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史達林去世,赫魯雪夫 (Nikita Khrushchev) 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直到1964年代下台的這11年間,除了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之外,赫魯雪夫還有兩個舉動,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看得到它們的影子,或是其影響。 1956年初春,蘇共廿大召開,赫魯雪夫發表談話,主要是針對史達林主義進行蘇共內部的自我批評,尤其是針對史達林時代過度中央集權、高壓式領導的反省,以及爾後對政治上「大清洗」(Great Purge) 的受害者進行平反。這開啟了東歐陣營的「後史達林時代」,讓東歐陣營各國蠢蠢欲動,試圖鬆動共黨階級領導的專制。尤其是在失衡的工業發展、路途坎坷的「集體化」政策困境下;再加上,戰後十幾年了,當初共產黨所承諾的無產階級民主,到頭來,也只淪為共黨階級統治。也因此,這個二戰時期犧牲了兩千多萬軍民性命來對抗納粹法西斯的「蘇聯」,被迫扛上了「極權專制老大哥」以及「共產制度的引介者」這兩塊大大的墓碑,成為了東歐其他國家異議者的標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