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婕/台灣大學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歐洲各國在 2015 年難民危機高峰的衝擊下,面臨內部社會潛在族群分化的危機,除了重新檢視開放入境規範並限制總量外,官方喊出的融合口號更是不絕於耳。而德國為因應短時間內大批難民入境,主張的融合政策力圖透過語言學習、技職訓練及實習讓難民盡快重新就業,藉職場參與融入德國社會。但融合政策並非因難民危機而起的新產物。西歐各國的融合政策行之有年,只是對象多為因家庭團聚而前來且不具歐盟公民身分的第三國國民(third-country nationals)。這些以促進融合、提倡外來移民瞭解地主國文化為名的機制,除了入境後的語言文化課程外,德、荷、法、英、奧、丹麥等國施行的境外(即入境前 )語言測試其實更被視為「移民把關」(gate-keeping)的一環。就政策立意面來看,以上這些歐陸國家從早期強調外來人口單方面同化並接收地主國社會民族文化內涵,中期推行多元文化共容並行,以至今日首重外來移民需熟悉地主國政體法治制度,以公民價值為導向的融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