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爸族靠什麼?從基因強大與金湯匙的協同效應認識社會基因學

當我們看到星二代的美麗外表,而想起其父母的美貌時,我們稱之為「基因強大」的結果。當我們看到體育名將的兒女馳騁沙場時,我們也說他們遺傳到良好的「運動細胞」。而當我們談論富二代時,我們說他們含著金湯匙出生,說他們是「靠爸族」。不可否認,所有人在這社會中能成功都需要努力與機運,但如果不小心在出生之前就贏得了大樂透,那這些人在社會中是不是能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好處呢?

教育商品的能與不能:批踢踢留學版案例的反思

2021年Netflix上發布的《買進名校:美國大學舞弊風暴》記錄了一件2019年轟動美國的大事。當時檢調陸續起訴了許多政商名流,指控他們如何聘僱專業的「申請顧問」,為他們的子女取得進入常春藤等名校的機會。這些行為包括找考試代考、尋找申請漏洞、賄賂大學校隊教練等。一時之間,有關社會菁英透過各種金錢手段協助子女取得教育優勢,變成熱門的話題。也帶動了對於大學入學相關的「入學申請市場」的討論。 臺灣近幾年也有非常多類似的爭議。包括戲謔的稱呼「多元入學」為「多錢入學」,或是隨教改提出「消滅補習班」的聲浪。隨著108課綱開始重視素養教育,以及近年來推出的學習歷程檔案等,相關的「素養補習班」也引起爭議。2021年,某公立大學因為推出收費課程給高中生,引來「學習歷程商品化」的批評。這些議題,顯示了隨著升學與教育系統的逐漸複雜(也開始全球化),學生、學校、甚至是市場之間的邊界,開始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難定義。

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

自2002年「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正式上路起,「申請入學」至今已成為多數應屆生的主要升學管道,透過第一階段的考試成績通過門檻,加上第二階段的書審及面試,降低大學入學篩選判準完全倚賴「應試能力」的程度。多年以來,媒體輿論經常質疑入學制度改革造成教育機會分配不公,直覺地推論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將因缺乏家庭資源挹注,造成第二階段入學劣勢。換言之,多數臺灣人傾向認為考試選才客觀公正。 多元入學制度新增的入學管道「個人申請」倚賴考試以外的篩選形式,更容易受到學生背後的家庭優勢條件所操縱影響。 多元入學是否造成入學機會不公?事實上,已有不少研究嘗試回應此問題。

誰是重考生?以大數據行政資料檢視重考趨勢、考生特質及領域偏好

過去三、四年,輿論開始熱議重考現象。最大的原因是:若使用最簡單快速的方法來估計重考率(亦即特定考試之非應屆考生占比),重考率之增幅與估算都有點驚人(譬如,每七人會有一人重考,或每五人有一人重考)。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入學制度設計不良,重考生志趣不合;有人認為其實多數重考生是在「追求夢幻校系」;也有人認為年輕學子瞭解未來就業的重要性,或認真釐清個人志向,以重考來調整自己的人生軌道,並非壞事。 重考現象需要關切嗎?實際重考行為的發生率真有這麼高嗎?重考動機,是找不到適合的科系,還是考不到理想的校系?…… 或許,我們無法(在未編列昂貴調查研究經費的情況下)馬上針對重考生來做動機調查,但,如果我們利用大數據行政資料來檢視「哪些應屆考生比較可能成為重考生?」,或許可以快速提供一個完整圖像。

頂上功夫,頂真人生:美髮建教生的社會書

「明明滿是憂愁,卻又能從憂愁裡頭找到喜悅;明明盡是困難,而他們總能夠憑藉勇敢繼續劈荊斬棘。」

這是在說誰?是經歷千辛萬苦打拚成功的頭家?還是修行有成的人生典範?都不是。他們是一群十五、六歲、國中剛畢業的臺灣美髮建教生。您看過他們嗎?您認識他們嗎?您讓他們洗過頭、剪過髮嗎?

迫於家庭的經濟環境,他們參加了建教合作,一邊上學,一邊在工作現場學習,希望同時解決經濟的難題並學習到就業的技術。但事與願違,他們在工作現場的大部分時刻,其實是在勞動,無法學到技術,而且獲得的報酬不高,只能在下班後額外付費學習。然而,他們不是不知道,卻仍接受這樣的處境,甚至肯定建教合作。建教生面對不合理的待遇卻還投入,為什麼?建教合作的美意最後變成惡果,為什麼?

支持同性婚姻平權與性別平等教育

「臺灣社會學會」是由社會學、社會工作、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等相關領域之教學研究人員所組成的學術團體。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在11月24日對公民投票第14、15案,投下同意票,並對反同公投(第10、11、12案)投下不同意票,以督促立法院修民法保障婚姻平權,並持續於各級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

智能障礙、性/別歧視以及隔離式機構共謀下的集體性侵

【陳伯偉/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周月清/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陳俊賢/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張恆豪/台北大學社會系】日前,花蓮縣美崙啟能發展中心爆出疑似男性主管對機構內女性智能障礙者性侵事件,引起外界震驚。歷年來類似事情一再發生,究竟集中型機構式服務模式出了什麼問題?現行體制存有哪些疑慮?防範女性智能障礙者遭受性侵的同時,我們又該如何保障她們被剝奪的情慾空間與性健康權?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社會學沒有教你的焦慮二三事:給有良知的新世代

【范雲/臺灣大學社會系】各位畢業生、畢業生家長與親友團、系主任大家好,先恭喜大家,畢業快樂!其實,關於我今天要說些什麼,我很焦慮。為什麼呢?因為這是我第二次在小畢典致詞,為了多了解同學此刻的感受與需求,我請畢業生代表作了一份小問卷,讓同學們回答四個問題:一、在社會系學到什麼。二、畢業前夕最焦慮的是什麼?三、什麼是你覺得很重要,但社會學沒有教你的。四、對這個畢業致詞的期待。

該「廢止同志教育」還是「停止異性戀教育」?推翻不平等性階層

【陳美華、陳家平、許姮安 /中山大學社會系】日前中選會通過三個關於反同的公投提案,引起所有關心性/別運動者的高度關注。在這波的討論中,有些討論是環繞著公投法的制度設計而來的,更多的討論則是這三個反同公投提案恐進一步延宕同性婚姻入民法的進程,甚至重挫過去二十年來民間團體致力推動的性/別平等教育。

我的孩子都是被帶壞的?談友誼選擇與同儕影響

「我的孩子很乖,都是交了壞朋友才變成這樣的!」我們常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父母在孩子上了新聞版面時聲淚俱下地這麼說!然而,這些父母是否想過,如果每個孩子都是被帶壞的,那麼,是誰家的小孩在帶壞別人家的小孩?實際上,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思考朋友網絡裡頭的「友誼選擇」與「同儕影響」兩種不同的面向,前者近似「物以類聚」,後者則類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