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社會網絡分析半導體產業發展

黃世竹/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本文改寫自作者碩士論文《台灣半導體產業董監網絡的結構凝聚(2010-2020)》(2022),該文同年獲得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獎。

近年來,半導體產業在臺灣的影響力愈來愈高,其不只是當前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更牽動了國際地緣政治的角力關係,而成為臺灣的「護國神山」。不禁讓人好奇,為什麼臺灣的半導體產業能發展的如此成功?

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強調,企業透過各形式的合作往來,形成了複雜的網絡關係,對於企業運作起著關鍵影響。如張忠謀過去就曾表示,台積大同盟是幫助台積電能戰勝三星的致勝關鍵,即可顯見網絡之重要性。本文試著運用社會網絡的分析視角,呈現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網絡圖像,並討論該網絡對於企業發展的影響,希望能一窺隱藏在產業發展背後的網絡線索。

鑲嵌於網絡中的企業

自從Granovetter提出鑲嵌理論以來,企業網絡的議題受到廣泛研究,從企業的績效、銀行往來、存活率、政治行動、公司治理、制度擴散等各面向,都可以發現網絡在其中顯著的影響力。從鑲嵌論的觀點來看,企業的運行總是鑲嵌於網絡之中,即使兩間企業沒有直接的往來關係,也可以透過共同來往的第三家企業,形成間接的連結,使企業聯繫到更大的網絡社群之中,而受之影響。在這些直接或間接的連結之下,整個產業形成一個複雜交織的網絡生態系,當企業所鑲嵌的網絡結構不同,會使其面臨不同的機會和限制,企業所鑲嵌的網絡社群越緊密,企業之間可以更快速地傳遞資訊,同時,也會有更強的信任而產生集體凝聚意識。

圖1:此圖為Heemskerk &Takes(2016)研究中所繪製的全球前百萬大企業的董監事網絡圖。可見全球企業之間已經鑲嵌在複雜交織的網絡之中。

隨著網絡研究的不斷發展,網絡理論模型也逐漸完善。Moody和White提出的結構凝聚(structural cohesion),在結合Simmel、Granovetter等人的理論基礎上,發展出一套測量群體網絡緊密程度的可靠測量方式。此外,該理論指出,在一個連結較不緊密大群體中,還存在數個關係更緊密的小團體(如後文圖3所示),有助於深入了解不同個體在網絡結構上的差異,實現更細緻的分析。因此,用結構凝聚理論進行網絡分析,能更好地理解網絡特性。

企業組織間的網絡關係十分多樣,例如供應鏈交易、技術合作、策略聯盟等,本文分析受到廣泛關注的「董監事跨坐」(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網絡。該網絡是指某一董監事同時擔任多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透過這樣的董監事,不同公司之間建立起網絡連結。如圖2中,公司甲、乙、丙,透過董監事a、b,即形成了連結,而公司丁和其他公司沒有重疊董監事,因此在網絡中與任何公司均未建立連結。

圖2:董監事網絡建構

半導體產業的網絡圖像及其變遷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網絡結構特質是什麼?網絡分析的一大優勢在於具備強大的視覺化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快速了解產業網絡的特色。筆者以2010年和2020年的半導體產業董監事網絡為例,運用結構凝聚法進行分群分析(見圖3)。繪製軟體會將屬於同一網絡群體的企業節點,用同一色塊圈住表示,而每一節點的顏色表示節點所屬子群體之緊密程度,節點顏色越深,表示其和其他節點之關係越緊密。

觀察2010年的半導體產業網絡,可以看到,多數企業都連結至一個特大的網絡群體,這說明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此時已經具有一定成熟性,企業彼此間具有廣泛的路徑加以連結,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社群,讓企業之間能快速的交流,即使是邊陲、較不重要的中小型業者,也可透過網絡關係而在場域中獲得一席之地。

透過網絡圖,我們還能進一步比較半導體產業的晶圓雙雄台積電和聯電,在網絡策略上的差異。可以發現,2010年時,聯電集團處於網絡最核心位置,並和其子公司及一些其他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形成相當緊密的社群(見紅色、橘色節點)。相較而言,台積電此時則在最大網絡群體中較邊緣的位置,並和世界、創意、精材等子公司,獨自形成一個小團體。

自成立以來,聯電一直以善用網絡經營聞名。甚至在新聞媒體上,「聯家軍」的報導用語經常出現,這一特點也可以從網絡圖上清晰觀察得到。相對的,台積電則更注重技術深化,面向國際市場,因此在當地網絡中的主導地位相對較低。

然而,隨著技術和產業競爭進入新階段,台積電也逐漸改變經營策略,2012年,台積電提出了「台積大同盟」的相關構想,宣示其轉向在地化的網絡經營。

觀察2020年的半導體產業網絡,可以發現,聯電和其社群雖然仍連結不少公司,但連結程度已不如過往緊密。相比之下,台積電則已經位居於網絡核心位置,並和眾多企業建立緊密關係,台積電社群此時甚至比聯電社群更具規模。顯而易見的是,台積電已經成功轉型其經營策略,十年間深耕在地的企業網絡,成為網絡中的核心企業之一。透過簡單的網絡圖快照,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晶圓雙雄的策略變化和消長。

圖3:半導體產業網絡結構凝聚圖像(上圖為2010年,下圖為2020年)

註:同一色塊圈的節點表示屬於同一網絡群體。節點顏色表示其所屬子群體之緊密程度,白色為0,青色為1,青綠色為2,綠色為3,橘色為4,紅色為5或以上,數字越大即表示節點所屬群體越緊密。

最適的網路策略?網絡的效應探討

從前文可知,半導體產業的企業網絡結構在不同企業及時期都有不同,衍伸出來的提問是:不同的網絡結構如何影響企業?

