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育成/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德國社會學家 G. Simmel 在對 Kant 有關「自然如何可能?(How is nature possible?)」的探問中指出,Kant 之所以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其前提是自然「只不過是對自然的再現而已(nothing else but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Simmel, 2009[1908], pp. 40-41)。這意思是說,我們所熟知的自然界中的顏色、溫度、味道、音調等,都是透過我們的意識所延伸而來的主體經驗,是透過心智的活動而將世界中的各種元素放在一起——包含因果連結等,使其變成為所謂的自然。據此,Kant 認為真正的自然意謂的是,「世界的不一致且沒有法則的快閃片段(incoherent and lawless flashing fragments of the world)」(Ibid.)。總而言之,Simmel 指出,自然對 Kant 而言,「就是個特定種類的經驗,一個透過且在我們的知識範疇中所發展出來的圖像」(Ibid.)。
標籤: ANT
水產養殖:一個半X半Y的領域
【錢克綱/中研院社會所】水產養殖(aquaculture)通常歸類在農業當中的漁業,是一種生產漁業產品的初級產業。然而,「初級」的概念實不足以掌握水產養殖所歷經的變化以及簡化後的複雜性:半陸半水、半漁半牧、半科學(技)半實作、既是食物的生產也是商品的交易等。正因為這種「半X半Y」的混雜性,遇上追求明確與清晰再現的科學,以及轉化現實為可計算、可測量與可掌控的現代管理和經濟技術-簡言之,如同 Bruno Latour 所言之處在混種和純化的恆久張力之間-水產養殖於是得以成形。本文所處理的課題是台灣的水產養殖相對於西方的相似與差異,並指出台灣的水產養殖領域儘管看似存在科學與實作的分離,但這兩個部門卻同樣展現了從原本鑲嵌的「社會-自然」秩序脫離並代之以「技術-經濟」秩序的企圖。最後,本文指出偏重食用或商品目的對於養殖漁業的不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