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疾病的隱喻》到《命若星塵》——淺談疾病回憶錄為何而寫?如何書寫?

也許你也曾好奇,爲什麽有些人在身患重疾之後選擇沉默,卻熱衷於寫作,在回憶錄中敞開思想,暢所欲言? 疾病回憶錄是關於創傷修復的個人創作,是明亮又溫柔的私密空間。疾病回憶錄的核心主題通常是罹患重疾之後,如何促發社會世界的脆弱,以及對日常生活的重擊。疾病回憶錄的書寫可以幫助個人觀察分析自身那些幽暗的情緒,與家人和朋友以及大衆分享和溝通,甚至與病友傳遞資訊和彼此激勵。不僅是疾病,包括以失去親人、性侵害、成癮性藥物等事件為核心關切的回憶式寫作,都可以被稱作創傷回憶錄。而創傷回憶錄最終目的是藉由創造性的方式,解決創傷帶來的倫理問題,為絕境中的人點亮一條精神出路。

個人如何(不)能替自身健康負責?: 從 Barbara Ehrenreich 的晚期著作 Natural Causes 談起

【黃華彥/東華大學社會學系】自從民國七八零年代,臺灣社會的主要死因,便從急性病(腸胃炎)和傳染病(肺炎),變成慢性病(癌症、腦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等)。弔詭的是,雖然我們似乎接受生物醫療在控制慢性病上能力有限,但我們卻也同時越來越強調個人預防和治療慢性病的責任。這種「健康的個人責任理論」(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of health),或是 Robert Crawford 帶有貶義稱之的「健康主義」(healthism),是立基於一種信念:我們可以透過「健康生活方式」(healthy lifestyle),包括飲食控制、運動、避免菸酒和非法藥物、保持正面情緒和思考等等各種健康實作(health practices),啟動我們身體內部—特別是免疫系統—的「自癒力」,以得到預防和治療慢性病的效果。健康的個人責任理論宣導者,一般強調自身相對於生物醫學之「身心二分」以及「治標不治本」的優越性,稱自己為「整體」、「自然」、「系統」、「身心」醫學。健康主義支持者對於自身醫學思想以及療法之信心,只要去逛一下書店健康保健區瀏覽一下書名,就可清楚得知:「無病時代」、「過敏一定治的好」、「心轉,癌自癒」、「打造不老血管」、「吃錯了,當然會生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