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公益組織的社會定位

王美恩/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

 

什麼是老虎?

老人說:「那個人兇的像隻母老虎!」

小孩問:「什麼是老虎?」

這樣的對話是有可能發生,當老虎成為絕種動物,年輕世代已不認識老虎的模樣。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在2010年宣布全世界的老虎只剩下3200隻,快成為瀕臨絕種的動物,比起一百年前的十萬隻,消失了97%。特別選在虎年呼籲,世界自然基金會想對最大幫兇,為補身藥材而大量獵捕老虎的亞洲華人國家喊話,需要建立制度保護老虎。

積極舉辦數次高峰會議,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各國政府對話,立法保護老虎,在2016年的四月公布調查數據,全球老虎增加為3890隻,他們設定目標在2022年(虎年)數據可以翻倍。

這世界不能只有經濟利益的價值觀。

2017021401

世界自然基金會用TX2的行銷,期待達成2022年老虎數量增長兩倍。
圖片來源:naturepl.com / Edwin Giesbers / WWF

 

2010年開始,中東政治難民冒著生命危險搭船非法入境歐洲避難,不論是擔心社會融合問題,或是伊斯蘭恐怖主義的報復,歐洲各國政府拿捏不定該如何處理屬於政治和人權之兩難的難民議題。但眼見一波波難民死於海上的事實,民間早在政府決策之前,就成立救難隊,像是Sea Watch、Watch the Med,在海上提供具體的救援行動,社運人士積極倡導移民在公海上的權利,協助難民合法進入歐洲,歐盟各國陸續在2015年修法收容難民。

這世界不能只有政治權衡的價值觀。

2017021402

敘利亞3歲難民艾倫,陳屍沙灘的照片讓全世界震驚。圖片來源:路透社

 

上述兩例(WWF、Sea Watch、Watch the Med)的公益組織(Public benefits organization),不忍看到問題繼續惡化,積極提供策略解決問題,同步讓大眾知悉問題的嚴重性,呼籲新的價值信念,讓世界多了真善美的願景(vision)。公益組織的解決策略,多是先從有權有勢的政府和經濟組織做倡導,期待透過政策制度來改善問題。政治與經濟是以利益和競爭為基調,人們往往在做決策時沒有警覺,或是忽略對他人和世界所造成的傷害,公益組織扮演著道德良知,提醒利益薰心的人們,有些事情要踩煞車,有些要緩和步調,有些要積極補救。

另外公益組織善用的解決策略,就是喚起更多人的共鳴,獲得支持與捐助資源,這時公益組織會強調受助對象的弱勢,試圖引發人們的同情憐憫。然而現今的社會議題,都不是政府和經濟組織改變即可(要他們改變也是困難重重),更該做的是一般大眾的行為與觀念,像是老虎的捕殺,只要人們改變用虎鞭當補藥的習慣,沒有市場利潤可圖,就不會有人去捕殺老虎。

難民不一定必然引發社會問題,借重德國經驗來說明,德國公益組織用創意行銷方法(如廣告、街頭活動、志工服務等),讓大眾自然地卸下對難民刻版印象(對宗教、文化的誤解),提升社會整體的接納度是協助難民適應新社會的最佳助力,減少難民適應問題即是預防犯罪和衝突,難民就不是政府和社會的負擔。

公益組織除了花能量去改變政府和經濟組織,更要讓社會大眾認同價值信念:這世界不再是「自己活得好」就好,我們都有責任讓他人、萬物和世界「活得好」。人道關懷、人文主義思潮等只能對某些人引起共鳴,對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該提醒他們要有警覺心,在這全球化地球村的時代,世界再也無法單純只靠「自己活得好」的信念,政治、經濟、氣候所引起的災難和社會議題,會像是禽流感、SARS、伊波拉病毒般的傳染力,不分國界、種族散播開來。

 

公益組織的角色變遷

在台灣早期慈善工作多是宗教組織提供,以救濟物資為主,神職人員以及志工提供關懷,隨著時代變遷,資本主義強調經濟發展,現在各種的社會問題,像是難以翻轉的貧富差距、人權/動物權剝削、科技犯罪、食物浪費、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等等,人類的問題已不是單純用愛心和關懷可以解決的,需要跨專業的整合,需要有遠見的政府,更需要的是全民動起來。

現今多數公益組織已不是宗教團體,但對於所堅持的價值信念,就有如宗教的教義,要運用各種啟蒙方式,喚起共鳴。網路youtube上流傳的故事[1],一位盲人坐在路邊行乞,立在地上的紙牌,上面寫著:「我是盲人,請幫助我」(I am blind,please help),但並沒有吸引太多路人注意,或是給他錢。

有位路人主動幫忙改了字牌上的字,沒多久經過的人都停下腳步投錢。字牌上的字改寫成 「這是美麗的一天,而我卻看不見。」(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一句話改變了人們的心態,改變後的字句美感觸動更多人的行動力。

