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婆媳關係自己救!

孔祥明/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

 

前幾日假期看到臉書上朋友分享他的朋友趁著去宜蘭婆家接女兒的時候,一轉念間便邀約婆婆一起去泡湯,並且拍下三代合照的相片,最後還下了一個註解, 認為婆媳相處就要坦誠相見。那幾天在臉書上也看到朋友的分享,講述要把媳婦當貴人以化解婆媳問題的文章。同時看到這兩則報導,讓我想起在課堂上幾乎每一年都會聽到許多年輕女同學堅決反對未來婚後婆媳同住,並對所謂的「婆婆」這號人物持有許多負面的想法,因而想來巷子口分享一下過去針對婆媳關係研究的心得,希望能有助於減少時下年輕人對於婆媳關係所抱持的一些迷思。

011701圖片來源: 白領網。http://m.86kx.com/hunjia/poxi/62242.html

 

婆媳問題在華人社會存在數千年之久,受傳統「父居制」的約束,女人一旦嫁人就要與夫家同住,讓這個問題成為已婚女性逃也逃不開的惡夢。而在「父系制」的運作下,男嗣是綿延家族的唯一根據。所以,要能生出兒子才是女人穩固在婆家地位的不二法門。此外,受到「父權制」和「主從秩序」(pecking-order)強調輩份、年齡、及性別作為家庭權力結構劃分依據的影響,年輕媳婦在婆家一路要從全家地位最低熬到老父親之外的第二把交椅,也要倚靠生了兒子才有可能。可想而知,傳統上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華人家庭,兒子對於一個女人而言,在心理上的份量,甚至比丈夫都要來得重要。

 

現代媳婦要當娘娘,門兒都沒有!

隨著二十世紀下半葉台灣快速工業化、現代化、以及女權觀念的引進,在家庭中,子女外出就學、工作及自由戀愛風氣使得父權體系逐漸鬆動;在社會上性別平等的提倡,改變了女性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地位。那麼傳統婆婆在上的婆媳關係應該有所反轉了吧?從過去有限的實證研究結果來看,相較於Rita Gallin[1]蒐集1950年代末中部鄉村地區資料呈現出享有幾乎絕對權力的婆婆,作者從1990年代末期對大台北地區婆媳的深入訪談資料來看,幾乎所有婆婆仍是處於家中較有權勢的地位,雖然,開始有少數幾位媳婦偶爾敢回嘴或違抗婆婆的意見。及至2016年台北市高教育水準的職業婦女訪談資料,依然顯示當代的婆媳地位並沒有全面改變。縱使頂嘴、不依婆婆意見而為者大為增加,但是,基本上仍然維持著至少表面上尊重婆婆是長輩的上下關係。不過,也開始出現類似朋友、較為平等的婆媳關係。

也許有人會問:「都什麼年代了,為什麼整體上婆媳間的相對地位卻沒有太大變化呢?」 過去研究顯示,夫妻之間擁有資源的多寡(如教育程度、收入等),可以改變夫妻之間的相對地位。那婆媳關係和夫妻關係不都是一種dyad(雙人關係),難道高教育、高收入這些擁有較多資源的媳婦,不會因此在家講話比較大聲嗎?當然,電視上演的都會啦,但實際上決定媳婦在婆家地位的關鍵因素,卻是在媳婦娘家父母,尤其是媽媽以及媳婦的丈夫身上。

 

媽,我會在婆家好好幹,不讓妳丟臉

在過去重男輕女,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價值觀影響下,古代對女兒的教養著重在料理家務的訓練,主要負責人便是母親,因而舉凡嫁出去的女兒被婆家嫌棄時,娘家的媽媽就成了眾矢之的了。即便今日女性自主權高漲,娘家仍擔負女兒家教是否良好的名聲。許多媳婦為了不願讓娘家父母擔心或承擔罵名,都選擇盡量做到媳婦本分。顯然,過去工業化發展雖帶動了台灣社會和個人的現代化,但在家庭制度上,有些面向並沒有隨之產生改變,娘家的名聲仍然是嫁出去的女兒必須承擔的責任。當然,娘家媽媽對女兒應該如何處理婆媳問題的態度,也是決定媳婦與婆婆互動關係的重要因素[2]

 

男人們,別再裝孬了,好嗎?

