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創新與轉型:佛教為什麼走向人間?

劉怡寧/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從盛夏邁向楓紅的2020年秋初,聖嚴法師的紀實電影《本來面目》正在台灣各地公開播放,在這經歷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的一年,只見觀影者戴著口罩,檢測了體溫,如行禪般魚貫進入電影院,靜默觀照各自的本來面目。這位擁有博士學位的漢傳佛教禪師,以一位風雪中的行腳僧之姿,畢生歷經時代的變遷,從中國到台灣,再從台灣前往日本留學、美國弘化,在世界多地留下足跡,最終在台灣創辦法鼓山,推動漢傳禪佛教邁向現代化。他的生命故事,如一面透徹的鏡子,讓許許多多人回看自身。

 

為什麼一部佛教電影會在台灣社會激發起許多心靈上的共鳴?尤其許多觀影者未必是佛教徒,更不是聖嚴法師的弟子或法鼓山的信徒。聖嚴法師曾說:「我早早就立定了這一生的志向,就是做好一個和尚。」是否,我們在時代的洪流、現代性的快速發展列車中,共同透過這樣的一部紀實電影,見證一位捨離世俗而追求出家覺悟的「和尚」,可以在世界上發揮什麼作用?

從出世走向入世的當代佛教趨勢

佛教是出家人追求出世解脫的宗教嗎?信仰佛教是否意味著對將世間萬事採取消極且漠然態度以對?除了出家為僧外,佛教是否較難能對在家人的俗世日常生活扮演生活導引的功能?人們若認定佛教是出世的宗教,很容易產生以上的困惑。

在古典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對世界諸宗教的考察中,也曾以發源於印度的原始佛教為例,認為佛教就是要「逃離現世」,與儒教「順應現世」的性格形成強烈對比。但事實上不然,佛教無論在歷史傳播與演進的過程,或是在當代世界的新興發展趨勢都存在著多樣化的變形特徵,甚至還對現代性情境有著積極且多元的入世因應或介入之道。像是盛行於東南亞之南傳佛教國家的「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就關注佛教價值如何參與社會、介入社會的不同議題,某些較激進的入世佛教案例甚至還具備公共性格與政治角色,構成左翼佛教徒的特殊性;而日本新興佛教團體國際創價學會(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的全球化傳布、佛教人道主義與全球公民的入世特徵,亦是當代佛教走入世界的當代重要案例之一。在亞洲佛教走向入世實踐的全球化脈絡下,台灣的人間佛教也是當代佛教走向入世的重要一環,包括開展人間佛教論述的印順導師、設立佛光山的星雲法師,推動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以及創辦法鼓山的聖嚴法師等,都倡導佛教要回到人間、與社會密切接軌,是台灣重要的佛教入世化案例。

人間佛教的歷史發展脈絡

不過,「人間佛教」是在什麼樣的台灣佛教史脈絡中發展起來的呢?

台灣佛教在明清時期先有源自中國的閩南佛教和帶髮修行的齋教傳入,在1960年代以前,因為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實施戒嚴的歷史脈絡,曾有兩股主要的統治力量主導著台灣的佛教場域。首先,在日本殖民時期,日本藉由殖民的政治力量,先將日本各宗派的佛教透過隨軍佈教的方式而傳入,再透過「寺廟整理運動」將台灣佛教轉化為日本的「皇國佛教」,使台灣佛教成為灌輸日本意識形態的統治工具,喪失了原有的佛教主體性;其次,在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後之戒嚴時期,隨著日僧的離開與戰後中國籍僧人的移入,台灣佛教又回歸由中國佛教主導的中國佛教階段,從中國來到台灣的「中國佛教會」依憑政教關係的優勢,壟斷出家僧侶的傳戒制度,建立起以出家僧侶為佛教主體的中國佛教路線,主導台灣佛教的主要佛教意識形態與發展方向。也就是說,從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來實施戒嚴的1960年代以前,台灣佛教要不是淪為日本殖民的工具,就是在戒嚴時期多依循中國佛教會的主導,對於佛教究竟如何可能回歸主體性而走出現代化的道路,始終受制於政治統治與政教關係因素而窒礙難行。

但這樣的佛教發展困境在1960年代有所變化,在中國佛教會的主導之外,台灣的佛教場域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與多元化的佛教實踐途徑[1],秉持佛教改革立場、推動佛教人間化的上述人間佛教典範人物也在此時期開始對佛教的現狀與未來提出具體的反思,更積極謀求佛教現代化的新實踐路徑,他們以「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為共同的關懷,開創「佛教人間化」的入世特徵,在解嚴前後帶動人間佛教快速地發展起來。

