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弘:921地震23週年——災害頻仍的台灣,如何成為韌性之島?

9月17日晚間台東關山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深度7.3公里,18日下午台東池上再度發生規模6.8淺層地震,深度僅7公里,被視為主震,玉里等地屋毀橋斷,導致1死79傷,全台有感且餘震不斷,似乎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23年前的921。 1999年凌晨1點47分發生的集集地震,震央位在南投縣集集鎮,日月潭西方12.5公里,深度僅8公里,芮氏規模7.3,是台灣戰後最嚴重的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合計2,444名罹難者)、11,306人受傷、近11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留有官方紀錄者為89,347戶),財產損失超過三千億新台幣。

建構韌實力(Resilient Power):全球疫情下台灣的公民社會與創新福利國家(COVID-19論壇系列)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這次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全球流行病疫情(以下簡稱全球疫情)已經發展到相對穩定的階段,部分國家考慮逐漸解除疫情管制,由於其擴散規模與死亡人數,遠超過過去的 SARS、MERS 等冠狀病毒與 H5N1 等流行性感冒,加上在網際網路的科技發展下,帶來共時性的資訊傳播與跨國公共政策比較,為公共衛生或災難相關的比較社會學,帶來一次理論驗證之機會。更難得的是至今為止,台灣在國家與公民社會的合作下,及早採取防疫政策而且成效卓著,對日後兩岸關係、國家能力建構、公民社會角色、與台灣中長期的產業政策及經濟發展方向,將有相當大的影響與啟示。本文將簡要回顧全球災難歷史,從疫情發展驗證災難社會學重要發現,最後,筆者將簡要討論台灣社會後疫情的因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