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曾經有一段時間,那洗石子、紅磚外牆、帶有點西洋洋樓式的日治時期建築,隱身於曲折的巷弄間。由外觀上,或許能令人察覺到其歷史性,但由於大多數與雜物相處,模糊它們的價值與美感,僅有陳腐與老舊,成為過去存於今日的模糊印象。就像台南府城市中心民生綠園圓環周邊環繞的日治時期建築,其中一棟最具規模者,位於中正路跟南門路交接路口,為當時的台南市政府:兩層樓的紅磚色建築,周圍圍繞一道牆;圍牆與建築之間,有幾棵一層樓高的大樹;正門口圍牆外的左右兩邊,各自立著一個公布欄,兩根紅色柱子所撐起的綠色中式屋簷,上面斑斑駁駁的是紙張撕貼痕跡。即使座落在人來人往的鬧區,它也與生活保持一段距離。當原本逐漸消失在記憶中的事物陸續被列入文化資產,回到市民日常生活,地貌隨之更新,召喚出記憶重新訴說往事,台灣的國族想像也隨著這些文化資產,鑲嵌在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情境裡。
標籤: 歷史
草帽的歷史社會學──從「真田紐」談起
日本NHK電視台於2016年製播的大河劇《真田丸》,今年三月間在台灣緯來日本台播出,不久前才下檔。該劇由堺雅人、草刈正雄、大泉洋、長澤雅美等人主演,內容講述日本戰國時代後期的著名武將真田幸村(信繁)(1567-1615)與父兄的故事。劇中第39回「歲月」中提及真田幸村發明了「真田紐」(緯來日本台翻譯成真田繩),我想從這個特別的物件來說一個關於其後三百年「大甲帽」及各種草帽站上全球時尚舞台的歷史。從真田紐到大甲帽,這個打啞謎般的聯想,多多少少仿效了卜正民(Timothy Brook)觀看維梅爾畫作的方式,他在畫中看到許多小地方和小事物,它們雖然只是幽微地透露某種間接的關連,然而,用卜正民的話來說,其中卻「隱藏了遙指更雄渾歷史力量的線索」。[1] 串起這些小地方和小事物的,我相信,就是一種社會學的歷史想像。
歷史、比較與因果:從遮打革命與太陽花運動的比較談起
湯志傑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隨著香港佔中爭真普選的運動演變為西方媒體所稱的遮打革命,不少國內外的觀察家紛 … 閱讀全文 歷史、比較與因果:從遮打革命與太陽花運動的比較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