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大潭藻礁事件的社會觀察

【林君諭/國立台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8年4月28日,由多個關心桃園藻礁的民間團體共同組成的「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召開記者會,並且舉辦了藻礁永存音樂會。在這個活動中,多個關心生態的環保團體齊聲表達「保護藻礁永不妥協」的信念,藉以喚起社會各界對藻礁的重視與保護的必要。

謠言與後事實的生產與傳播——在「滅香」事件中的情感模式

「流(謠)言止於智者!」應該是每一位讀者在日常生活裡或多或少會聽到的一句話。不過,從去年英國脫歐公投,到美國總統大選之後,「謠言」透過社群網站與媒體的傳播大行其道,與「後事實」(post-truth)/(postfaktisch)的概念結合,成為牛津字典與德語協會(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e Sprache)2016年度選出的關鍵字。這篇文章要討論的就是謠言,一方面以近日媒體及社會高度關注的「減香」/「滅香」的課題作為討論對象;另一方面回到社會學領域裡,連上一個若隱若現但又沒被好好討論的概念:情感。

不同顏色的供應鏈:透過社會價值來創造產業升級

潘美玲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對紅色的恐懼 「紅色供應鏈」最近成為臺灣社會一個熱門的議題,這個用詞透過電視 … 閱讀全文 不同顏色的供應鏈:透過社會價值來創造產業升級

中國南水北調與內部殖民

黃書緯 /中山大學社會系 這幾年,北京的霾害問題成為世界焦點,美國駐北京大使館因為公布北京空氣監測數據,而與北 … 閱讀全文 中國南水北調與內部殖民

作環保的社會想像與實踐:社區、經濟與環境

郭瑞坤 /清華大學社會所 環保是什麼?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平常習慣回答的可能是:宗教團體如慈濟做的資源回收、環保 … 閱讀全文 作環保的社會想像與實踐:社區、經濟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