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孟瑢/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當我們看到星二代的美麗外表,而想起其父母的美貌時,我們稱之為「基因強大」的結果。當我們看到體育名將的兒女馳騁沙場時,我們也說他們遺傳到良好的「運動細胞」。而當我們談論富二代時,我們說他們含著金湯匙出生,說他們是「靠爸族」。不可否認,所有人在這社會中能成功都需要努力與機運,但如果不小心在出生之前就贏得了大樂透,那這些人在社會中是不是能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好處呢?
一般而言,學術文獻中通常能看到:取得高教育、高收入的人多半成長於教育程度較高或收入較高的家庭。例如,一份研究就曾顯示,美國終身制教授的爸媽有任一方是教授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25倍。傳統社會學會說這是階級複製、代間文化資本傳遞的結果,子女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受到潛移默化,而習得如何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但從小考試考到長大,我們身邊通常都有「怪胎」,意即很聰明的天才人物,讀起書來不費吹灰之力,考起試來總是名列前茅。如果說這些人只是透過自身努力、正確的讀書方法,以及與父母、師長互動習得成功祕訣,這未免令一旁努力讀書讀得沒日沒夜的我們深感懷疑。做為一個普通人,我相信天賦對於人是否能成功有很大的影響,而做為一個社會學家,我能說研究也顯示天生的能力對世俗的成功有其影響力,也就是說,富二代靠的可能不只是爸爸有錢,還可能是爸媽聰明才智的良好遺傳。
人身為社會的動物與生物的動物,我們無法忽略人的社會性與生物性的任何一方。隨著年紀增長,青春不再,我們無法否認身體的變化影響著生活作息;隨著涉世漸深、閱歷漸廣,我們對這個社會的認識也讓我們無法否認人心難測、世事難料。如果不把這兩者混為一談,人大概就不是人了。自認在做生物社會學(Biosociology)與社會基因學(Sociogenomics)相關研究的人們,就是那些試著把人的生物性與社會性撇清又交織起來的人。而我也是其中一份子。如果你讀到這邊還霧煞煞,或是不相信我所言,以下我會試著從方法談起,舉一些健康方面的例子,進一步觸及社會學的傳統領域,最後再討論這領域所面臨的限制與挑戰。
以口水窺天命
要談談這方面的研究,就得提到十九世紀的Francis Galton,他提出了優生學,認為天賦是透過家族遺傳的。優生學有惡名昭彰的歷史,所以這邊就不提了。而二十世紀初期,科學家們開始將雙胞胎視為研究對象,比較同卵雙胞胎與異卵雙胞胎在各式特徵上的差異,並計算出遺傳力(heritability)。如果說一個特徵是可以遺傳的,那麼當環境一樣的時候,同卵雙胞胎應該要比異卵雙胞胎來得更相似才對,畢竟同卵雙胞胎的基因完全相同,而異卵雙胞胎只是同時出生的兄弟或姊妹而已(註:研究通常只會收錄同性別的異卵雙胞胎,不然不同性別可能會影響基因的分布以及其他人如何對待他們)。
在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以及Rosalind Franklin)發現基因的結構以後,加上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候選基因研究(candidate gene)成為大家使用的新方法。這些研究通常以生物實驗所辨識出的基因來做研究。例如:帶有特定MAOA基因變異跟5-HTT基因變異的實驗大鼠比較可能有攻擊性的行為;而帶有FTO基因變異的比較容易發胖;APOE變異的比較會得到阿茲海默等等,這些就如同科學新發現,是實驗室找出來的變異。一些行為科學家拿著這些基因變異去看人是否會有一樣的特徵,如果有的話,則看這些變異在不同的環境中是否會有不同的影響。
時間推進到2005年左右,一種新的跨時代研究方法,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誕生了。基因學家們開始使用這個方法來尋找與特定特徵相關聯的鹼基對。在這之後,社會科學家試著以全基因來研究社會相關的特徵。但是,由於一次考慮數以萬計的鹼基對太多了,有很多的雜訊,所以後來發展出了一個方法,叫做多基因分數。多基因分數是把每個人有風險的鹼基數量加起來所生成的分數;由於每個人在每一個鹼基位置的鹼基不盡相同,如有人在這位置帶一個A,有人則帶兩個A,另有些人一個A都沒有,那A若是與肥胖相關的風險鹼基的話,那麼帶一個的在此處就是1,兩個的就是2,沒有的就是0。把所有的鹼基數量加起來,總和就是一個人的基因風險(當然,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我只是簡化了而已)。
那要怎麼取得大家的鹼基對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收口水了(圖1)。研究人員通常會請受訪者在小圓盒或小罐子裡吐幾毫升的口水,吐完後蓋上蓋子,蓋子裡穩定DNA的液體會流到罐子裡,這樣子在運送的過程中DNA就不會那麼快分解掉。接下來就交由實驗室的人員作基因定序了,行為研究學家只需要在收到鹼基對資料之後再進行下一步的資料分析。當然,在請大家吐口水之前,研究者一定會取得受訪者對於收基因資料與儲存基因資料的同意。由於唾液如果冷凍起來的話,可以放久一點再做分析,所以研究者通常都會想把剩下的口水冰久一點,這樣才不會浪費。另外,除了收口水,研究者也是會訪問大家關於其他的人口或社會因子的訊息,這樣才能做社會科學的分析呀。
有基因了,然後咧?
