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成為菁英的我們?985廢物們的自我剖白

2020年5月10日,豆瓣上一個名叫「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吸引了超12萬名校生的加入。小組的簡介是「98fiv大學,985、211失學失業者的新校園,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985廢物是一個自嘲的產物,985是中國菁英高校的簡稱,和廢物之間的結合,體現出一種矛盾的荒謬感,一種教育神話在個體身上破滅的彰顯。 中國高考的勵志標語裡,常能看到「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等宣揚個人努力、藐視階級和家庭出身的話語,似乎只需要通過考試,就可以戰勝既有的不均等的資源分配,打敗金錢和權力。 但大多的教育神話只停留在高考或是大學以前,似乎人們進入大學之後就會自動的成為社會裡的菁英。鮮少有人探討,那些拿著高分進入名牌大學的天之驕子們真的翻轉了階級,甚至成為了「菁英」了嗎?「985廢物」給出的答案是自我否定式的。 那麼在中國的大學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當孤魂成為土地公:臺北東區都市陰廟的在地神格化

位於敦親公園的有求必應堂,主祀對象為「開墾地主陰光」,據傳其原初曾是一具水流屍,百年前當地鄉民在憐憫或是恐懼的心理下為其建廟供予香火。牌位的神主形式、主祀對象為無名無主屍的立廟由來,抑或是廟體後方置放的骨灰罈,這些線索都透露著這是一間供奉著「孤魂」的廟宇,在臺灣民間信仰中,管這類敬拜鬼魂的廟宇為「陰廟」。然而,去年年初與一位在有求必應堂裡打掃的報導人K閒聊時,他對於開墾地主陰光的認識卻是:「你就把祂當作是土地公在拜就好啦!」。

世界與地方的辯證:長時段視野中的山城農業(下)

值得注意,我們應該擺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線性歷史進步史觀。近代以來全球資本主義的猛烈擴張,對於世界各地鄉村地區產生了劇烈的衝擊,地方農業愈來愈被編織入一個巨大的跨國經濟分工網絡之中,只不過由於各區域生態地理環境、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鬥爭形勢與地方社會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區域農業發展模式。一個地方的農業發展路徑,甚至可能因為重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變故,發生超乎預期的偏移。小農階級的處境,在許多國家也各不相同,如今國際農民研究更加在意哪些因素塑造了地方農業實踐的差異,而不把「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當作理所當然的最後歸宿。

世界與地方的辯證:長時段視野中的山城農業(上)

    如何理解臺灣農業?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在臺灣人的日常印象中,說起農業,大家總是夾雜許多矛盾的印象。有人說,臺灣農業很厲害、技術很強,農民擅長創新。又有人說,農村太苦了,年輕人都跑掉,農業只能靠補助維持。還有一些常見的說法,例如強調臺灣農業仍屬小農經濟,拼不過國外大規模機械化耕作的現代化農業。另外一些朋友,則把「小農」這個稱號保留給堅持友善與永續的小型耕作者,而把某些耕作面積動輒二、三十公頃的專業稻農或年收入輕易超過百萬的精緻農業,描述為現代的工業化農業。基本上,這些說法都沒有錯,只不過觀看的尺度不同,因此聚焦在不同的面向罷了。

P2P網路借貸平台的詐欺、信任與理性計算

臺灣具相當規模的P2P網路借貸平台「imB臺灣金隆科技公司」爆發出詐欺的新聞,希望能以這篇文章來簡要說明臺灣P2P網路借貸平台的運作,以及借貸交易其中牽扯到的詐欺、信任與理性計算,這正是金融活動中重要的社會因素。

運用社會網絡分析半導體產業發展

近年來,半導體產業在臺灣的影響力愈來愈高,其不只是當前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更牽動了國際地緣政治的角力關係,而成為臺灣的「護國神山」。不禁讓人好奇,為什麼臺灣的半導體產業能發展的如此成功? 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強調,企業透過各形式的合作往來,形成了複雜的網絡關係,對於企業運作起著關鍵影響。如張忠謀過去就曾表示,台積大同盟是幫助台積電能戰勝三星的致勝關鍵,即可顯見網絡之重要性。本文試著運用社會網絡的分析視角,呈現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網絡圖像,並討論該網絡對於企業發展的影響,希望能一窺隱藏在產業發展背後的網絡線索。

打破運動中的種族迷思:黑人真的天生神力?亞洲人真的天生體能差?

「種族」和膚色,對於人的「運動天份」有沒有任何關連,在大眾媒體和線上社群,時有討論。尤其在能見度最高的幾項運動中,許多黑人球員的成就,讓不少人認為,他們的「身體素質」或「基因優勢」,是他們得以在運動場上成功的主因。最近在運動網站《動誌》上的一篇題為「為什麼黑人選手主宰多數運動?帶你解密他們『跑得快又跳得高』的原因!」的專題報導,試圖用「科學」的角度,探討「種族」在運動賽場上,是否真的是一個可以左右競賽勝負的變因。文章一開頭,就給了一個很肯定的答案:

創造改變的力量:「社會學出社會」新書座談

「社會學出社會」是今年二月初的新書,集合了三十位臺大社會系系友的職涯故事。由臺大社會系主任林國明主編,六位大學部學生採訪撰寫,再由劉定綱系友創辦的奇異果文創出版。這本書剛出版便接受到熱烈的迴響,劉定綱說許多正在『思考職涯』的讀者,表示自己原先的焦慮,在看完這本書後轉變成信心。其他系所也躍躍欲試,想要將畢業校友的故事集冊出版。

找尋民主社會發展的理由──紀念影響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巨人查爾斯.蒂利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社會與世界的常規。一個不義的侵略戰爭,打破了後冷戰的世界秩序。一個始料未及的美國總統,挑戰了世人對民主的理解。在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 [2]離開我們近15年之後,全球也在這段時間產生更多的變化與挑戰。而這正是蒂利生前不斷地在課堂上、在他的許多著作中提醒我們的事──社會關係與社會構成的複雜性,以及民主體制的發展從來就不是直線向前。相反地,民主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偶然,也必須要靠著不斷探索人民與權勢者的對抗關係,並且充分地去理解與分析我們所處的社會權力架構,我們才有可能鞏固民主於當代的社會中。

數位經濟真的能翻轉父權嗎?中國「淘寶村」個案研究

阿里研究院自2009年起以「淘寶村」的概念,開始衡量農村電商發展的規模與成長速度。我做田野時,阿里研究院對淘寶村的定義為:行政村有10%以上的人口透過淘寶電商販售商品維生,且該地的電商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人民幣。阿里研究院第一次統計淘寶村只有3個,於2013年成長到20個,至2016年起已超過1,000個,2019年後超過4,000個。[2]由此指標來看,中國農村電商拓展的速度相當快。淘寶村是個農村經濟發展的特殊現象,而我想深入研究的主題是:農村電商與數位支付的普及,是否對農村社會既有的性別規範帶來挑戰?如果是,帶來多大程度的挑戰?哪些性別規範的面向受到挑戰?而哪些性別規範的面向則未有明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