那媳婦的丈夫又如何產生作用呢?很多人,尤其是男性,都認為婆媳問題不就是兩個女人的戰爭嗎?於是很理所當然地將自己從兩個女人的問題中排除。然而,作者發現,在所有受訪者中,只要是先生抱持這樣想法的人,婆媳關係幾乎都不是很好。好多先生/兒子不愛聽太太和媽媽在他們耳邊互相抱怨,採取走避方式,認為時間會解決一切。結果當然是隨著時間流逝,問題仍一直存在。另一些不算少數的丈夫則一味地要求太太忍耐,因為媽媽年紀大了,沒有幾年好活了。不過,奇怪耶!好幾個媳婦都說已經十幾、二十年過去了,他們的婆婆依然耳聰目明。還有少數非常熱心想要解決問題的老公,總會很盡職地將婆媳雙方跟他抱怨的內容,一字不改地傳話給對方,結果只是提油救火,問題更大。這點清楚反映出婆媳問題表面上看起好像是一個雙人關係,但實際上至少是一個三人團體(triad)的關係。其與雙人關係的差別就在於可以形成結盟,且那第三者可以扮演仲裁者抑或是牆頭草的角色。

要解決婆媳問題,居間仲裁的先生/兒子的態度、處理方式、和處理時間點都非常重要。很多媳婦都一致認為,先生這個中間人就是婆媳之間的潤滑劑或橋樑,更是天平的槓桿。若能平衡處理,老婆開心,媽媽也舒服。記得有位先生非常自豪自己處理家中的婆媳關係。他認為這是策略問題,讓媽媽和老婆成為同一陣線的盟友,就可使其免於落到像他的好哥兒們一樣,為了婆媳問題而搞到焦頭爛額[3]的地步。

正是因為丈夫是處理婆媳問題的重要中間人,因此,也成為幾十年來台灣鉅大社會變遷過程中,婆媳間的地位始終沒有全面改變的首要原因。雖然,孝道的約束力已經隨著台灣社會的變化而削弱,大眾強調的孝道內容也有些改變[4],許多兒子因為原本就孝順,或不想擔負不孝的罵名,甚或自小就不敢忤逆母親,於是在婆媳意見不合、生活習慣不同時,多半都會動之以情,懇請太太遷就母親。而絕大部分媳婦,為了婚姻和諧,也多半將就了。因此,即便到了2016年,那些受訪的台北市高教育、經濟獨立的媳婦們,即使不會對婆婆所言照單全收,甚至還會據理力爭,但與具有長輩身分的婆婆相比,她們在家中地位仍略遜一籌。

011702

婆媳關係只能是勾心鬥角、大鬥法的關係嗎?
圖片來源:《甄嬛傳》https://is.gd/0XOzKB

婆媳關係一定都是甄嬛鬥華妃嗎?

受到古代文學作品以及現代連續劇的影響,時下許多人對婆媳關係的第一印象就是「哎呀,你知道的嘛!」隱含雙方必定會過招數百回的想法,而提到婆婆這個人物時,也幾乎沒有好話來形容,但這並非台灣婆媳關係的全貌。作者從過去蒐集的深入訪談資料中發現,仍然有一些家庭婆媳關係是融洽的,甚至有些關係好到連大姑、小姑都吃醋,或者媳婦對婆婆的照顧遠超過丈夫的周全。這些都是例外?還是因為那些媳婦命好,嫁到好婆家?其實,作者認為婆媳問題充分顯示出「事情不像表面一樣」的社會學本質。不少婆媳關係好的家庭,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其間媳婦丈夫費心處理得當非常重要,另外關鍵就在於婆媳雙方的心態了。重點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必須雙方都要用心付出,才能建立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平和關係。有關生活面向上的摩擦,有興趣者請參閱註3。本文綜合過去訪談資料,主要針對心理面向因素,歸結出以下三大項可以幫助改善婆媳關係的做法,並以舉例方式分述之。

 

修築萬里長程,還是推倒柏林圍牆?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其實,並非所有婆婆都高高在上難以親近,有些是很願意跟媳婦建立良好關係的。一位受訪婆婆每天都替銀行上班又吃素的媳婦另外多煮兩道菜;知道過年前銀行都很忙,也從未要求媳婦參與年前大掃除,只希望媳婦週末能抽空跟她一起逛街、喝咖啡。但讓她感到萬分遺憾的是,媳婦結婚多年以來,回家後多半只躲在自己房間不出來,見面除了禮貌性打招呼外,連話都很少跟她說,更遑論逛街、買東西了。

