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提供「技術」與「知識」的社會學:政大2018小畢典

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指南針
「社會學教育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是:在促進各位面對未來人生所要進行的判斷上,社會學提供了什麼樣的助益?」Photo by Jamie Street on Unsplash

 

熊主任、各位老師、各位畢業生、以及家長與親朋好友們,大家好:

很榮幸被邀請在這裡致詞。首先恭喜各位完成大學的學業。在大學這個階段,學生不只學習新的技能與知識,也形成了面對自己人生與整體社會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在教學以及課堂外的互動中,我常為各位巧思所驚喜,也看到許多同學嚴肅認真地面對自己生命和整體社會的許多挑戰。我相信各位在這四年中,累積很多新的知識,但也產生不少新的疑惑;建立了很多新的人際關係,但也產生了很多新的煩惱;對很多議題產生新的關懷,但也對過去習以為常的想法產生新的質疑與不安。大學生活中除了課業外,其他包括社團、情感以及社會政治參與,都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回憶。除了恭喜之外,也期許各位能把自己的關懷與能力,實踐在不同領域,在不同的領域中發揮影響力。如果回顧從我大學畢業到現在,最大感觸就是台灣乃至全球社會所經歷的巨大改變。各位現在的所思所想,我毫不懷疑,很有可能在未來產生巨大影響。

 

抽象的社會學,提供了什麼?

在這裡除了祝賀與期許之外,我必須坦承有些許的心虛。除了教學工作外,常常有同學在面臨生涯的困惑時,向系上老師求助(包括我在內),而我們通常基於教師的職責,會提供一些看法。這些疑問,用一般的說法,多半環繞在「出社會」所要面臨的抉擇與擔憂。對社會學這個專業而言,此問題更為重要,但也更為尷尬。

與許多專業不同,社會學所研究的對象:「社會」,是一個所有人都會感知,同時所有人也都有意見和評價的對象。所有人都會透過媒體、個人與周邊的人的經驗,形成一個社會的圖像,每個人也都在自己生活的各個領域中面對「社會」;社會的體驗不再只意味拆解、分析、論辯的抽象對象,而是在生活中不斷迎面而來、必須判斷的課題。各位很快就要面臨到,要考公職還是去私部門找工作,或是念研究所?要不要去其他地方工作?要怎麼安排自己親密關係以及家庭相關的抉擇?大小選舉投票要怎麼投?工作中要怎麼面對職場各種非正式、甚至不正義的潛規則?家中長輩要怎麼照護?以抽象知識為主幹的大學教育,究竟能對各位在社會生活中所必須的各種判斷提供甚麼樣的幫助,這個問題不僅攸關各位在畢業後如何回頭看待這四年的教育,也是大學教育從業人員無可迴避的挑戰。

社會學教育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是:在促進各位面對未來人生所要進行的判斷上,社會學提供了什麼樣的助益?

然而弔詭的是,如果我們把出社會界定為「離開學校後面對各種迎面而來的挑戰」的話,這恰恰是大學教授這個職業所普遍缺少的歷程,包括社會學家在內。讓我打個粗淺的比方,教授的工作比較像個導覽,我們依據不同專長,每年不斷安排新的遊客走不同的旅程,介紹沿路鮮明或隱藏的景觀,提醒各位可能遇到的障礙和陷阱。然而各位現在的階段已經是要自己開展旅程的旅人,自己去體驗各種風景,可能在沒有遊覽車情況下自己必須去找交通方式,學校再也沒有辦法提供缺少旅館地區的住宿經驗,更未必能告訴你如何避開敲竹槓的商家。然而,這不意味著大學學到的這些導覽不重要,這些導覽的目的不僅僅在於介紹當下的景觀,也希望能在接下來自己開展的旅程中,培養判斷路程的能力。社會系希望給個什麼樣的判斷能力呢?

 

作為「技術者」與「知識人」的社會系學生

我在這裡要借用兩個日本很通行的概念:「技術者」「知識人」,來回顧各位四年來的所得。所謂技術者,指的是抱持專門技術的實踐者。雖然這個概念通常是應用在工業技術的領域裡,但社會學的相當部分就是在發展各種理解人群的技術上。各位在這四年中,跟林佳瑩老師學問卷的設計與抽樣,跟熊瑞梅老師學了社會網絡的分析,跟陳信木老師學習社會統計與人口,跟張峰彬老師學了資料分析以及勞動力市場的技術,跟馬藹萱老師學習質性的訪談與田野調查,跟關秉寅老師學了如何以實驗的概念進行社會研究,也跟胡立中老師學習了健康的測量與分析。這些知識跟課程,都提供並深化分析理解社會現象的各種工具。

然而社會學技術者的角色,並不只是對分析以及資料收集工具的掌握與操縱,而是一種探求的精神,一個更深層地對面對人類社會的謙卑信念。我們雖然承認個人經驗具有無可抹滅的價值,但我們也認識到深層的侷限。簡單地說,沒看到的不表示不存在;一個人嗤之以鼻或覺得不可思議的事物,也許對某些人而言是理所當然甚至熱烈擁抱。正因如此,我們需要以各種不同的方法,檢視自己視之為理所當然的預設,從各種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中,更深刻掌握社會的圖像。社會學中各種分析技術的突飛猛進,正是建立在這個信念:要對社會有更深的掌握。