其實有很多方式可以研究先天與後天的交互作用,只是因為收口水不難,加上基因定序越來越便宜,所以這幾年最常被使用的方法,是將多基因分數放入既有的人口學或社會學研究中。許多人體生物資料庫或是歐美具有人口代表性的資料庫都收了基因的訊息,這也讓我們這些坐等資料的人有機會玩資料。以下就舉些不同主題的例子吧。
健康
健康與基因和社會密切相關。就拿冠狀動脈疾病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多基因分數是平均分數的兩個標準差之上,那麼這個人得到冠狀動脈疾病的機會可能是一般人的四倍。不過,真正得病的風險是可以透過環境與個人的行動降低的,例如Broad Institute就曾算過,每周運動個150分鐘就可以降低16%的風險,吃得健康一些能降低27%的風險,而維持標準體重(36%)以及不抽菸(26%)都可以降低得病的風險。也就是說,雖然基因可能讓一個人天生比較會得病,但是如果環境好、加上個人有能力採取行動,那麼得病的風險也是會下降的。
而透過將基因分數納入社會學的研究中,可以讓我們多看到什麼呢?肥胖是大家關心的議題,而我們有些人怎麼吃都吃不胖,有些人則連喝水都會胖。曾經有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多基因分數對實質BMI的影響對每個人不盡相同。若一個人長期都處於低社經地位或是向下流動,那麼多基因分數越高的人就越容易變胖;相反來說,對長期處於高社經地位或是向上流動的人來說,多基因分數的影響就沒那麼大。也就是說,好的環境可以補償先天的缺失。
除了冠狀動脈疾病跟BMI以外,目前也有與壽命、心理健康、生育行為、風險行為、吸菸、喝酒,以及各種疾病相關的多基因分數。
教育
除了健康以外,科學家也發展出教育程度、認知能力,甚至收入的多基因分數。由於許多社會科學及公共衛生感興趣的東西都與教育程度有關,所以很多研究都考慮了教育程度多基因分數。曾有一篇研究世代間社經地位傳遞的研究,作者使用了多個跨國的長期追蹤資料,來看教育多基因分數與社會流動的關係。他們發現在考慮社會因子後,教育多基因分數仍顯著與成就相關,而且就連在高社經地位背景中,有更好的基因分數也能幫助這些富二代取得較佳的教育、職業,以及財富成就(見圖2)。

不過,其實個人基因分數對於成就的影響也可能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因為兒女繼承的鹼基對是從父母親而來,所以其實爸爸媽媽都帶有這些鹼基對。也就是說,如果小孩是個天生聰明的人,那麼父母親應該也不錯聰明,那麼不錯聰明的父母本身就能為小孩營造良好的環境(passive gene-environment correlation),聰明的小孩自己也比較容易表現良好,因此獲得良好的獎賞(如爸媽獎勵孩子幾本書、去博物館玩)(evocative),然後小孩自己也比較容易找到聰明愛念書的好朋友、喜歡閱讀(active)。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既然聰明父母所營造出的美好環境可能可以促進聰明孩子的成長,這也表示基因以外的環境,如社經地位背景、學校、社會結構及社會脈絡對一個人的天生潛能能否發揮可能是有影響的。事實上,我的學長的研究就曾發現,多基因分數只能解釋1/5的教育程度代間相關性,所以剩下很多的事都不是由基因分數決定的。而我自己的研究也看到:子女基因分數跟父母教育程度對子女本身的教育程度都有正向影響,而且對於家庭背景比較差的人來說,基因的影響比家庭背景好的人來得更大。換句話說,就是不管子女有多麼不是念書的料,富爸爸富媽媽總是有辦法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反而是家境不好的孩子需要憑藉自己的基因能力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機會。
性別
我們知道X跟Y染色體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的生理性別,某些鹼基的分布也跟生理性別有關,這使得要用基因研究性別差異有點困難。但是,社會學家還是做了一些嘗試。一篇文章就曾指出:教育基因分數對老一輩的女性來說,影響不如對男性來的大,原因是因為早期女性不被鼓勵念大學,而這個現象在年輕世代中就減輕了。由此可見大環境對於女性能否發揮基因潛能有不小的影響。
我自己則是對科學領域中的女性非常有興趣,畢竟我曾試圖成為其中一份子。我常常在想,為什麼當年自己不繼續選擇硬科學,而走了軟科學。從女校三類組(當年的三類組是生醫理化組)出身的我,也看到不少同學與我做了相似的選擇。如果說這只是環境的因素,像是社會脈絡、老師、家長都不會刻意鼓勵女性進入科學所造成,那麼我會想到我高中同學成功進入科學界的例子,是什麼讓那些年輕女孩可以堅持到底呢?
