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消費的社會學想像: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生活劇本

萬尹亮/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一、實作做為生活的劇本

永續轉型不只是生產系統和科技的挑戰,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必須改變。近年對日常生活如何永續轉型的討論,多把重點放在改變個人的選擇。本文要介紹社會學怎麼分析日常生活,為什麼重點不在每個人的選擇,而是在生活中的實作劇本。

我們越來越常看到各種討論,思考怎麼讓人們採取友善環境的行為。例如最近工研院歸納出20項關鍵的淨零永續行為,並做了一個行為改變的調查。這項調查發現:51%民眾願意買台灣生產和當季的食品、40%願意每年買新衣服數量減半、44%願意不浪費食物,但只有13%願意用素食取代紅肉和乳製品、只有16%願意上下班共乘。不難看出,這樣的調查把重點放在每個人的日常選擇。

這樣的調查反映了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生活是個人選擇的加總」,改變生活就是改變一個個日常選擇。這個觀點還認為,只要越多的消費者能夠在更多的關鍵項目上做出正確選擇──例如吃在地和當季的食物、調高冷氣溫度、上下班改搭公共運輸,就可以減少整體社會的環境影響。從這樣的看法延伸,人們也常把希望放在產品的設計上。如果有更多的人有環境意識,要求更節能、使用更易回收的材質、更耐用的產品,就可以市場的力量引導生產者設計出更好的產品和銷售、流通模式。

但生活真的只是一連串的選擇嗎?隨著環境意識和習慣養成,我們就會做出更好的選擇嗎?甚至,努力地做出更好的選擇,消費就會變得永續嗎?這些問題讓我們回到了社會學的根本提問:社會生活是什麼?社會行動如何可能?又如何改變?

有兩位社會理論家提供了一個新途徑分析社會生活。Reckwits(2002)認為人不只進行理性計算、也不總是遵循社會規範,所以我們與其一直想去分析人究竟怎麼做選擇,不如分析社會行為如何由物品、文化和社會關係譜寫出規則。這樣的行為他稱之為社會實作(social practices),人在生活中執行著實作的規則,不全然理性,也不僅是社會規範。同一年,另一位學者Schatzki(2002)同樣認為社會生活由社會實作所構成。日常生活當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實作,是社會建構的實體,一方面反應結構性的力量,但又讓行動者可以執行的過程中適度地修改規則。

理論聽起來總是很抽象,不過把社會實作看作像劇本一樣的東西,就比較好理解了。消費社會學認為日常生活是一連實作的組合,我們在其中照著劇本演出,時而修改劇本。Shove等學者(2012)指出個別的實作(practice)如開車、飲食、社交有其規則和文化意義。同時,實作有其物質的基礎,就如同劇本當中的道具和布置,我們運用各式各樣的器材、設施和商品進行日常活動。最後,我們在日常實作中和他人互動,就如同生日宴會那樣,社會關係也影響著實作劇本。

這樣的觀點強調生活不是「個人選擇的加總」,而是由文化、物質、社會關係互相構成的東西。接著讓我介紹幾個經典的研究,說明社會實作當中物品和技術所扮演的角色,實作產生的社會節奏,然後討論生活可以怎麼改變。

二、社會技術系統

我們先來看生活劇本中的物品。Shove和Southerton(2000)的研究帶我們走進英國的廚房,探討冰箱的設計如何創造出日常飲食的劇本。1960年代剛推出的時候,冰箱只有冷凍功能,而且尺寸龐大,當時的設計是為了給鄉村的家庭儲藏農產品,因此都是放在室外。到了1970年代,冰箱廠商改變了策略,主打冰箱是家庭主婦的「省時利器」,主婦只要一周採買一次,就能在家煮出各種料理。為此,冰箱新增了冷藏功能,而且廠商將冰箱從橫躺改為直立的型態,方便使用者拿取食材。到了1970年代末期,廠商進一步縮小冰箱尺寸,使其能夠放進廚房。這時候冰箱除了放生鮮食材,也開始出現各種飲料。

早期的冰箱廣告就已呈現出飲食的劇本。圖片來源: https://thesocietypages.org/socimages/2014/07/07/one-hundred-years-of-the-fridge/

這個轉變的過程,顯示出冰箱自身就帶著劇本。隨著功能上的進步,冰箱漸漸改變了家庭飲食方式。過去消費者常常仰賴罐頭,有了冰箱之後消費者可以一周買菜一次,又可天天吃新鮮的食材,甚至隨時可以喝各種飲料。冰箱的劇本展現在冰箱文化意義上的改變,從農產儲藏設備,變成「省時利器」。

