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數位落差,「質」的數位落差,以及由家庭所傳承的數位文化資本

【馬國勳/臺北大學社會學系】資訊與數位科技的發展蓬勃快速,並且不斷推陳出新。上個世紀末的人們常問:「網路與數位科技會不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到了這個世紀,這類的問題已退居幕後,現代人更想知道的是:「下一個新推出的科技,將會是什麼?」社會學者所關心的其中一項課題,是不同程度的數位近用(digital access)與不同種類的使用方式(digital use),如何產生新型態的不平等,進而形成一股難以消弭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這問題自 1990 年代開始出現,但到了 2019 年的今天,關注這類問題的研究者似乎沒像以往那麼多了,彷彿數位落差已不復存在,但數位落差真的消失了嗎?

台灣孩子的第二輪班:課外活動中的階級、性別與社會界線

【石易平/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你是否曾經在四點十分時,路過社區附近的國民小學門口?那是台灣大部分國小學童放學的時間。倘若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門口上演的劇碼,不單純是溫馨接送的親子團圓場景,還有更多更多,是急著招呼孩子搭上安親班大型遊覽車的補習班老師、是父母雇用的課後保母、亦是遛狗的外籍家務移工們,拉長身子在圍牆外等待。觀察從校園邁步出現的小學生,肩頭上除了沉重的書包,幾乎男男女女都拿著另外一個,標誌著才藝安親班招牌的第二個包,他們排著隊,跟著安親班老師,從一個教育機構進入另一個教育機構:才藝補習班做為台灣孩子的日常,童年學習的「第二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