我的研究用了數學基因分數來試著解釋高中選課、大學選系,以及出社會找科學領域工作的性別差異,結果發現基因分數無法解釋性別落差,反而是社會因子如父母教育程度跟工作比較能解釋。不僅如此,我也看到基因的效果對女性而言比對男性大(圖3)。也就是說,擁有一樣基因能力的男女生,男生比女生更可能進入並持續留在科學領域中耕耘。再換個方式說,如果要讓這社會中的男女性進入科學領域的機率一樣,那麼女性要比男性在基因能力上高出許多才有可能。若要解釋這個現象的話,可能就是這個社會不斷鼓勵男性進入科學界,甚至覺得男性念科學就是應該的,所以男性的基因能力不需要太好也會進入科學。然而,同一件事對女性則不是如此,女性可能需要基因能力非常優秀,優秀到社會、學校、家長,與她們自己都覺得她們真的可以才可能會進入科學。當然,我猜若把科學領域換成人文社會的話,基因的影響力可能會性別對調。但無論如何,類似這樣的研究讓我們透過基因更深入看到社會對人的影響力。

性別相關的基因研究頗受爭議,引發最多討論的是對於同性性行為的全基因關聯性研究。有人說如果性向是基因影響的話,可能會有歧視之虞,但也有些人說社會可能會因此更接受多元性向。我的看法是無論是基因或是後天影響,大家都該尊重大家的性向。除此之外,其實很多疾病的盛行率都有性別差異,如何比較X跟Y上的鹼基其實非常困難,畢竟女性沒有Y,而男性只有一個X。這些問題非常值得大家來研究。
限制與挑戰
雖然上述的研究結果看起來還算酷炫,但其實基因與社會領域所碰到的限制與挑戰並不少。一個最大的限制,就是多數的研究都奠基於歐美國家的資料庫,東亞也有一些資料,但非洲國家等第三世界的資料則是少之又少。歐裔白人不論是鹼基分部或是社會經濟背景都無法代表全人類,因此要如何讓基因研究更有代表性,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問題。再來,由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找到的鹼基,對人類特徵與行為影響的生物機制是什麼,把它們加起來當成全基因分數真的有意義嗎?第三,要找鹼基時,科學家使用了鹼基數量來預測特徵,但這些特徵也有社會因素參雜其中。以教育成就為例,高中畢業在臺灣現在的社會中可能代表學歷不高,但是在美國仍然是大眾普遍的學歷。臺灣與美國的高中教材也不盡相同。這樣的話,用美國樣本算出的基因分數跟臺灣樣本算出來的意思是不是不一樣呢?此外,世俗定義的成功隨世代、社會不同而不同,所看重的才能也不一樣,也許現在某方面基因較佳的人大概也只是剛好中了獎,比較會玩這方面的遊戲罷了。所以,其實真要說起來,基因跟社會很難分開呢!最後,跟基因有關的研究很容易會被誤解,導致歧視與汙名化,這些都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所以研究的人要很小心處理敏感主題,讀者也要理解機率與實際的不同。總之,希望這篇文章讓大家看到社會學家如何透過基因來看到社會力,也讓大家更深刻知道基因不是注定,社會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