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欣怡、陳亞筠/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你是否曾經在路上看到過「蘿莉塔」(Lolita)的身影?又對於這樣的穿衣風格與愛好有什麼樣的想像和理解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窺「蘿莉塔」的世界觀,討論「蘿莉塔」這種穿衣風格的自我認同。我們認為,穿衣偏好未必是下游或次要的認同來源,在檢視行動者的社會認同及其所造成的影響時,不要只依據其人口特質作為出發點,而可以有更多元的觀察。
不只是穿衣風格:蘿莉塔作為一種次文化和自我認同
Lolita 服飾的靈感來自於法國洛可可時期和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服飾特色,及膝的澎裙、層層堆疊的蕾絲和荷葉邊、還有各式各樣的髮飾,「如同洋娃娃一般」是 Lolita 服飾最為人所知的印象。Lolita 次文化的濫觴始於 1970 年代,此一服裝風格的成形則是來自於 1990 年代知名的視覺系樂團 Malice Mizer 的吉他手 Mana。2004 年「下妻物語」這部電影的誕生,更使得 Lolita 文化在當時的日本變得蔚為風潮,也讓更多世人知曉 Lolita 的存在。
所謂認同,簡言之,就是對於「我是誰」的定位。對於「Lo娘」【註1】而言 ,買了第一件裙子之後,便像是從一個普通的「地球人」搖身變成「Lo星人」。Lolita 服飾不只是一般的服飾,愛好者其實透過這種充滿蕾絲、荷葉邊、澎澎裙擺的服裝,逐漸形成認同社群:Lo娘們熱愛這樣的穿衣風格,積極欣賞與蒐集各種款式的 Lolita 服飾,努力尋找相關資訊等。 Lolita 作為一種小眾的愛好,愛上這味穿衣風格者,走在路上總能吸引路人的眼球:這不折不扣便是社會學者 Brekhus 口中的「被標誌認同」(marked identity),其所對應的就是一般未被標誌(unmarked)的穿衣風格。前者引人注目、略帶神秘;後者則是被視為理所當然、再普遍不過。也正因為 Lolita 是小眾、少有的穿衣風格,愛好者多半難以從鄰近身邊的好友找到太多同好,往往只能透過網路尋找特定社群、論壇或者專程參加實體的 Lolita 聚會,來找到相關資訊乃至於歸屬感。
其實穿著 Lolita 是一件極為費力的事,首先,Lolita 服飾的華麗是來自於層層堆疊的布料,也因此有著一定的重量。炎熱的夏天尤其是 Lo娘們的惡夢。除此之外,Lo娘們還必須學習打理好自己,學習化妝、擺姿勢。當我們看到盛裝打扮的 Lo娘,他們不會顯示出自己是多麼努力才達到這個境界,而是一派輕鬆地出現在眾人面前,仿佛他們天生就適合穿著 Lolita 一般。
Lolita 文化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進入門檻。比方說,Lolita 服飾的取得並非易事,不管是日本品牌或中國品牌,都無法像是購買 UNIQLO 一樣方便。以日牌為例,想要購入就必須委請代購或直接透過官網預約,但這兩種方式都需要耗費額外的時間與金錢、甚至必須研究如何操作才能順利購買到心儀的Lolita服飾。此外,Lolita 服飾的裝備十分繁複,不只是裙子本體很重要,頭飾、假髮、襯衫、襪子、裙撐和鞋子的搭配和諧程度,也要 Lo娘們額外花費心思去鑽研。最後,要成為 Lolita 文化的追隨者也得有些經濟基礎,因為即使是價格較為親民的品牌,價格也是 1000 元出頭起跳。
