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第27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7)在埃及落幕,面對當前氣候變遷所帶來之各項生態與生存危機的急迫感,除了在國際政治與全球經濟體制層次有多元制度行動者積極進行角力與協商之外,許多國際宗教領袖與在地宗教團體也不落人後,不僅積極以宗教身分呼應COP27展開政治談判,也試圖從宗教、信仰與靈性的立場,提出宗教生態立場出發的反思,敦促各國領導人對氣候變遷採取積極行動。像是在COP27期間,有來自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和佛教在內的宗教信仰代表齊聚倫敦,倡議世界各國領導人必須對當前氣候現狀採取氣候懺悔行動;又或,在COP27的會場外,亦有宗教促進和平組織(Religions for Peace)、巴哈伊國際社群、聖公會與發源自臺灣的慈濟,共同組織了一場「透過道德、跨世代、跨部門來實現回應氣候變遷的雄心」(Realizing Ambition through Ethical, Intergenerational and Multisectoral Responses to Climate Crises)之會外座談。如今,越來越多的宗教、信仰與靈性社群對氣候變遷議題展開積極的回應,而宗教社群所帶動的宗教生態或靈性生態反思如何可能對氣候變遷的現實有所貢獻呢?
標籤: 環境
雙重標準與它們的源流:水源治理如何「做環境」也「做人」?
從新店總站搭上公車,穿越郊區住宅與高速公路,大約三十分鐘就能抵達新北市坪林區。這裡是臺北的「里山」,也就是聚落邊緣的山間地帶;它是大臺北重要的茶區,特產文山包種茶名聞遐邇,而它同時也被列為「臺北水源特定區」,供給雙北都會區約三百七十多萬人口的民生用水。平日的坪林老街安靜得像一場漫長的午睡,偶有居民騎著機車穿梭茶園與市街,北勢溪緩緩流過,構成一幅悠然的茶山風景。我從碩士班就讀臺大城鄉所時期開始在坪林做田野,結識許多經驗豐富的茶農,雖然他們對「做茶」各有見解,但在對話中,多少都透露了對水源區管制政策的不滿,而這種不滿並不直接與他們對「環境」的認知相關。比如一位堅持守護環境、主張眾生平等的茶農,同時也會抱怨限建措施讓他的下一代失去回鄉的居住空間。開發住宅難道就不是破壞環境嗎?這種聽起來像是「雙重標準」的思維令我感到好奇,於是我從碩士論文的主題「做茶」,延伸到博士論文的主題「做環境」,嘗試討論從國家到草根社區,由政策、技術和公民行動連接起來的環境治理動態。我在論文中主要結合「環境治理術(Environmentality)」與「主體性(Subjectivity)」兩個互相嵌合的概念,環境治理術探問:水源區的環境如何藉由不同典範的治理實作,被形塑成特定的環境型態,以及治理典範的合理性及正當性,如何在特定的社會/政治脈絡中被建構出來;主體性則是探討治理實作與水源區在地社會的互動關係,包含個體層次的意識、認同、價值觀,以及社區層次的團結動能。本文主要分成四個部分:首先是概述臺北水源特定區的管理體制,再來回顧三個不同治理典範對坪林在地社會的影響,最後則是總結治理術與主體之間「做環境」也「做人」的交織關係。
【活動紀錄】社會學在永續職涯中為什麼有用?九位臺大社會系系友永續職涯分享
超過四萬人響應今年(2022年)世界地球日RA100地球解方的系列論壇,顯見永續議題已經成為臺灣民眾關注的重大議題,不只是民間單位與公部門,更有許多永續標竿企業也參與這場盛事。 隨著這股國際趨勢,加上國家制定相關法規,越來越多企業增聘永續相關職位,ESG人才也成為炙手可熱的對象。根據《遠見雜誌》2022年的調查結果,有40.8%企業將ESG議題納入董事會議程。而據國際能源署(IEA)在2021年5月發表的《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報告指出,淨零排放將帶動企業對再生能源的投資,預計到2030年將為全球創造1,400萬個職位。 ESG是3個英文單字的縮寫: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三大面向裡,S強調了永續轉型的社會面,這包含的不只關心企業的性別平等、員工福利推進,也強調企業的社會投入,其中重視的公平正義價值與社會學不謀而合。 臺大社會系環境社會學的授課教師劉仲恩注意到了這股趨勢,鼓勵學生畢業後投入永續產業,成為綠領人才。上週三邀請到九位臺大社會系畢業校友,至課堂分享他們現職的永續產業工作內容,呈現社會系所學的技能與關懷如何應用於工作之中。
