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和膚色,對於人的「運動天份」有沒有任何關連,在大眾媒體和線上社群,時有討論。尤其在能見度最高的幾項運動中,許多黑人球員的成就,讓不少人認為,他們的「身體素質」或「基因優勢」,是他們得以在運動場上成功的主因。最近在運動網站《動誌》上的一篇題為「為什麼黑人選手主宰多數運動?帶你解密他們『跑得快又跳得高』的原因!」的專題報導,試圖用「科學」的角度,探討「種族」在運動賽場上,是否真的是一個可以左右競賽勝負的變因。文章一開頭,就給了一個很肯定的答案:
標籤: 黑人
「黑人自助餐」:批踢踢的腫足騎士們
臺灣關於人種及文化差異的討論並非新鮮事。當「黑人的命也是命/黑命攸關」(Black Lives Matter, BLM)在美國各地風起雲湧時,在臺灣最大的網路論壇批踢踢(PTT)卻不見太多對於黑人平權運動的支持,「黑人自助餐」這個負面詞彙仍然持續被使用。如同仇女的網路鄉民們使用「女權自助餐」一詞,黑人自助餐意味著:種族如同女權等口號,被黑人隨意「濫用」來爭取(不應得的)權利。 既然「黑人自助餐」一詞在網路上被普遍使用,本文也來「批踢踢看天下」一番。
運動紀實:BLM的都市叢林游擊戰──紐約非暴力的藝術抗爭
兩年前的五月底,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明尼亞波利斯,一名黑人(喬治・佛洛伊德)慘遭白人警員壓頸8分46秒直至死亡,瞬間引爆美國積蓄已久的種族議題,造成全國性的抗爭運動,猶如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眾人高舉著Black Lives Matter(BLM,中譯「黑人的命也是命」或「黑命亦命」)的旗幟,抗議警察對黑人族群長久以來的不平等對待,在逮捕、執法、監禁等層面都顯示種族上的偏誤,使有色人種淪為警察體系下的弱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