第二個角色─知識人角色,指的是對攸關公共與集體的重大議題,進行結構性的檢視與批判。各位在厚銘老師課堂學習了現代與後現代、特別是網路的社會與文化意涵,在苗延威老師的課堂上學習社會運動與認同政治的深刻淵源,在高國魁老師的課堂上學習社會理論以及對愛情的反思,在邱炫元老師的課堂上認識到宗教對社會的巨大影響,以及小確幸的複雜意義,在陳宗文老師的課堂上,認識到科技與社會間複雜的辯證關係,當然也可能在我的課堂上,認識到跨界流動的進展與侷限,以及市場和社會間錯綜矛盾的關係。如果說技術者角色背後的動力是「探求」(explore),那麼知識人角色的動力取向就是「反思性的」(reflexive)知識人的深層精神,是求索人類社會作為一個集體各項的深層限制,並追尋改善這些限制的可能性。當大眾對新科技一片樂觀趨勢中,我們要反思所隱含不變的權力關係;當大眾對政治經濟走向悲觀的情緒中,我們看到的是各種集體改善生活的可能性。

這兩個角色,是我們在這四年中試圖給予各位的。然而究竟好不好用,內容要不要修改,有甚麼死角,也仰賴各位在未來的旅程,能夠回來給我們更多回饋與意見。不管哪個取向的社會學知識,背後的假設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連帶與社群互動,追尋一個更良善的集體生活。我們深刻期待,各位在不同場域中展開旅程之後,可以回來告訴我們你看到了甚麼,也能讓政大社會系這個社群,能夠更穩健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最後再次祝福各位順利畢業。

在〈作為提供「技術」與「知識」的社會學:政大2018小畢典〉中有 1 則留言

  1. 大學放榜的鄙視鏈

    當今世上,存在著名為 鄙視鏈(chain of contempt) 的詞語。人性中的比較心態,致使我們輕易地主觀區分優劣高低,甚至以此為玩笑話自娛娛人。「你成績差、你讀學店」在某些人眼中,這便是卑微至極的下等人。而這群人往往不自覺地趨於極端:我認同的便是正確、我喜歡的便是優美,由此可知,我是高人一等的存在。或許真有實力、或許真是如此,然而在這種輕視他人的心態中,「鄙視鏈」就此誕生。

    近日,正逢大學指考放榜,聳動的標題、過度誇張的內文,又一次將這批莘莘學子以成績劃分等第。前幾志願及醫科,經由媒體大力渲染,依舊佔領著人們心中「崇高」的地位。看著因成績優異而受訪的學生們,一部分為他們感到高興,一部分也備感心酸。在這種以成績便是一切的價值觀運作下的社會,他們的存在在一連串的「造神運動」下,被定義為「成功」的象徵。那麼,是誰一手搭建起這座神壇呢?媒體?補習班?不,我會說是人人有責。

    先談談這群「神」是如何出現的。台灣的學童,每當於學校課堂中受挫,其中一個主要選擇,便是尋求「補習」的協助。而身為消費者,學生自然選擇成果光鮮亮麗、名氣較大的補習班。看到一張張列出錄取前幾志願學校、名字及大頭照的榜單,誰不渴望成為上頭的一份子呢?頂著「X大」的光環,彷彿就是人生的最大值。補習班為求招生,不段宣傳著學業至上的標語,「前幾志願保證班」、「醫科班」等荒謬的宣傳手法,看了只覺噁心。在一系列連鎖效應的發酵下,加上各種媒體的渲染,逐漸形成惡性循環,學生及家長早已無法自拔,甚至出現了極為偏差的觀念。童年被剝奪、創意被扼殺的新聞屢見不鮮,當人們以分數所形成的分類自居,「鄙視鏈」也油然而生。

    以下為本人身旁朋友們的切身例子:

    ㄧ、朋友A在一番努力下,考取了一所公認不錯的大學,卻因內心「非上X大不可」的觀念作祟,索性放棄課業,重考一年。

    二、朋友B考上了「第一」志願的某個科系,卻因父母非醫科不念的壓力下,毅然決然地投入重考的行列。

    三、朋友C錄取了一所頂級大學,卻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冷嘲熱諷,甚至稱呼他們的大學為「學店」,並以此為樂。

    上述的例子是否荒謬無比?然而,這確確實實發生於我們生活周遭。觀念的錯誤、拜「成績」主義的出現,致使許多學子出現極端的行為,甚至歧視的產生。對於後者,我們其實不難想像,於職場上,在一個完全對你陌生的環境,你 / 妳 的背景就代表著能力,也是人們對於你的第一印象。 正是如此,許多人將大學視為「職業訓練所」,以起薪區分學系的高低分劣,將未來出路狹窄的學系便冠上「無用」的枷鎖。大學辦學的原意早已被扭曲,實用主義背棄了學術精神,向著麵包走去。

    考試制度,本身就是最為公平的制度。放諸四海,無人否認。我們糾結的,不該是考試制度的存在與否,而是學習精神的教育及學習環境的完善。分數固然重要,過於注重成績卻是不重要且不必要的。大學的存在,是協助學生尋求自己的方向,並以自身所學為基礎創造自身的價值。好的大學為何評價高?並非因它的師資或校園多麼出色,而是在於學習環境及同儕間良性競爭,使人有所成長並激發出新的創意與想像。

    大學不應被當作職業訓練所,更不應被視為未來的名牌,人人皆有所長,不應因為某種身份而分出高低優劣。建立正確的觀念、導入良好的政策,糾正社會歪風,便從基礎教育做起。成果並非唾手可及,秉持耐心,一點一滴改變,「鄙視鏈」自然不攻而破。
    http://www.storm.mg/article/473884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