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中,主編臺大出版中心的〈台灣研究先行者〉書系的黃英哲教授有鑑於當時已出版傳記主角均為日本學人,認為應當要開始討論臺灣學人的臺灣研究,而臺灣第一個社會學博士陳紹馨,就成為接下來的出版目標,並詢問筆者撰寫的可能性。當時筆者對陳紹馨的理解僅限於著名的〈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臺灣〉一文,以及聯經所出版的《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一書,再加上當時洪子偉教授所推動的臺灣哲學史運動所挖掘出陳紹馨在日治時期關於黑格爾的論文,誤以為應該可以用主要研究課題之外的時間完成這個有意義的工作,就答應下來。傳記雖然不是當代社會學的主要文類,但筆者就讀博士班時曾在歷史學系修習M. H. Hacohen教授所開設的思想史方法,透過閱讀青年Karl Popper研究來掌握思想傳記這個文類,再加上廣泛閱讀國內外學者所撰思想與學術傳記,自認應當可以面對傳記書寫挑戰。不過實際進行下去,發現陳紹馨學術生命的複雜度遠遠超過原先想像,暫時擱下了其他的研究與寫作計畫而將這本書做為主要工作,歷經了兩年寫作完成書稿並利用一年進行學術審查與修改,最終在今年10月順利出版,在書籍出版後也陸續在幾個不同場合中與學界同仁交換意見,藉此一角紀錄書寫過程的一些點滴以及在出版後的一些初步回應。
標籤: 社會學者
我們社會學者這樣看疫情…
我們常說有什麼樣的家庭,往往就有什麼樣的小孩。今天我要說的是,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社會學者!
我們社會學者,整天都在想,臺灣是什麼樣的社會呢?這是社會學的第一步。我們社會所,就是探索我們社會人們實際存在的狀態,是一個再現(再度呈現)的過程。它如何再現,就是社會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力量的展現;而且,當我們「呈現社會存在的狀態」時,也會同時與社會互動。這個時候,我們社會學者,也希望能夠「打造」我們的社會。對社會有積極貢獻。
臺灣社會最近籠罩在COVID-19疫情當中,那我們社會學者有角色、有責任嗎?疫情目前還是現在進行式。我們中研院社會所同仁,會怎麼理解疫情的個人困難和社會困境呢?我們社會所的同仁會這樣看:「個人的困難」、「社會的困境」,必須和「結構的限制」及「制度的安排與變遷」,連結起來。
結構和制度,有三個主要面向:「家庭及社區」、資本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