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速二十公里:內山農村的社會變遷與人情倫理

若要直接描繪內山的老年生活步調,我會說那是「時速二十公里」。 我於2018年十一月至2020年三月在台南東山一個淺山農村「內山」。本文回顧田野步行產生的交流,我偶然關注到阿公們在「時速二十公里」的騎乘移動中進行了短暫卻深刻的社交,以此帶出老年男性的感官經驗、1970年之後的空拍影像、1947-2019年地區人口統計等多重視角帶出內山的社會變遷。

農村:現代性未竟之處?還是社會創新的苗床?

【鍾怡婷/中研院社會所】幾年前加入「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有了機會深入瞭解果樹農家和一個淺山農村的處境。我們帶著「什麼都可以試試看」的社會學介入關懷,膽顫心驚地展開對淺山農村的認識,並探索與當地居民合作的可能。但是當我們成為一種外來資源進入到資源較匱乏的農鄉地帶時,很容易只接收到農村的問題、不足、缺乏與需求,而資源提供者也容易自我催眠認為問題可透過我們的介入被解決。經歷挫折之後,我們才發現很多烏托邦的理想,並不是照搬複製就會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