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華/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長期處在教育界,我有時會聽到家長詢問:「我的小孩成績不好,送到OOO補習班有用嗎?」我能同理家長的焦慮與擔憂,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文化氛圍下,只要是能提升子女學業成就,任何投資都是必要的。不過,很可惜的,國內許多研究皆指出,補習只有短期效果,補越久或是補越多科,其效果並不顯著,甚至對學習造成反效果,也就是台語所說的「越補越大坑」。那要如何提升子女學業成就呢?我常建議家長,除了補習以外,不管自身再怎麼忙,都要抽空關心或參與子女的教育活動。
家長參與作為社會資本
這裡所謂的家長參與,並非只有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也包含家庭內的教育活動。家長參與本身即是一種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因親子間或親師間的互動可構成關係結構,在關係結構中所蘊藏的互惠規範、期待、資訊流通與非正式控制,是重要的資源,可用以促進子女的福祉與學業成就。
當小孩回家沉迷電玩或電視節目,而不認真在課業上時,即使將考卷藏起來,家長仍可透過聯絡簿上的退步警示或是老師的電訪便而得知,這就是善用鑲嵌在關係網絡中的資訊,以防成績退步;當面對子女成績退步時,若有家規,則可依據約定好的規範來懲處不當行為,以避免成績持續下滑。
若想讓子女專注在學業上,則有賴於關係中的互惠規範與平時的期待。家長平時如有達到子女的要求,滿足他們的期待時,那麼家長也會認為子女應該完成爸媽的要求,當家長期待子女學業進步時,子女將承擔著要實現父母期待的義務,這樣的互惠關係是促使學業進步的動力之一。Coleman研究指出,一個高教育程度的家長,未建立此種社會資本,便無法將其人力資本轉移至子女身上。換言之,即使是高教育程度的家長,不好好花點時間投資在子女身上,子女想成為高教育程度者,是很難的。一般而言,國內外研究皆顯示,社經地位愈高的家庭,社會資本較多;而相較於台灣本地家庭,母親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新住民家庭,此類社會資本較少,所以社會資本的分佈如同經濟資源的分佈一樣,呈現著不均衡的現象。
哪種家長參與能促進子女學業成就呢?
家長參與有許多形式,究竟哪種參與能促進子女學業成就呢?本文僅討論四種常見的參與形式,即:家長期待、親子討論、代間封閉(intergenerational closure)與親師聯繫,前兩種為家庭內參與,後兩種為家庭外的參與。國內外既有文獻皆指出,和其他參與形式相較,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待和子女學業表現間關係最為密切,是最顯著的預測變項。雖說重要,但實際上並非每個父母對子女學業皆有所期待,有些家長反而希望「小孩能快樂學習就好」。有人或許會問:「那我一直期望我的孩子每次都考一百分,以後未來讀博士,如此小孩的分數就會變好嗎?」答案是否定的。根據研究顯示,家長若能根據小孩的能力進行適度的期待,將有益於學業,但過度的期待,則足以害之。當子女多半考80分時,期待他們考到85分,是合理的。若一直期待他們考95分以上,達不到父母期待的孩子,反而可能會產生習得無助感,漸漸失去學習的意願與興趣,對長期的學習效果而言,是不利的。因此,期待此類資本是雙面刃,應當衡量子女能力後再使用。
親子間的討論有助於建立雙方可接受的規範,也有助於將學業成就的重要性逐漸內化為子女的價值觀,因此研究多發現,親子間討論教育議題或是學校活動皆有助於提升子女的國語和數學成就。如果只是談談故事書的內容或是聊聊新聞上所發生的事件,無法將教育的重要性傳遞予子女知悉,對於學業成就的提升是沒有效果的。有趣的是,相關研究指出親子間討論教育議題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並不會隨社經地位而不同,不論家長的教育程度是高或是低,親子間的討論對學業的助益都是相似的。所以對於教育資源較為欠缺的家庭,我建議家長利用閒暇時,和子女聊聊學校所發生的事,建立符合其程度的分數標準,說說重要的人生價值觀,因為將時間投資在此類參與上是有回報的。
