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滿是憂愁,卻又能從憂愁裡頭找到喜悅;明明盡是困難,而他們總能夠憑藉勇敢繼續劈荊斬棘。」
這是在說誰?是經歷千辛萬苦打拚成功的頭家?還是修行有成的人生典範?都不是。他們是一群十五、六歲、國中剛畢業的臺灣美髮建教生。您看過他們嗎?您認識他們嗎?您讓他們洗過頭、剪過髮嗎?
迫於家庭的經濟環境,他們參加了建教合作,一邊上學,一邊在工作現場學習,希望同時解決經濟的難題並學習到就業的技術。但事與願違,他們在工作現場的大部分時刻,其實是在勞動,無法學到技術,而且獲得的報酬不高,只能在下班後額外付費學習。然而,他們不是不知道,卻仍接受這樣的處境,甚至肯定建教合作。建教生面對不合理的待遇卻還投入,為什麼?建教合作的美意最後變成惡果,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