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消費的社會學想像: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生活劇本

永續轉型不只是生產系統和科技的挑戰,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必須改變。近年對日常生活如何永續轉型的討論,多把重點放在改變個人的選擇。本文要介紹社會學怎麼分析日常生活,為什麼重點不在每個人的選擇,而是在生活中的實作劇本。 我們越來越常看到各種討論,思考怎麼讓人們採取友善環境的行為。例如最近工研院歸納出20項關鍵的淨零永續行為,並做了一個行為改變的調查。這項調查發現:51%民眾願意買台灣生產和當季的食品、40%願意每年買新衣服數量減半、44%願意不浪費食物,但只有13%願意用素食取代紅肉和乳製品、只有16%願意上下班共乘。不難看出,這樣的調查把重點放在每個人的日常選擇。 這樣的調查反映了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生活是個人選擇的加總」,改變生活就是改變一個個日常選擇。這個觀點還認為,只要越多的消費者能夠在更多的關鍵項目上做出正確選擇──例如吃在地和當季的食物、調高冷氣溫度、上下班改搭公共運輸,就可以減少整體社會的環境影響。從這樣的看法延伸,人們也常把希望放在產品的設計上。如果有更多的人有環境意識,要求更節能、使用更易回收的材質、更耐用的產品,就可以市場的力量引導生產者設計出更好的產品和銷售、流通模式。 但生活真的只是一連串的選擇嗎?隨著環境意識和習慣養成,我們就會做出更好的選擇嗎?甚至,努力地做出更好的選擇,消費就會變得永續嗎?這些問題讓我們回到了社會學的根本提問:社會生活是什麼?社會行動如何可能?又如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