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PTT 常見的熱門文章中,有一類型就是在探討臺灣到底算不是算是「先進國家/已開發國家」,還是只算一個「後進國家/開發中國家」。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研究告訴我們,這樣的爭論之所以常常會出現在大眾討論的版面上,正是在於一種根深蒂固的社會科技想像──沿著科技發展來衡量自己並且想像未來。如果回顧科技政策與戰後臺灣發展的文獻,一個非常鮮明的討論軸線會浮現出來: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夠追趕上西方先進國家?該如何進一步的發展自身的社會、經濟與工業?簡單來說,我們該如何進行「現代化」的重要工作?可以說,關於現代化的追求與後進國家的自我認同,形成了我們在戰後五十年內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討論的基本調性。更具體的來說,在「科技發展」的議題上,更是居於主流論調的地位。其實這樣的現象並不只限於臺灣,韓國鄉民也很喜歡問相類似的問題。舉例來說,韓國在戰後發展的歷程,也喜歡將科技的發展等同於工業的進展與技術面的進步,追求一種以國家總體作為單位的「發展」與「進步」的觀點。瞿宛文將上面這種以「落後的羞辱感」所映襯出來「集體追趕的衝動」稱為「發展意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上,我們很能夠理解社會科技想像(sociotechnical imaginary)的存在——它是那些渴求、嚮往的想像,經由科技而「經濟要發展、工業要現代化、社會文化要進步」,成為了跨越政黨組織與社會團體藩籬的共通語言。這是戰後臺灣社會在進行討論與彼此對話的時候,不可或缺的語言要素,也是在進行政治宣傳時,往往能夠勾引民心的響亮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