這是公益組織很需要的能力,有如「蝴蝶效應」,小的使力引爆大的改變。

21世紀的社會問題,把解決重責放在政府和經濟組織身上是不夠的,人類需要更多「利他主義」、「公平正義」、「人文美學」等等的價值信念,每個人都該有「世界要變好,你我皆有責任」的意識,公益組織要像傳教士,用創意的方式,喚起「世界大同」的新公民意識。

 

公益組織的小使力大改變

在英國,大誌基金會(The Big Issue Foundation[2],在台灣有設分會)的宗旨:「讓弱勢族群有機會學習賺錢理財和自立生活,幫助他們成為自助者。」

大誌所協助的弱勢族群,多數是街友,協助他們販售雜誌以學習自立,大誌雜誌不像「小女孩賣火柴」般要人同情而買,雜誌內容是用心編輯,讀者鎖定在中產菁英階層,偏向人文,藝術,文化等世界性報導,購買者是為了雜誌本身品質而買,是「正式的」商業行為,讓街友認知自己是在工作,而非行乞討愛心,街友逐漸累積成就感,往自立生活邁進。

2017021403

圖片來源:取自大誌基金會網站 http://www.bigissue.tw/about

 

大誌雜誌像是一座「族群融合」的橋樑,站在橋端一方的是街友,另一端是社會民眾,透過雜誌購買,中產菁英階層有機會跟社會邊緣人接觸,自然的互動,改變對街友負面觀感,街友也感覺被接納,社會和諧的畫面就產生了,並不需要像臺北市某民代議員用水柱驅離街友的做法,壓制造成分裂與敵對,造成更多錯誤的刻板印象。

一本一本的雜誌,像是織起友善的網絡,當社會凝聚更多的和諧氛圍,就會增加安全感,依社會心理學家馬士婁(Abraham Maslow)的層次需求理論,社會提供了安全感,人們就能往上發展更多正向情緒、成就感、自我實現等等需求,所以一本雜誌不是只有慈善的功能。

 

創意智慧提供問題解決

愈來愈多的「社會企業」[3]和「菁英分子」加入公益事業,對於問題的看法有價值信念,解決方法有巧思創意,運用科技和行銷活動,帶動社會大眾重視問題,理解問題,吸引更多人共同參與改變世界。

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尤努思(Yunus Muhammad)在孟加拉貧民區創辦窮人銀行推動微型貸款,讓貧民學習學習理財自立,改變生活習慣,突破貧窮世代循環,為社會企業立下典範。世界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es)成立基金會協助第三世界國家,研發新產品解決疾病醫療的困境,並在美國社會進行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視多元天賦啟發,減少中輟學生問題;在台灣有前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先生在台東成立基金會,提供在地學子多元潛能開發的教育服務,呼籲重視花東觀光文化深度發展,使得台灣各地發展趨於平衡也保有各地特色;藥劑師王照允創辦「iHealth宅配藥局」,讓藥劑師送藥到偏鄉老人家中,服務慢性疾病的藥物諮詢,行動藥局的理念整合社區的關懷需求,讓藥劑師的專業工作多了溫暖的色彩。

2014021404

圖片來源:取自Time雜誌網站http://content.time.com/time/photogallery/0,29307,1953020,00.html

 

公益組織是價值信念的傳教士

2013年8月洪仲丘事件的「白衫軍運動」以及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不管認不認同其背後的理念,都會對於當時自發且巨大的公民力量所震撼,聚集公民力量跟網路科技傳播有關,也跟社會經濟發展進步有關,多數人在「吃飽喝足」後才有餘力關心公眾的需要,注意社會正義,產生公民的意識與行為。

台灣現階段公民力量是渾然成熟蓄勢待發的,但若沒有公益組織長期且有理念地引導,公民力量容易流於浪漫與熱情,會停在情感層面(如:憤怒)的宣洩,不能實際改變問題,對社會改革的實質影響不大。

再優秀的政府都只能照顧到多數人的權益(當然不及格的政府是連多數人也照顧不好),政府的宿命是科層組織的行政制度,如大象般的笨重,大象轉身需要大動作,沒辦法做細緻動作,無法兼顧少數人的需求,以及快速反應解決層出不窮的問題,等到終於有動作時,往往社會需求的質與量都又變化了,解決策略改善就不到位。

「政府失靈」給了公益組織舞台,傳統宗教性質的慈善團體提供救濟,給予情感支持,是消防隊的角色:滅火,收拾殘局,那不能根治問題;現階段只做弱勢者的協助,只做問題倡導的公益組織,恐怕對改善問題的幅度是有限的,公益組織需要提出更巨視且有願景的價值信念,有創意地影響大眾的觀念,讓人們產生主動意願,參與問題解決,有動力去實踐價值信念。

 

 

註解

[1] http://www.cmoney.tw/app/media/watch.aspx?rid=972

[2] Since The Big Issue was launched in 1991 we have helped thousands of vulnerable people take control of their lives. We currently work with around 2000 individuals across the UK offering them the opportunity to earn a legitimate income; to ‘help them to help themselves’. …Created as a business solution to a social problem, The Big Issue has inspired other street papers in more than 120 countries, leading a global self-help revolution. (http://www.bigissue.com/about-us)

[3] 用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