雖然在解嚴以後,台灣佛教場域呈現眾聲喧嘩的佛教市場特徵,多元化的佛教教派各自依循著重的佛教教義與修行實踐法門招募信徒,包括有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各派別之傳入,以及本土或外來的新興佛教團體等,但整體台灣佛教場域可以說是以「人間佛教」為主要的發展軸線,追隨人間佛教的信徒在人數上相當龐大,此組織與論述上的效益,歸之於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三個主要的人間佛教團體的積極推動,尤其慈濟、佛光山在1960 年代後期即開始起步,到戒嚴後快速發展起來,解嚴後至今,已歷時三十多年的組織鞏固過程,再加上法鼓山在解嚴後扮演推動漢傳佛教現代化的重要角色,這三個大型佛教團體齊力推動人間佛教成為解嚴後台灣佛教場域的主要發展特徵。

人間佛教的入世性格

然而,人間佛教如何帶動台灣佛教走向入世呢?

過去中國佛教在清末民初時,走向了出世的山林佛教與死鬼的經懺佛教,佛教要不是成為逃離現世與追求自我解脫的出世之法,就是淪於為亡者度亡誦經或是為祖先超度的儀式性複誦,不僅不關注與「人」所處的個體生命情境,也不重視「人」所身處的現世,而人間佛教要改革的正是這種佛教的出世性格,要把佛教重新帶回人間。

星雲法師與聖嚴法師都承繼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佛教改革理想,主張佛教的本質是要「發達人生」,用佛教的義理來使人類進步,改善社會也改善世界,換言之,依循太虛大師改革佛教的立場來審視,現代化的佛教要能夠對現實的人間有所貢獻,也要能夠要能與社會積極接軌,光是停留在出世的山林佛教或是死鬼的經懺佛教,會導致佛教的社會價值低落,不僅對現代社會無所貢獻,更會導致佛教的衰亡。對此,星雲法師認為要把二十世紀以後的中國佛教標示為「人間佛教時期」,主張要提煉佛法當中對人生有幫助的觀念,幫助大眾能夠在人世間修行;而聖嚴法師則是秉持「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的想法,積極推動漢傳禪佛教的當代復興與入世生活運用;至於慈濟的證嚴法師雖然並不直接承繼太虛大師,但作為推動人間佛教論述之印順導師的弟子,更是希望佛教能正視世間的苦難,積極投入關懷世間的入世實踐。

現代創新的人間佛教實踐途徑

在人間佛教的共同關照下,這三個人間佛教團體皆重視佛教要入世化,但在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形態上,也有各自獨特的創新實踐:

一、佛光山:向佛陀學習

作者為Huicheng1967,圖片取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o_Guang_Shan_Buddha_Museum_%E4%BD%9B%E5%85%89%E5%B1%B1%E4%BD%9B%E9%99%80%E7%B4%80%E5%BF%B5%E9%A4%A8_.jpg?uselang=zh-tw

佛光山以推動現代化、生活化的多元佛教弘法事業體為主要的發展特徵,在台灣與世界各地廣設都市弘法道場,推動大眾化與社會化的入世佛法。「佛陀在人間」的象徵意象是佛光山最核心的人間佛教關照,無論在高雄的總本山,或是在佛陀紀念館,都以巨大聳立的「大佛」來凸顯「佛陀」的信仰意涵,更強調要能夠效法佛陀的精神來「行佛」。一項相當有趣的佛教創新是星雲法師運用現代化的語言,將佛法的觀念發展出可以運用於各儀式、聚會場合的《佛光祈願文》,透過向「慈悲偉大的佛陀」祈願的方式,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處境向佛陀祈禱。《佛光祈願文》的主題包含家庭倫理、勉勵期許、社會職業、佛教法會四個面向,把佛教觀念與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連結起來,不僅提供宗教上的祝福,也提供生活觀念上的導引。人生當中因為生、老、病、死之歷程而產生的各種生命課題,佛光山用簡單的祈願文提供類似於西方基督宗教禱告的方式,讓信徒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運用,心領神會佛教觀念所導引的入世之道,以此勉勵信徒多學習佛陀的智慧,樂於在日常生活落實人間佛教的生活佛法。

 

