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翔、許淑翔/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談錢傷感情嗎?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會習慣性將親密的人際往來(例如家人、情人、好友)和經濟活動分隔開來,認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各自依照不同的邏輯運作,界線分明。人們常認為在親密關係的世界中,應該要充滿愛與感情,努力為對方著想,當對方遇到困難時,應該要盡所可能幫助對方、支持對方,無私的奉獻。例如,父母親在小孩生病時無微不至的照顧;夫妻在一方遭遇困難時不離不棄,一同解決問題;好友總是在心情最難過的時候聆聽你的苦惱,陪伴在你的身旁,讓你不感到孤單。
在這個以人際關係連帶為基礎的親密世界中,倘若將經濟世界的元素與邏輯帶入,例如,談錢、談生意、計算每次行為要付出的成本、計算每個行動可能利益等等,對於不少人來說,似乎會有一種衝突感,似乎這將會汙染親密世界的感情純粹性,如同俗語所說:「談錢傷感情」。
在另一方面,將親密關係帶進經濟世界中,也常會被人們認為是一件不妥當的行為,好像這就無法完全按照經濟世界的各項原則(效率、利潤、成本、績效)來運作,似乎這會傷害經濟活動應有的績效表現。例如,老闆在公司招募時並非以申請者的專業能力來考量,而是先考量關係,優先僱用親戚的小孩,這對於公司營運評估似乎就非一個正面的訊號。
有關係好辦事?!
在1980年代起,經濟社會學者開始提出不同的看法,指出這兩個世界並非必然是相互敵對的,社會關係可以有利(當然也可以有害)經濟活動,這就是所謂的「鑲嵌」(embeddedness)理論。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鑲嵌理論說:「所有的經濟行動都鑲嵌在社會關係的結構上」。在鑲嵌的理論基礎上,社會學家開始研究社會關係如何影響經濟活動。舉例來說,Paul DiMaggio and Hugh Louch分析社會關係對於消費交易的影響,他們發現,當人們要購買資訊不透明或很難直接評估價值好壞的產品時,更會傾向於和熟人購買或請熟人介紹,例如向熟人買二手車(熟人應該會比較誠實告訴你,這部車有沒有泡水或重大事故)、請熟人介紹律師(法律服務品質好壞很難直接觀察,熟人口碑介紹應該比較有保障)等等。換句話說,親近的社會關係可能可以讓經濟活動變得更有效率。
鑲嵌研究為經濟社會學累積相當豐富且扎實的經驗研究基礎。社會學者分析了經濟世界的許許多多角落,從就業市場、B2B(Business to Business)交易、企業與銀行往來、金融市場、移民社區經濟、台灣中小企業網絡等等,都發現社會關係對於經濟的生產彈性、企業存活率、交易成本、價格波動、風險控管、工作搜尋、技術交流等等都是具有顯著影響力。
沒有經濟沒有關係!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社會關係與經濟活動真的可以區分為兩個獨立世界嗎?那麼將關係世界(社會關係之中,很重要的一個面向是「親密關係」)與經濟世界一刀兩斷是合理的嗎?大家可以試著想想看,到底有哪些社會關係中是完全不包含經濟活動在其中?倘若一對母子之間完全沒有任何經濟(錢、物品、服務)移轉活動,例如母親從未給予小孩任何生活費、禮物、照顧,小孩也同樣未對母親有任何金錢、禮物、照顧的提供,那這樣的親子關係還可以維持嗎?這位母親與這位小孩會視彼此有「親子關係」嗎?其他人會認為這對親子有真正的「關係」嗎?
Viviana Zelizer認為經濟活動總是包含在社會關係過程中,同時也是這個社會關係的構成要素,從沒有一個經濟活動不是社會關係運作的一部分,社會關係與經濟活動也從未是真正獨立的兩個世界。相反的,人們總是界定彼此的關係類型,在這個關係類型內進行經濟移轉、且賦予這個移轉意義,這種管理(建構、維持、傷害、修補、終止)社會關係的方式,稱之為關係工作(relational work)。
舉例來說,當知道好朋友的公司岌岌可危隨時可能會倒閉,提供一筆錢給對方,「這筆錢就當作是投資這間公司,還不出來就當作投資失敗」,或許會讓兩人的感情與關係更加強化穩固。假如子女要求爸媽提供一筆資金,「這筆錢就當作是預支我未來繼承遺產的一部分」,可能會讓爸媽心情不太愉快,而傷害彼此的關係。
紅包裡頭的經濟與親密關係
什麼是這種關係類型中「合宜」與「不合宜」的經濟移轉與意義?這並非是恆久不變與舉世皆然,而是受到所屬時代與社會脈絡所形塑的。舉例來說,台灣跟中國的大學生,對於親密關係中的壓歲錢「意義」與「合宜性」,認定就不是完全一樣:
某台灣大學生:
紅包只是為了那個節日送出來的東西而已啊!我覺得如果沒有那個節日,那就沒有送紅包的意義,送紅包它不是建立在你有需求才給的,而是今天是什麼節日所以我就給你錢……紅包的話,我也一直跟我爸媽說不要再給啦!但他們就說,他們會給到我讀書讀完啊!找到工作為止啊!我就覺得很困擾。
某中國大學生:
壓歲錢是理所當然的耶!因為不管錢多少,就壓歲錢在我們這的概念就是避邪吧……他們當時就會說,你一定要放在你身邊,比較迷信,怕有那種鬼神來找你的時候……如果是我結了婚、有了工作,他們還是會給我壓歲錢,因為我姐姐現在就結婚了嘛!我爸媽還是給他壓歲錢,但是呢,我肯定要回一個更大的紅包。
不同國家,對於親密關係中壓歲錢的「意義」認定便非完全一樣。
圖片來源:今周刊,https://goo.gl/AsXbAf。
在其他訪談資料中,台灣大學生幾乎也都表示,零用錢(生活費)比壓歲錢更重要,跟父母要求零用錢更具正當性,而壓歲錢只是一種過去留下來的習慣,或可以說只是零用錢的一種變形。但中國大學生卻都普遍表示,壓歲錢是親子間最重要、最具意義的金錢移轉,象徵親子之間感情連帶,絕對應該要維持下去。在此可見,壓歲錢雖然是華人親子關係類型中具有悠久傳統的經濟移轉,但依然會在不同社會脈絡中轉變。
總結來說,我們對於親密世界與經濟世界之間關係的認知正逐步改變,從視為涇渭分明不應該相互汙染的敵對關係,到人際連帶可以有利於經濟活動的兩方友好關係,再到不分你(親密世界)我(經濟世界)的一體關係。簡單一句話來說:沒有經濟沒有關係!
**本文由陳宇翔撰寫。文中引用訪談資料來自許淑翔的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報告「此錢非彼錢—比較中國大學生與台灣大學生之關係帳戶下的金錢互動」。
台灣父母老技倆:房子綁架孩子 房貸逼孩子努力
https://tw.news.yahoo.com/%E3%80%90yahoo%E8%AB%96%E5%A3%87%EF%BC%8F%E6%B4%AA%E9%9B%AA%E7%8F%8D%E3%80%91%E5%8F%B0%E7%81%A3%E7%88%B6%E6%AF%8D%E8%80%81%E6%8A%80%E5%80%86%EF%BC%9A%E6%88%BF%E5%AD%90%E7%B6%81%E6%9E%B6%E5%AD%A9-034050278.html