Lolita 認同甚至對於選擇伴侶的標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比方說,經常被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就是「另一半不喜歡自己穿 Lolita 怎麼辦」;有趣的是,發文底下 Lolita 同好的回應幾乎都是勸離不勸和,其理由大抵是怎麼穿衣是自己的自由,另一半無權干預等。因此選擇能夠接受自己穿著 Lolita 的伴侶成為 Lo娘們很重視的擇偶條件。更遑論省錢只為了購買 Lolita 服飾更是 Lo娘們的日常,Lolita 衣著在這些愛好者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蘿莉塔們的「劃界工作」
劃界工作可以簡單定義為「我不是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透過各種方式去追求和實踐「我是誰」;另一方面也藉由各種方式區隔出「我不是誰」。不過,讓圖像更為複雜的是,有時「我不是誰」不總是負面與否定的意涵:雖然有時的確涉及到自身不想被歸類的類屬,但有時則是界定自身與某些類屬不同;甚至,人們也可能有某個極為崇拜和內心嚮往的身分類別,但卻認定眼下的自身尚未「夠格」。
在這個部分我們轉而討論蘿莉塔們的劃界工作。在介紹蘿莉塔們的外部劃界與內部劃界前,讓我們先談談圈外人對於小眾認同經常會產生的「送作堆」效應。社會學家 Eviatar Zerubavel 發現,主流文化的奉行者經常會扁平化小眾文化內部的差異,忽視其複雜性,而只取特定的特質作為整體代表、形成刻板印象。在我們的例子中,儘管 Lolita 內部存在各式各樣的風格,外人習慣忽略這些種類的不同;並將甜系、古典、歌德、王子裝這類差異全都「送作堆」的歸類於 Lolita 的範疇中,也因此毫不意外的,圈外人在看待 Lolita 之際,便存在著某種既定的刻板印象。「甜系」幾乎是普羅大眾對於 Lolita 的唯一印象:大大的裙擺、層層疊疊的蕾絲、可愛的圖案於是和 Lolita 畫上等號。Lolita 這個旗幟下五花八門的風格只有圈內人才得以辨識,對於外人而言則難以(懶得?)區分當中差異。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蘿莉塔們的外部劃界,也就是如何定義、建構和維持自身與那些「非蘿莉塔」的差異。稍加觀察便能發現,Lo娘們經常在自己的個人頁面和公開場合大聲疾呼 Lolita 和 Cosplay 的不同,同時也亟欲和女僕穿著和情趣內衣進行區分。只要有人誤認 Lolita 為 Cosplay,Lo娘們會感到焦躁與憤慨。即使很多動畫人物的確是 Lolita 穿著,然而只要是角色穿著的 Lolita 具現化到三次元,即便外觀看起來差不多,但它就不是 Lolita 而是 Cosplay。而在女僕裝的部份,雖然女僕裝多以蕾絲和荷葉邊做裝飾,可是女僕裝只會在特定的餐廳—女僕咖啡廳出現,它並非可以穿上街頭的衣著。再者,Lo娘們非常忌諱 Lolita 服飾和情趣睡衣誤認,因為這種刻板印象會對 Lo娘整體帶來負面印象和影響,例如:走在街頭上被偷拍或騷擾。
有趣的是,「軟妹」這種被 Lo娘歸類於「地球人」範疇的穿衣風格,的確和 Lolita 風格存在重疊與難以區隔之處。原因在於 Lolita 有一個分支叫做「輕Lo」,輕Lo主打日常簡潔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上便和軟妹容易產生混淆。雖然Lo娘可以辨識出屬於 Lolita 還是軟妹,但兩者的差異並沒有具體的標準,形成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況。如果真的無從辦認,就會以「只要不是仿冒品就好,是 Lolita 還是軟妹都無所謂,兩者都是漂亮的裙子」為由帶過。此為展現 Lolita 和主流文化之間的邊界有時的確模糊不清。可以發現, Lolita 和 Cosplay、女僕之間的界線猶如銅牆鐵壁,然而軟妹和 Lolita 的界線某種程度則可經常、輕易地被跨越。Lo娘們其實也會在日常中尋找適合用來搭配的飾品,並用「好Lo、很Lo」來形容適合用來搭配 Lolita 服飾的單品。