代間封閉是指網絡結構的封閉性,來自Coleman的概念,若能建立代間封閉的網絡,其資訊流通和非正式監控力越強,對學生的學習較有助益。以下圖而言,甲圖是非封閉的網絡結構,假設A是學生a的家長,B是學生b的家長,在學校中,學生a和b之間是好友關係,但雙方家長之間互不認識。一旦學生a有翹課或成績退步等情事,學生a的家長就只能靠自身平時的監督了,雖然學生a事後可能會受到口頭責罰,但責罰的來源僅限於其家長。相對地,乙圖代表封閉的網絡結構,和甲圖最大差異在於,家長A與B之間相互認識。一旦學生a有翹課行為時,家長A除了自身監控外,還可以從子女好友的家長B口中得知,雖然在此學生b的角色有點像是打小報告的「抓耙子」。
在乙圖中,若家長雙方建立共識,一起監督子女與其好友的學習時,以後學生a只要犯錯,就可能面對集體的懲罰,除了需面對自己的家長A,也需面對好友b的關心壓力和家長B的責罰。當互動網絡越多,互動次數越頻繁時,學生所感受到的規範壓力也將越明顯。
實證上,多建立代間封閉網絡,多熟識子女好友的家長,是否能提升子女的學業成就呢﹖這得視雙方家長間是否有建立相同的規範與價值觀而定。Morgan和Todd在一篇教育社會學研究中指出,在公立學校中,代間封閉網絡並無法促進高中學生的學業成就,但對於天主教學校,代間封閉則有影響力,這可能是因為就讀此類學校學生的家長多來自相同社區,享有共同的規範。簡單來說,當家長A和B之間觀念不同,一個認為升學至上,高中畢業後應就讀大學,一個認為大學文憑不重要,高中畢業後應趕快找工作,以紓解家中經濟負擔,在兩種價值觀大相逕庭下,即使雙方家長彼此認識,也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督,規範不專注於學業上的行為。所以,代間封閉的有效性,取決於網絡中的共享規範與價值觀,建立此種封閉網絡,並不是多多益善。
本文所提及另一種家庭外參與形式,即親師聯繫,相較於代間封閉,此種聯繫也有利於資訊的流通,只不過資訊來源是來自老師,而不是好友的家長。既有研究多發現,親師聯繫越頻繁,子女的學業成績越差。看到這裡,你或許會問:「那豈不是鼓勵大家少和學校老師聯繫嗎?」當然不是,因為既有研究多屬於關聯性研究,非是因果研究。兩者間會有負向關聯是因為子女的學業表現較差,增加了親師聯繫的可能,老師基於職責會告知家長其子女學業退步的可能原因,家長則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聯繫老師以找到進步的方法。這也符合教育的實務經驗,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通常多會和低成就生的家長聯繫,以了解如何協助這些學生。不過,就長時間而言,研究顯示兩者間的關聯是正向的。若家長能聽從老師的指導,建立親師合作關係,對子女國語和數學成績的成長是有所助益的。
低社經家長可透過教育參與減少子女學業成就差距
我們原本期待學校教育體系可以促進社會階層流動,作為貧困者翻身的利器,但卻常被批判效果有限。這也無可厚非,因學校因素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力有限,一篇國內研究指出學校層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解釋力約兩成左右,家庭各類資本與個體背景因素的解釋力約八成。高教育程度的家長,由於參與各項教育活動較為積極,子女可接觸到的社會資本也較多,故子女的學業成就較高,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也隨之提高。由於高社經地位的家長會透過家長參與來影響子女的學業成就,為改變此種階級再製的現象,家長必須意識到自己就是改變的關鍵,從現在起,你可以對子女有所期待、關心子女在校學業表現並建立起親師間合作關係。我所進行的一篇研究發現,在台灣,母親為東南亞籍新住民的國小學童,其學業成就低於本地兒童的原因,除了家長社經地位較低外,家長較少參與教育活動,欠缺足夠的家庭社會資本也是重要解釋因素。家庭社會資本並非如經濟資源般,由特定階級所獨佔,家庭社會資本的多寡,多少是可以由家長來決定的。
Cover Image: https://partnersforpubliced.org/PartnersForPE.aspx?id=12958
您好,感謝分享此文,我個人對教育頗有熱誠,透過這篇文章學到很多,也深受鼓舞。
請問關於「國內研究指出學校層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解釋力約兩成左右」,能否分享詳細的資料來源以供參考?
再次感謝!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初探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7/A26.htm
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