進入了廚房之後的冰箱並沒有停止轉變,而是持續改寫飲食的劇本。伴隨著冰箱的普及,即食食品成為一個新興產業。到了1980年代,市場上開始大量銷售冷凍披薩、漢堡和冰淇淋。因此廠商增大了冰箱冷凍庫的尺寸,讓消費者可以冰更多這類食品。到了1990年代,冰箱已經被包裝成是「家裡的便利商店」,什麼都有,吃什麼都方便。不同的設計,讓我們連吃的東西都不一樣了。

其實不只是單一物品,多種物品會共同譜寫日常生活的劇本。當冰箱裡開始出現各種冷凍食品,消費者就需要快速加熱的設備,因此很快的微波爐出現了。冰箱與微波爐成為一組互補的設備,它們讓人可以從冰箱拿出即時食品,放進微波爐快速加熱。微波爐的出現也改變了家中飲食實作。

Rinkinen等研究者(2021)更指出:物品是鑲嵌在基礎設施的設定之中的。冰箱和微波爐仰賴著穩定的電力系統。電力系統一定程度上設定了生活的可能,支撐著電器化的現代生活。因此家中物品其實是技術系統的一個中介,一方面讓電力進入家中,另方面成為日常實作的基礎,人們透過設備看電視、煮飯、洗澡、洗衣服、玩遊戲。

這並不是說日常生活完全是技術系統所決定。物件譜寫日常生活劇本的方式,是協助建立生活的標準。我這裡所指的不是指技術性的、安全的或法規的標準,而是社會文化上的標準。例如Spurling(2018)發現洗衣機的普及讓每一週都洗衣服成為可能,也讓每天換衣服成為「乾淨」的新社會規範。也就是說,雖然技術和設備能讓我們可以做新的事情,但真正改變生活的方式是由社會建構起的新生活標準。

三、社會時間節奏

Shove等人(2012)以生活方式的正常化(normalisation)來分析日常生活的標準如何被建構,以及這樣的標準怎麼被接受的過程。生活標準一旦建立,會使得生活劇本不容易改變。此外,富有群體的生活常態與窮人不同,而社會不平等會讓人們互相比較,不斷地追求更高的生活標準,成為永續消費必須面對的難題。

一件有趣的事情是,生活型態的正常化會使得生活產生特定的時間性質(temporalities)。這是因為我們不是一個人生活,生活的常態牽涉到不同的人如何彼此協調,然後累加起來就產生特定的社會時間節奏。

首先是同步(synchronization)的問題。因為有些實作,像是家人一起吃晚餐,需要參與者相互配合、共同實施而成。舉例來說:Southerton(2009)的研究發現,英國人一天最主要的一餐原本是午餐,但隨著英國婦女參與勞動市場的比率提升,晚餐成為家庭的一餐(family meal),是一個新的生活標準。而要一起吃晚餐,就必須協調家長和孩子的各種活動,使大家可以同樣在傍晚五點半到七點的時間聚在一起。然後在電視機普及之後,這段時間更變成了大家一起看連續劇或是看球類比賽的時間。換句話說,新的社會標準如「家庭晚餐」和電視的「黃金時段」,協調並同步了家人的生活劇本。

生活的正常化也會影響生活實作的次序(sequencing),也就是實作之間的先後。Southerton(2009)的研究發現人們會用擠時間(squeezing)和延長(stretching)兩種策略,來創造「有品質的時間」(quality time)。擠時間是把某些相對不重要、例行的事情,擠在同個時間的框架裡。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留下大把的時間給重要的親友和事務。因此日常生活的劇本,規劃了各種活動的輕重緩急和先後次序。假如要好好的享受家庭晚餐,就要抓好家人下班、下課時間、算好通勤時間。然後在晚餐之後或之前擠入洗澡或是洗衣服的任務。這個研究顯示,人們節省(工作)時間、延長(休閒和社交)時間,是為了滿足生活常態的期待。

重要的是,這個社會時間節奏會產生交通或能源消耗的高峰。因為人們有著類似的實作次序,大家在差不多的時間出門上班、差不多的時間下班,因此創造出了交通的離峰和尖峰。另一方面,生活劇本的同步也會產生能源使用高峰。例如英國的每日能源使用最高峰就出現在傍晚,特別是周五傍晚。這時候家人一起吃晚餐,一起看電視,冬天的話會開暖氣。到了電視廣告時間,大家不約而同地按下電水壺煮水泡茶。大家也在差不多的時間點關掉電視和電燈去睡覺。