而一位在外商公司擔任經理的媳婦則表示,結婚前她編織的夢想是與先生二人共築自己的愛巢。誰知婚後不久,婆婆因與大嫂不合,而孝順的丈夫便把母親與妹妹接來同住。這下那母女二人將自己的夢幻王國全打碎了,於是怎麼看婆婆跟小姑怎麼不順眼,回家後根本懶得跟他們互動。然而隨著兒子的出世,自己又經常出差,只好託婆婆和小姑幫忙照顧孩子。由於小孩的緣故,這位媳婦不得不經常和婆婆、小姑講話、互動。也因為透過這些接觸,她才漸漸發覺過去全是自己築起高牆阻礙了對婆婆和小姑的認識,而一旦打破這道圍牆,看到的卻是兩個好人。於是,這位媳婦再三強調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建設,很多事情便不再是個問題了。

 

咱們都是自己人,一家親

婆媳關係要好,雙方是否有將對方視為自己人公平對待尤其重要[5]。有一位受訪婆婆表示,媳婦嫁入門多年來不但不用做家事,每月還會固定給她上萬元的零用錢。然而媳婦每次下班回家卻將公婆當成隱形人,招呼也懶得打就逕自回房。反觀媳婦跟經常往返的娘家媽媽一打起電話,就有說有笑各把鐘頭,這對比著實讓婆婆覺得心寒。

另外卻有一位媳婦,因為婆婆不但在自己與丈夫吵架時替自己撐腰,還不時多準備一些食物,讓自己帶回娘家孝敬守寡又無兒子依靠的母親,甚至經常邀約娘家媽媽到家裡一起過傳統團圓的節日。這位媳婦表示可以完全感受到婆婆對待自己就像是一家人,甚至娘家母親也被婆婆當成自己人。她說,沖著這一點,為了婆家就算做牛做馬她都甘願。

更有一位小康家庭長大的媳婦,嫁入豪門後對於婆婆經常在家中宴客的親朋好友們,總是盡心盡力地熱情招呼,讓愛面子的婆婆在親朋好友間面子十足,開心不已。她說,自己從小由阿嬤帶大,與阿嬤最親。而婆婆知道這層關係後,出國必定帶禮物給阿嬤,親朋好友送的禮品,也常會分一些送給阿嬤。受訪媳婦認為,婆婆願意接受自己娘家人並且記得關心,讓她備受感動,因此,自己也就只能盡力回報婆婆的善意。

由此可見,婆媳間也是需要交心的。一定要求做到像母女一樣並不容易也不自然,只有婆媳互相誠心將對方當成自家人對待,而非嘴巴上說說,實際上卻是用對「外人」方式不公平地對待,才有可能建立良好關係。

011703

2004年,臺灣出品的電視劇《婆媳過招千百回》劇照,以詼諧的方式呈現價值觀不同的婆媳或家人,在同一個屋簷下的摩擦與歡笑。圖片來源:圖片網,https://is.gd/zAfxIx

容不容得下媳婦,是婆婆的氣度。能不能讓婆婆容下,是媳婦的本事

一位婆婆擁有超過一位媳婦的情形在作者的受訪資料中屢見不鮮。但每一位媳婦都跟這位婆婆相處愉快嗎?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一位婆婆擔任中學校長的媳婦表示,先生的大嫂總是認為自己的丈夫是長子,兒子是長孫,所有公婆分配的東西一律計較是否有多拿一份,然而,家事卻不肯多做一分、多幫一些忙。表面上看起來大嫂好像很厲害,但受訪媳婦說,婆婆對於她的不爭全看在眼裡,所以婆婆將自己的保險箱、所有財務都交給她打理,逢年過節也少不了私下給受訪媳婦比大嫂更多的禮物,對她也比對大嫂親。

還有一位形容自己婆婆脾氣像活火山的媳婦,讓人訝異的是她的婆媳關係並不差。她和婆婆的教養理念差很多。婆婆喜歡小孩胖胖的才可愛,總是三不五時便要她餵小孩吃東西,而她也總是迅速地用愉悅的聲調回答「好」、「一會兒就做」。然而十次裡做個三、四次吧!其餘的就以拖待變,婆婆沒注意也就蒙混過去。此外,婆婆經常嫌她桌擦不乾淨,地掃不清潔,常會在她打掃完了之後又去做一遍。而她也有朋友遭遇類似狀況,朋友便總是抱怨甚至跟婆婆起爭執。這作為讓受訪媳婦很不以為然。她認為換個角度想,把家裡打掃更多次就更乾淨,不就讓住的人更舒服,自己小孩活動空間也更清潔,有何不好?為何要執著於計較婆婆是否故意找碴,嫌自己做不好卻還要叫自己做事呢?每天生活中都要這樣斤斤計較,心理一定不開心,何苦來哉?

