浮現這樣的念頭:「這些孩子真的很幸福!」、「真的很幸運,還能碰到這麼有愛心的人!」、「用了這麼多的社會資源,真的應該感恩惜福!」

有位安置機構社工跟我們分享,每次她聽到有人這樣說,當下總是覺得很不舒服,如鯁在喉,想開口反駁,又不知如何回應這種看似沒有惡意又政治正確的話語。矛盾的是,她本身既是社工也是一位母親,平日同樣會將「感恩惜福」的價值觀灌注在親子教養和生活當中,那麼,為什麼當人們對院生說要「感恩惜福」時,她卻覺得很不安、不對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