面對氣候變遷,社會學不能缺席
【劉仲恩/臺灣大學社會學系】2018 年 8 月 20 號,當時年僅 15 歲的瑞典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隻身一人,拿著親手繪製「為氣候罷課」(skolstrejk för klimatet)的標語,前往瑞典議會大樓外頭抗議,沒想到此舉竟然一舉打開了陳悶多年的氣候社會運動,受到童貝里感召,世紀各地的年輕人以 Fridays for the Future 為名,組織了氣候罷課大串連,希望透過學童的力量,敦促各過政治人物和企業積極採取行動,擔起對抗全球暖化的責任,在 2019 年 11 月 29 號,聯合國氣候峰會開幕的前三天,據估計全世界有超過 150 個國家,2000 多個城市,接近兩百萬人走上街頭,童貝里也因此聲名大噪,獲選為《時代》雜誌的年度人物,這些發展,在在提醒世人,氣候變遷是現在進行式,採取行動刻不容緩。
搶救大潭藻礁事件的社會觀察
【林君諭/國立台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8年4月28日,由多個關心桃園藻礁的民間團體共同組成的「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召開記者會,並且舉辦了藻礁永存音樂會。在這個活動中,多個關心生態的環保團體齊聲表達「保護藻礁永不妥協」的信念,藉以喚起社會各界對藻礁的重視與保護的必要。
有機食物:新的「農業問題」?
我很喜歡逛黃昏市場,因為可以喊價以及嚐到各類型令人唾唌的熟食(分明就是個吃貨,還假裝自己是逛菜市場辦桌的主廚!)。有些時候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到附近的連鎖超市添購食材。但不管是在黃昏市場還是連鎖超市,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聽別人怎麼「聊」食物(好啦~我知道我好像有那麼一點愛偷聽別人說話的怪僻~)。最近上了連鎖市場,會聽到有人說:「這是有機的耶~」、「什麼是轉型期有機啊?」或是「這有產銷履歷喔~」;而到了黃昏市場,和手上刺著美女圖的菜販閒聊攀交情,希望能多拿點蔥時,他竟然聊起新政府說要推「攻擊型農業」以及「有善農法入法」。更令我吃驚的是,他對農委會嘗試推動六都學童每週吃一次有機營養午餐,以及有機農藥驗證,發表了無數的深入意見。這證明了強者我朋友所說的,高手都是在菜市場賣菜或是掃地的!!而最近在學院或是田野裡頭,常遇到一些學有專精的專家或是擁有驚人地方知識的農民。他們熟悉各種有機農法以及農業技術改良等。在他們當中,有些人認為「市場導向型農業」或是「技術升級」應是台灣應要發展的方向;另外有些朋友則堅持「友善農法」、「生態有機」才是回歸農業本質。有機農業的發展問題,竟在最近農業界產生論辯:台灣農業到底要朝向「小農派」或是「 市場派」發展。
邁向社會企業之路
蔡 亮/國立金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企業的社會爭議與企業社會責任關係 今年四月,數百噸死魚被沖刷至越南中部的河靜 … 閱讀全文 邁向社會企業之路
自然治理術:河岸地景轉型與都市發展
王志弘 /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1990年代晚期以來,台灣主要城市紛紛致力於水岸再開發。過去因為防洪 … 閱讀全文 自然治理術:河岸地景轉型與都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