二、法鼓山:心靈也要環保

法鼓山水月道場,圖片取自https://icd.ddm.org.tw/page02_02.htm

 法鼓山以推動漢傳禪佛教的現代化為主要的發展重點,雖然在佛教的意義下,禪修的最終目標是要證得本來面目,但是,聖嚴法師強調禪法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修行,要讓佛法能夠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因此,法鼓山積極推動幫助現代人身心安頓的禪修方法。讓禪修從一般以為的玄妙體驗,回歸到禪修的日常生活運用。為了回應現代人的心靈需求,讓人們能夠更能認識漢傳禪佛教的內涵,法鼓山甚至還創新了一個「心靈環保」的現代修行語彙,強調所謂的心靈環保,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藉由淺顯易懂的現代化的語言,轉譯傳統佛教意義下的禪修實踐,賦予禪修在日常生活的實踐意涵,讓禪修的方法與入世實踐,可以幫助現代人安頓身心,使日常生活擁有禪的安定品質,以因應人生的各種變化與世界的變動。

 

三、慈濟:Just do it

慈濟於高雄氣爆時救災畫面,圖片取自https://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573&mp=3839#.X4VQfdAzZnI

慈濟以推動慈善事業和社會福利事業為主體,在一開始就設置了以在家人為主體的「慈濟功德會」,先以蓋醫院為組織發展的首要目標,其後,又逐步擴展為「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環保/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八大社會福利或NGO工作項目,帶動廣大慈濟人加入「做志工」行列。相對於佛教傳統多重視念經、研經、解經,證嚴法師提倡:「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對證嚴法師來說,「經」應該是「道」,指涉著道理,也指涉著道路,也就是要把道理當成路來走,身體力行佛經的道理,因此也帶領慈濟人要「行經」,透過行經,來體會佛陀為何在人間出世、在人間覺悟,讓佛教可以成為度化世人的人間佛法,把佛法的義理運用在人間(釋證嚴2018:8)。在慈濟龐大的入世事業體中,每個環節都是「做」的場域,而「經」是要「行」的。慈濟對於佛教入世化的一個最顯著的現代創新就是「做!就對了!」面對世界的苦難,慈濟人要關心世界的苦難,「做」苦難的守護者。

 

回歸人生長河的人間修行之道

在人生的長河中,什麼是無可避免的?什麼又是最重要的?佛教自始自終在探問並嘗試回答這樣的大哉問。「本來面目」,是禪宗的用語,禪宗認為這是一種生命的悟境,是指那個人人未能知曉,但人人本具的內在面目。但要如何參究這個「本來面目」,可能是一生的功課,而我們活生生的生命,其意義與價值,正在認真活在「當下」的每一刻,在每個當下積極發揮這個活活潑潑的內在生命。

綜觀台灣佛教走向人間,強調佛教從出世走向入世的重要性,正是嘗試把佛教的實踐內涵與現代生活的每一個環節結合起來,是故,佛教不再是避世的宗教,也不是到生命的盡頭才要追求的彼岸救贖,佛教是在人生的每一個當下,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夠發揮如韋伯所說之入世生活導引的作用。而我們在時代的遞嬗中,見證了台灣人間佛教如何從舊有佛教傳統窠臼中,開展出當代信仰的轉型,帶動台灣佛教走向人間實踐的現代創新。

 


參考書目

King, Sallie B. 2009. Socially Engaged Buddhi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Machacek, David W. and Bryan R. Wilson., ed. 2000. Global Citizens : the Soka Gakkai Buddhist Movement in the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ueen, Christopher S., and Sallie B. King., ed. 1999. Engaged Buddhism: Buddhist Liberation Movements in Asi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eager, Richard Hughes. 2006. Encountering the Dharma : Daisaku Ikeda, Soka Gakkai,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Buddhist Human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eber, Max著,康樂、簡惠美譯,1993,《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

江燦騰,2009,《台灣佛教史》。台北:五南。

聖嚴法師,2009,《雪中足跡:聖嚴法師自傳》。台北:三采出版。

劉宇光,2006,〈左翼佛教(Engaged Buddhism):激進佛學、世俗公民社會與現代佛教的政治反省〉。《世界宗教學刊》7: 1-42。

釋證嚴,2018,〈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收錄於《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樓宇烈、赫曼‧李奧納等著,台北:經典。

[1] 在中國佛教會的主導力量之外,尚有廣欽老和尚、李炳南居士、煮雲法師積極推動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主的淨土宗;也有周宣德居士推動大專青年學佛,將佛法帶入校園,既帶動知識份子的學佛風氣,也開啟以文化出版弘揚佛法的路線。

 

在〈信仰的創新與轉型:佛教為什麼走向人間?〉中有 3 則留言

  1. 很棒的文章,讓我們了解台灣佛教的歷史緣由,並說明不同佛教理念與進化改變。

    期許您有機會寫出台灣道教與天主教的相關歷史。

  2. 菩提一念證三千,
    省識時潮最上禪。
    體解如來無畏法,
    願同弱少鬥強權!
    —林秋梧(證峰法師)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