蘿莉塔也存在著許多有趣的內部劃界,上述提到 Lolita 服飾有著五花八門的類別,每個 Lo娘也會擇定一至兩種特定風格著衣,甚至當 Lo娘們要嘗試從來沒有接觸過的 Lolita 風格時,內心掙扎也不小。比方衣櫃中主要由小眾的中華風和頗受歡迎的甜系所構成的 Lo娘,當要嘗試穿上古典和歌德路線時,也必須做足心理準備、並鑽研妝容和飾品搭配。這是因為 Lolita 內部不同風格彼此之間存在著涇渭分明的分野。
另一種內部劃界與分類的方式,是對於搭配是否得宜的評斷。對於 Lolita 穿著採取嚴格標準的Lo娘,被戲稱為「十級Lo娘」:他們對於什麼叫做「正統」的 Lolita 有所堅持;有些「十級Lo娘」甚至覺得唯有穿日牌者才有資格叫做 Lo娘。至於有些 Lo娘會把各種元素(例如眼鏡、球鞋、普通T-shirt搭配)混雜在一起,或是不化妝、不穿裙撐或襪子,這群人有時則被標籤為「痛Lo」:意指很雷的 Lolita 穿搭。當然,也有很多 Lo娘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不去任意評斷混搭的 Lo娘是不及格的搭配。這種內部劃界具備層級意涵,畢竟「十級Lo娘」傾向認為自己的搭配勝過於普通Lo娘和痛Lo。
最後,在 Lo圈刻意穿仿冒品(山品)會被稱為「穿山甲」。Lo娘們十分鄙視購買仿冒品的人,因此形成了購買正品者的階層比起購買仿冒品的人「高很多」,甚至圈內的思維是:穿仿冒品者沒資格稱為 Lo娘,直接「開除Lo籍」。這意味著買仿冒裙子是完全難以接受的行為,因此只要買過一次就會被大家牢牢記住。
具備規範性的「作蘿莉塔」
雖然蘿莉塔文化只是對穿衣風格的認同,卻具備高度規範性。Lolita 的愛好者很多是藉由朋友推薦才開始這樣的穿著打扮,一方面是因為結伴一起穿,走在路上比較不會害羞,另一方面由於 Lolita 相關資訊參差不齊且較少系統性的整理,所以更需要一個熟門熟路的人來帶領新人去了解 Lolita 文化。然而,自己也需要努力去了解 Lolita 文化,不認真「做功課」的任意穿搭,經常會踩到地雷,也會遭到其他同好的白眼。
得體的蘿莉塔裝扮搭配,有正式與不正式的兩種規範導師。正式的精神領袖非 Lolita 界的名人青木美沙子莫屬。2013 年蘿莉塔協會在日本正式成立,並且以推廣 Lolita 文化至全世界為目標。美沙子不但擔任協會會長,更被日本外務省任命為可愛大使(カワイイ大使)。蘿莉塔協會本身也致力在世界各國任命可愛大使,這些各國大使便等於被正式認證的 Lo娘。美沙子除了出席電視節目和錄製各種穿搭、化妝、編髮教學外,也曾經拍過一系列的搞笑影片,介紹穿著 Lolita 服飾時應該注意的禮儀,其中包含不能跑、不要露出裙撐、不要大聲笑、不要蹲著、瓶裝水不要對嘴喝、漫畫要包上書皮才可以看、不要用裙子擦手、不要當眾打噴嚏,林林總總十幾項。雖然有些規範看起來太過嚴苛,也為了提升娛樂效果而以誇張的手法拍攝,但這些儀節多少形塑著 Lo娘們穿著 Lolita 服飾時的禮儀規範。
部落客、Lolita 主題雜誌、日本模特兒和中國、台灣種草姬(意指穿著好看到激起別人購買慾望的人)則屬於非正式的穿搭與儀節導師。他們以推廣 Lolita 文化為使命,並頻繁地在個人頁面或是部落格、粉專更新自己的穿搭照。這些資訊也都成為一般 Lo娘定期閱讀與吸收的規範來源。
蘿莉塔眼中的神聖與世俗:以茶會聚會為例
Lo娘自身可以劃分兩個自我,一個「神聖我」和一個「世俗我」,而兩者之間的區分有時只在穿上 Lolita 服飾與否。當 Lo娘穿上 Lolita 裙子時,常常展現出與一般穿著的自己截然不同的氣質和舉措,進入某種「神聖狀態」,甚至當 Lo娘以「地球人」的裝扮出現時,旁人很容易認不出來。此外,在 Lo圈走跳時,Lo娘們通常會為自己選用暱稱、而隱去本名(換言之,世俗我),所以許多 Lo娘並不知道他人的本名。