我們每天的用電曲線圖,呈現的其實是我們日常生活劇本的同步和次序。這是因為我們有類似的日常生活的劇本,而不是我們每天剛好做出了一樣的選擇。如果我們只是在電器和交通上選擇節約能源的選項,而沒有改寫生活劇本,那我們無法改變社會時間節奏,能源高峰也依然會造成挑戰。

每日電力圖反映的正是日常生活節奏的加總

採取社會節奏的觀點,能讓我們更清楚的看到生活的劇本,一方面反映著社會建構的、正常生活的標準,另一方面反映著社會生活的關係性質,人們需要協調彼此生活的同步和次序。總結以上來看,消費幾乎都不是在花錢購買、做出選擇的那一瞬間,而是在人和物、人和人的互動過程中,依循著劇本完成。

四、生活劇本的改變

用社會實作的角度分析日常生活,能讓我們看到消費和生活不是一連串的選擇。生活的進行和展開更像一組劇本,既有其物質和技術的基礎,也有其社會規範和文化意義的建構,更經由社會關係的協調,產生特定的時間節奏。換句話說,如果要改變生活型態,那麼改變商品的選擇和商品的設計是不夠的。

社會實作的理論因此也提供給我們另一種思考改變的途徑。Welch和Warde(2015)整理了各家社會實作理論,指出了兩種消費永續的途徑。第一種是弱版的社會實作理論,比較樂觀。這一個版本把希望放在公民消費者(citizen consumer)的反思,認為消費者反思可以引發集體行動,創造新的生活型態進而改變供給系統。政府可以做的是提升消費者的改變能力,包含選擇的改變、文化論述和對生產和技術系統的控制。

第二種則是強版的社會實作理論,質疑消費者能夠透過反思產生改變。這個版本的學者也認為技術進步並不是根本解方,例如提升冰箱的耗能效率,常常只是讓人們冰更多的東西,而且還深化了「家裡的便利商店(買很多,想吃就吃)」的生活期待。對這個版本的學者來說,社會技術系統、社會時間節奏、人的知識能力都是政策介入的可能所在。政府可以試著回溯實作發展的路徑,從多方施力點擾亂或解構生活常態的社會規範和文化意義。

Rinkinen等人(2021)的書以社會實作觀點重新建構「需求」的理論

這兩種社會實作的改變途徑,都反對把重點放在消費者個人的選擇。對社會實作的論者來說,主流的永續消費討論反映出一個ABC模型,期待透過資訊和知識改變個人的態度(attitude)、行為(behavior),就可以改變消費者的選擇(choice)。而根基於行為經濟學的助推理論(nudging),則認為透過選項設定,可以「推」著消費者作出更好的選擇。兩者都沒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技術系統、生活標準和文化意義、社會關係和時間等等的交錯影響。兩者都延續了個人主義式的環境治理。

生活劇本是技術系統,社會關係和文化所共同譜寫,也共同演變。因此社會生活有其整體結構和節奏,也有特定的改變路徑。除了改變道具(商品)、改變角色(消費者認知),我們得想怎麼改寫劇本的結構和節奏來尋找另一種結局。


參考文獻

Reckwitz, A. (2002)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practices: a development in culturalist theorizing,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5(2): 243–63.

Rinkinen, Jenny, Shove, Elizabeth and Marsden, Greg (2021) Conceptualising Demand: A Distinctive Approach to Consumption and Practice, Oxford: Routledge

Schatzki, T.R. (2002) The Site of the Social: A Philosophical Account of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al Life and Change, University Park,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hove E and Southerton D (2000) Defrosting the freezer: From novelty to convenience: A story of normaliz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5(3): 5–25.

Shove, E., M Pantzar and M Watson. (2012). The Dynamics of Social Practice: Everyday life and how it changes. London: Sage.

Southerton, D., (2009), Temporal rhythms: comparing daily lives of 1937 with those of 2000 in the UK, in Time,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Wilk, R. (ed.). Oxford: Berg Publishers, p. 49-63

Spurling, N. (2018) “Matters of time: Materiality and the changing temporal organisation of everyday energy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21(2): 146-163

Welch, D. and Warde, A. (2015) “Theories of Practice and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in Reisch, L. and Thøgersen, J.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pp.84-100

在〈永續消費的社會學想像: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生活劇本〉中有 2 則留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