確實,關係不錯的婆媳,大多對於對方的不足、或缺點都是用「睜一眼,閉一眼」的方式應對;對於雙方不一致的習慣或做事方法,也是想辦法變通,磨合出一個即使不太滿意,但可接受的方式就好。畢竟凡事計較是自尋苦果。既然時時要見面,甚或要生活在一起,不如想辦法變通行事或「退一步海闊天空」,日子要來得快活些。

 

樁哪沒打好,人生是黑白的;樁哪有固好,人生是彩色的

當然,對於未婚者而言,最怕就是碰上惡婆婆。就像蓋房子打地樁一樣,樁打得穩固,樓才不會蓋歪;婚前對婆家人有一定的認識,才有可能可以避免陷入悲慘的夫妻或婆媳關係中。作者觀察當下許多年輕人談戀愛時只希望沉浸在二人世界裡你儂我儂,直到要提親,或談到婚嫁了才去對方家拜見家長。其實,這當中可能遇到的一個陷阱就是,根本無從知道對方家人的個性和生活習性是什麼?曾經有一位媳婦就表示很後悔婚前沒有到丈夫家多認識夫家人的互動模式,婚後才發現自己老公和公公一樣是完全不做家事,只會等著老婆處理一切家務的大男人。

然而,就算婚前常去未來婆家走動,知道對方家人習性又如何?另外有一位媳婦婚前就知道婆婆為人刻薄,對自己以及娘家父母不太尊重,親友也奉勸她要考慮清楚。但她覺得自己是「嫁丈夫,又不是嫁給婆婆」,應該沒關係才對。殊不知婚後被婆婆當成十足的外人對待,讓她苦不堪言;對她的娘家人更是不放在眼裡,這才知道自己當初太天真。

即使接觸後仍決定往結婚道路繼續邁進時,便要注意與婆家人關係的維繫。婆媳關係不是只有結婚後才開始,婚前就要開始打樁了。有些準新人為了婚後要不要跟公婆住、婚禮怎麼舉辦……等事情吵翻了天。當中尤其是為了是否跟公婆同住這件事,最容易讓婆婆產生永遠解不開的心結,甚至記恨一輩子。為了這事,如果沒有取消婚禮的打算,那就要看自己有沒有把握做到以後完全不跟婆家人有任何往來,否則最好還是避免婚前就和準婆婆鬧僵,這會連帶日後夫妻關係都有可能賠進去。

最後,作者還是要強調婆媳關係的改進並沒有任何仙丹、特效藥,最重要的還是要主動溝通,主動了解對方真正的想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當然,夾在中間的兒子/丈夫更是不可避免的要有智慧的適時、適切地出面排解問題,或許頭一、兩年會有一個頭兩個大的時候,但這才是未來家庭長治久安之道!

 

 

註解

[1] Gallin, Rita S., 1986, “Mothers-in-Law and Daughters-in-Law: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1: 31-49.

[2] 詳細討論請見Kung, Hsiang-Ming, 2014, “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The Effect of Mothers’ Attitudes on Their Daughters’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Mothers-in-law.” Pp.131-149 in The Family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ese Societies, edited by Dudley L. Poston, Wen Shan Yang & Demetrea Nicole Farris. Heidelberg: Springer.

[3] 有興趣了解更多有關丈夫中間人的角色,請參閱孔祥明,1999,<婆媳過招為哪樁?婆婆、媳婦、兒子(丈夫)三角關係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57-96。

[4] 見葉光輝,1997,〈台灣民眾之孝道觀念的變遷情形〉。頁171-214。收錄於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編,《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5] 詳細討論請參閱孔祥明,2001,〈媳婦?女兒?妳媽?我媽?從誰是「自己人」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6:43-87。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