網絡效應一直是學者廣泛關注的問題。在Uzzi的一系列研究中發現:網絡鑲嵌對於企業來說可能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可以為企業帶資訊、並促進企業之間的信任合作,然而,如果網絡關係過於緊密,也有可能導致企業之間受制於關係壓力,不但無法理性追求最大利益,還可能形成一個封閉的小圈子,使成員間想法產生趨同性,而陷入集體盲思。也因此,如何在獲得網絡帶來的正向效益的同時,減少網絡的負面影響,是網絡策略中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為了能實證的評估網絡效應對於企業各層面的影響,本文針對企業的績效和公司治理這兩個重要面向做分析,並選取2010至2020年共11年的跨時期資料,以增加因果分析的推論效度。

根據迴歸分析發現,網絡對於企業的影響呈現倒U型的有趣發展。從圖4中可以看出,當企業之結構凝聚越高──也就是企業所在網絡社群之關係越緊密,企業之公司價值(Tobin’s Q)、董事會獨董比例也越高。然而,當網絡緊密程度超過一定臨界點,網絡中企業之公司價值和獨董比例反而下降。在控制許多有可能會產生干擾的變項後,依然不影響統計結果[1]

圖4:結構凝聚和企業公司價值、獨董比例之關係

這個統計發現可以呼應前文指出的網絡的雙刃劍特質。當企業形成一定緊密程度的網絡時,企業之間可以透過網絡相互交換更多的資訊和資源,從而建立起刺激創新的渠道,進一步促進企業的績效表現。在董事會組成方面,企業也更願意採納更多的外部獨立董事,形成一個開放創新的組織特質。然而,網絡關係的緊密度一旦超越一定臨界點,其效應就會產生質的逆轉,過於緊密的社群連結,會導致組織成員之間產生過強的集體凝聚,進一步使得組織成員之間容易排外、變得同質性,減低了創新的可能性,因此聯繫過強的企業的公司價值和獨董比例都減低。

從此分析結果的實務啟發是: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應該避免缺乏連結或是過度連結的網絡策略,而是該思考如何在低度連結和過度連結之間取得平衡點,有效率的連結關鍵的合作夥伴。而對於整體產業來說,企業之間能否形成適度連結的網絡生態,則是促成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從前文中的網絡圖可以看出,2020年時,台積電社群就有較為適當的連結關係,而整體半導體產業的網絡相較2010年,也更往適度連結網絡結構發展。可以說,臺灣半導體產業在近年的蓬勃成長,若從產業網絡的特質觀之,其實已有跡象可尋。

結語:21世紀的科學

希望透過本文可以展現出社會網絡分析在瞭解產業運作的價值。不論是企業的策略、治理、績效,都可以透過觀察企業網絡來瞭解,並且提供具體的建議來指導企業的發展方向。

 實際上,網絡分析的應用除了在產業組織外,更已經廣泛運用到公共衛生、網際網路、政治、教育、歷史等方方面面的領域,甚至,在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也已經展現出許多網絡分析的貢獻。知名物理學大師霍金更曾說道,21世紀將會是複雜科學的世紀。而網絡分析就是複雜科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圖5:物理學大師霍金曾表示說,21世紀將會是複雜科學的世紀。圖片來源:http://www.kierandkelly.com/century-of-complexity/

隨著大數據的興起、資訊軟硬體的升級以及網絡理論的進展,網絡科學已經是21世紀中相當有潛力的顯學。在美國,對網絡科學的研究投入已相當豐富,相形之下,臺灣在相關的研究則相對匱乏,對許多人來說也仍是一個陌生的領域。這也代表著,臺灣有更多珍貴的主題等待人們去探索。希望本文能做為一個簡單的嘗試,在未來能看到更多更精彩的研究發現。


[1] 本研究採用的的迴歸模型是隨機效應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完整的統計分析結果可以參見筆者之碩士論文。

在〈運用社會網絡分析半導體產業發展〉中有 1 則留言

  1. 以碩士論文而言,寫的不錯:
    1.有理有據、結論講得很清楚。單就這一點而論、這種讓常人看得下去、並且能產生相當程度現實意義感的論文寫法,就可稱是佳作了,贏過那些根本就是套話、空話、渾話(嚴重懷疑是高科技時代的新八股文)、術語一堆的”偽論文”何止千百倍。
    2.視覺化也算戰術成功,至少發揮引人注意的積極作用,再繼續包裝一下、更能唬人!
    3.主題選得有意思、作者的目標受眾是產業政策/公司治理的領導決策或顧問研究人員與投資者,好論文必須有對現實裏各參與者的一點影響力。這論文有沾上那麼一點,較之哪種純耍酷騙分的”論文”歪風,本文作者用心可取。

    不過細瞧的話、漏洞不少、有點兒”大題小作”並且”先拉弓放箭、再畫靶命中”之嫌! 似乎是研究者自己心中早有結論,再拿足以形成該結論的數據進行包裝的產物,好在研究的主題傾向”經濟題材”而非”政治題材”,否則真的可能變成現在市面上最常見的”真文宣/假學術/置入性政治行銷”的黨同伐異玩意兒、專用於…詳見各大媒體(註:當年納粹要宰人、也是一堆”科學”證據+”哲學”見解的)。

    產業生態是極端複雜的主題,如果只用一個人的角度與力氣、單憑相對簡單的研究工具、就想搞出甚麼具體見解與政策建議,好比:用幾台雨量計/風速器就能預報天氣、聽著就感覺不怎麼靠譜,是麼? 不過也別太在意,畢竟好歹本文絕對還是贏過一堆”虛/假/空”、用心可取、力不從心而已。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