讓我們進一步以茶會聚會為例,說明 Lo界神聖與世俗的區分。Lo娘們最重要的交流莫過於 Lolita 文化特有的茶會活動。茶會的現場於是也成為觀察 Lo娘們如何劃分神聖和世俗事物的場域。一種茶會是品牌茶會,另一種則是私人茶會。前者是由 Lolita 服飾品牌官方舉辦,私人茶會較為日常、放鬆,因此神聖和世俗的區別並不明顯。品牌茶會可視為所有 Lolita 活動最為嚴謹的一種。品牌茶會大致上有固定的流程安排:走秀、購物、下午茶和拍照。這四個流程中尤以走秀和購物的神聖性最高。品牌茶會經常會公開徵選走秀模特兒或是主打參加者可以徵選走秀模特兒,雀屏中選的模特兒並不是原來的自己,而是品牌的化身。走秀前不但和普通參加者加以區隔,在走秀過程中更是禁止其他人員走動和出入,模特兒也無法隨意開口講話或是展露個人情緒,直到走秀結束才得以用個人身分和其他 Lolita 同好進行交流。至於 Lolita 文化原本就是建立在消費上,所以品牌茶會的重頭戲就是購買裙子,在 Lolita 社群中這是展現自己對於 Lolita 服飾喜愛的最外顯方式。對於 Lo娘而言,把錢花在裙子上是一件很「神聖」的行為,Lo娘們在茶會中所展現的雄厚財力也往往讓人訝異。

此外,品牌茶會除了部分要求必須穿著該品牌服飾出席外,也會嚴格禁止參加者穿著仿冒品,因為這是玷汙品牌的行為。至於有一些事物在茶會現場被歸類到世俗的範疇,不適合正面談論更不適合加以批評,像是茶會當中的食物份量不夠或是美味程度不足、票價昂貴與否,談論這些事情會被視為過於庸俗、在意枝微末節。
衣著的社會意義
穿衣服似乎是人們再日常不過的一件事,但服飾不只具有保暖蔽體的功能,還具有社會性的功能,服裝往往被視為是階級或是品味的象徵,我們經常藉由人們穿著打扮來判斷他們的社經地位或是他即將從事的活動。而 Lolita 的服飾穿著,凸顯了服飾跟自我認同的關聯。此種衍生自穿衣風格的認同吸引愈來愈多人的關注和接受。透過對於 Lo娘們的觀察與討論,除了讓我們對此認同更為理解外,也期待相關概念與討論能被延伸至認識和想像各種其他認同,並對於各種認同均更為包容和尊重。
註1:儘管Lolita的愛好者未必僅限於女性,但畢竟絕大多數為女性,故產生「Lo娘」的稱號。至於穿著Lolita的男性則是會被稱為「Lo漢」。
Cover Image: 由 祝福的寫真 TW Cosplayer X Photography 提供
《羅莉塔》(英語:Lolita)
又譯為《洛莉塔》、《洛麗泰》、《羅莉泰》,是俄羅斯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用英語書寫的成名小說。小說於1955年在法國巴黎出版,1958年在紐約出版,1959年在倫敦出版,之後小說由它的俄羅斯裔作者翻譯為俄語。
小說中值得注意的是:主要人物和不可靠敘述者,一個37或38歲名為亨伯特·亨伯特的中年男子瘋狂地愛上了12歲的名為多洛蕾絲的女孩,並在成為她的繼父後有了性方面的介入。
「蘿莉塔」一名是亨伯特對多洛蕾絲的個人稱呼。
小說《蘿莉塔》出版後,即成經典,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文壇最有名的一部和極具爭議的作品。Lolita也進入了流行文化之中來描述性早熟的女孩。小說在1923年至2005年間位於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之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D%97%E8%8E%89%E5%A1%94
此小說作品與『蘿莉塔時尚』並無相關喔!
據說Lolita服裝風格的命名只是當初的設計者覺得唸起來可愛才決定此風格叫『Lolita』
此小說與蘿莉塔時尚風格無關,只是名字上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